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春剛,63歲,他出身青銅器修復世家,卻在拓片領域取得了傑出的成就。雖然早已從安徽省博物館的工作崗位上退休,但他依然常常輾轉於全國各地的博物館,因為那裡的考古與研究工作,需要他提供專業的技術支持。 因為年代的久遠,很多文字或圖案,往往都很細微,複製起來困難很大。在各地的博物館,工作人員經常碰到某些字無法拓印出來的狀況,在這個時候,他們總會想到金春剛,因為只要到了他的手裡,那些文字就會乖乖地浮現在拓片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春剛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性別:男
人物簡介,紙上絕活,水裡作業,後繼乏人,
人物簡介
拓片是我國一項古老的傳統技藝,是使用宣紙和墨汁,將碑文、器皿上的文字或圖案,清晰地拷貝出來的一種技能。這門手藝,知道的人寥寥無幾,能做到專業水準的更是少之又少。拓片界分南派和北派,各派之中又分很多支,其中,蘇派是南派的主要技術流派,金春剛是蘇派技法的傑出代表。
“金春剛的拓片作品,裝裱起來就是一件收藏品。”有人這樣說道。
1947年出生的金春剛63歲,他出身青銅器修復世家,卻在拓片領域取得了傑出的成就。雖然早已從安徽省博物館的工作崗位上退休,但他依然常常輾轉於全國各地的博物館,因為那裡的考古與研究工作,需要他提供專業的技術支持。
“他在安徽乃至全國都是碩果僅存的拓片大師了!”安徽省博物館文物科研保護中心主任鄭龍亭說。
紙上絕活
拓片看似容易,卻很有講究。將古代碑文、石刻、墓磚乃至青銅器等各種器物上存在的文獻,清晰地複製下來,要求“等大”、“精確”、並且“不能破壞文物”。因為年代的久遠,很多文字或圖案,往往都很細微,複製起來困難很大。在各地的博物館,工作人員經常碰到某些字無法拓印出來的狀況,在這個時候,他們總會想到金春剛,因為只要到了他的手裡,那些文字就會乖乖地浮現在拓片上。
安徽鳳陽的明皇陵石碑,需要9張5尺的宣紙合起來才能全部將內容拓完,一般的拓片師因為不能夠將那么大的紙穩穩地貼在碑上,只好一小塊一小塊地分開拓,最後拓出來的東西如何拼接都是個問題。而在野外狂風勁吹的情況下,金春剛卻只帶著一個徒弟,完完整整地將其拓了出來。那時他們一開工就要忙到天黑,一天只能拓出一張,忙完後手都舉不起來了。
“青銅器和石碑的拓法基本相同,但是使用的工具稍有差別。”金春剛說,因為青銅器上要拓的文字或花紋通常較小,所以拓片時要使用的撲包、刷子以及棕老虎都很小巧玲瓏。
楚大鼎的頂部刻有細密的花紋,開始時金師傅首先把要拓的部分擦拭乾淨並且打濕,然後他裁出一張薄薄的宣紙蓋在上面,接著他就拿起一個硬硬的棕刷飛快地刷動起來。
“這個過程非常重要,必須要刷的絕對平整才行。”金春剛說,別看他的動作貌似極為簡單輕巧,其實功夫全在手上。如果刷還沒有刷平,就要用圓形的棕老虎再進行敲打,兩廂輪流操作,直到宣紙完全地平貼在器皿上了,這才可以用撲包進行上墨。
撲包用一種絲綢裹著,裡面塞著海綿。選擇隨意拓還是烏金拓,全靠撲包沾墨的多少來完成。專業的技師很講究,“能不能拓的清晰,是不是出現白霜,是考驗一個拓片師是否專業的地方。”金春剛說。
水裡作業
因為考古的特殊環境,做拓片常常需要野外作業甚至直接深入正在挖掘的墓地,站在墓地的水裡,在潮濕的牆壁上進行作業,考驗的是一個拓片師過硬的本領。
一次在濉溪縣拓一個漢墓里的漢畫石,外面下著雪,而墓地里的水怎么也抽不乾,一進到裡面,水直接就沒到了大腿。
墓室的牆壁上都是濕淋淋的,要在這樣的環境下把畫像拓好,金春剛工作得飛快,墨剛剛拓到紙上就馬上揭下來,根本不能像在野外那樣還要等它風乾。
後繼乏人
“拓片分為隨意拓和烏金拓。”金春剛介紹,隨意拓只要能把文字或圖案清晰地表現出來就行;而烏金拓則墨色黑亮狀如烏金,拓出的文字或圖案別有一番韻味。無論隨意拓還是烏金拓,都有極高的審美價值,一個高級的拓片師多年的拓片經歷,讓金春剛總結了一身的絕技,這些都需要後輩勤學苦練和老師的言傳身教,但是他的這門手藝卻是後繼乏人。“以前是博物館的工作繁忙,沒時間帶徒弟;現在退休了,被請來請去,更加忙碌了。”金春剛說。他很想能夠有些空閒,帶些徒弟,將這門手藝傳承下去。如果可能,他也正考慮能將他的拓片技術,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