金桂華

金桂華

金桂華,男,1935年1月14日生於上海。1950年底抗美援朝,參加軍事幹部學校,後赴朝鮮參加志願軍代表團,從事翻譯工作,1954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同年入外交部,先後在新聞司、國際司、駐南斯拉夫使館、駐丹麥使館、常駐聯合國代表團、駐馬來西亞使館、駐汶萊使館、駐泰國使館、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桂華
  •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上海
  • 出生日期:1935年1月14日
  • 職業:軍人,外交官
  • 畢業院校:北京外國語學院
簡介,15歲參加援朝,從科員到大使,文章度餘生,

簡介

金桂華,男,1935年1月14日生於上海。1950年底抗美援朝,參加軍事幹部學校,後赴朝鮮參加志願軍代表團,從事翻譯工作,1954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同年入外交部,先後在新聞司、國際司、駐南斯拉夫使館、駐丹麥使館、常駐聯合國代表團、駐馬來西亞使館、駐汶萊使館、駐泰國使館、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工作。1969年至1971年,中國外交部茶陵“五七”幹校勞動;曾任外交部參贊;1988年至1991年擔任外交部新聞司副司長、外交部發言人;1991年8月至1993年11月任駐馬來西亞兼汶萊特命全權大使;1994年1月至1997年7月任駐泰國特命全權大使;其後任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副會長,亞太安全合作理事會中國委員會副會長等職。著有《從官方外交民間外交:見證歷史共和國大史講述》(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9月)、《外交謀略——觥籌交錯折衝樽俎》(世界知識出版社,2009年5月)、《話說外交調研: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1月)等。
金桂華

15歲參加援朝

出生一般。父親做小本生意,生活還過得去,但後來日漸衰敗。每當他憶起童年,有幾個鏡頭久存腦海、揮之不去:爸爸在大街上擺地攤,媽媽去菜市場撿菜幫,煤球數著個兒燒......他是金家的獨子,父母從牙縫裡擠出錢來供他讀書。他用功學習,以優異成績考入了上海著名的格致中學。1950年底,正在讀高三的他,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口號的感召下,滿腔熱情,毅然報名參加了軍事幹部學校。他先赴南京,在陳毅元帥領導的第三野戰軍培訓了一個多月,後一紙調令把他調到北京外國語學校(即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前身)學習。
金大使的第一次外交實踐始於1953年。是年7月,朝鮮半島實現停火。9月,他即和另外22名同學作為英語翻譯,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解釋代表團,踏上朝鮮那塊滿目瘡痍、彈痕累累的熱土。解釋代表團的任務是衝破美韓的阻撓,通過解釋工作,使被俘的我志願軍戰士得以返回祖國。解釋工作在"三八線"以南的敵占區進行,情勢相當嚴峻。美韓在戰俘營大搞白色恐怖活動,百般威脅我戰俘不得表示返國之意。儘管如此,經我方代表的耐心解釋,仍有不少人義無反顧地歸來。其中一幕金大使至今難忘:一名戰士緩步入帳,他從容不迫,激動地從懷中掏出一面珍藏的袖珍五星紅旗......對他無需多做解釋,他便安全地擺脫了敵方的控制,回到祖國的懷抱。由於美方的極力阻撓,解釋工作只進行了十次就被迫終止。
1954年2月,他離朝回國。"這次朝鮮之行是一次十分難得的考驗和鍛鍊機會,不僅使我學到的外語得以實踐,而且受到尖銳的外交鬥爭的洗禮。"他深有感觸地說。

從科員到大使

1954年8月,金大使畢業後被調入外交部新聞司,最初,他在新聞司做外國記者工作,60年代初開始做國際形勢調研工作。當時,他還比較年輕,被安排值夜班,一乾就是三年。每晚都要閱覽大量世界各大通訊社和報紙發布的重要新聞和評論,寫成簡報,次晨分送中央和外交部領導參閱。有一件事,他至今記憶猶新:"在1962年爆發古巴飛彈危機期間,當我於午夜閱讀到關於蘇聯運送飛彈的船隻已調頭回駛的訊息後,馬上告知帶班領導,他即刻直接電話報告周總理辦公室。當時,中央正關心這件事,及時報告此事就是完成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
金大使與中美"桌球外交"有點緣份。1971年3月,他從湖南茶陵外交部"五・七幹校"調回北京,參加接待報導美國桌球隊訪華的美國記者的工作。次年4月,他又作為新聞官參加中國桌球代表團訪美。回國後,他被任命為新聞司國際形勢調研處的抓總副處長。責任重了,任務也更為艱巨,自己的能力不足怎么辦?金大使的辦法是:"學習,學習,再學習。"1973年,中東石油危機爆發後,上級交下來一個重大調研課題:這次危機的程度如何,會否引發資本主義總危機?以前觸及的大多是國際政治方面的問題,對於世界經濟也可以說他是一竅不通。於是,他便借來一大堆圖書,硬是從書中學。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在全處同志的共同奮鬥下,終於較圓滿地完成了任務。
80年代初,他被調往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工作,重操調研舊業,只是這次搞的是戰略調研,難度更大。1987年底,他被再次調回新聞司,任副司長,出任外交部發言人。當外交部發言人,雖然同樣需要有調研的基礎,但這畢竟是不同於調研而又很具挑戰性的工作。在記者招待會上的講話是代表政府,不允許信口開河、隨意發揮。儘管每次記者招待會之前均做了充分準備,仍總有約1/3的提問是預料之外的。記者們,尤其那些來自西方大報、大社的記者,往往是哪壺不開提哪壺,這就要求發言人具有很強的應對、應變能力。金大使回憶起那三年同外國記者唇槍舌劍的交鋒場面,感嘆地說:"這是一段十分難忘的經歷,對我的鍛鍊和考驗很大,收穫頗豐。"
1987年,金大使曾為本刊撰寫一篇題為《大使縱橫談》的文章。當時,他還不是大使。他的大使生涯始於1991年,先任駐馬來西亞大使,後又兼任首任駐汶萊大使,最後又任駐泰國大使。問起他當大使的經歷,他簡言道:"忙忙碌碌地度過了這六年,還算不辱使命。"他還用了12個字加以概括:努力使中馬"增進互信",讓中文"建立了解",促中泰"更上層樓"。再請他談談當大使的體會,他只說:"要搞好涉外工作,就必須搞好使館內部;要搞好內部,館長必須以身作則;館長以身作則時,身教重於言教。"

文章度餘生

2000年底,他從外交學會副會長的崗位上退了下來。 問他今後有何打算,怎樣度過餘生?他答道:"退下來後,不想就閒著,還想做些事,主要是想寫些東西,有時也應邀出去講課。有大學聘我擔任兼職教授。搞了一輩子外交,積累了一些素材和心得,準備總結一下自己,寫些東西留下來,或許對年輕人有些用。"說著,金大使打開書櫥,抱出一摞摞筆記本,累計32本,共約236萬字。金大使從70年代初開始做讀書筆記,三十年如一日,金大使這大半生,兢兢業業乾外交,認認真真做學問,稱其為一名"學者外交官"或許更恰如其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