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村(江西省贛州市尋烏縣晨光鎮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88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金星村,江西省贛州市尋烏縣晨光鎮下轄村,是十二五貧困村,位於晨光鎮東部,距縣城20公里,距鎮政府15公里,共有5個村小組,分別是:角背小組、臘園裡小組、河前小組、河背小組、楊嶂小組,總戶數238戶;總人口1084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星村
  • 行政區劃代碼:360734101219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江西省贛州市
  • 面積:10 km
  • 電話區號:0797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 車牌代碼:贛B
村情概況,經濟產業,公共事業,歷史人文,

村情概況

金星村原來是河角鄉的中心圩鎮所在地。依然保留了趕集的習慣,每逢農曆一四七就有集市。集市雖然不大,卻是發展活力的重要表現。地理區位優勢是金星村發展的關鍵所在。
金星村
河角大街趕集場面
金星村轄區面積1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50畝,人均0.6畝,山林面積1.45萬畝,勞動力572人,常年外出務工139人,農民人均純收入5800元,全村共有低保戶28戶;低保人口65人,占全村人口5.99%,2018年在冊貧困戶69戶,貧困人口257人,占全村總人口23.7%,其中2015年已脫貧22戶79人,2016年已脫貧19戶74人,2017年脫貧8戶28人,2018年已脫貧19戶71人,2019年預脫貧1戶5人。
2023年元宵,晨光鎮金星村通過開展“黨建引領+社會治理”新模式,全面激活角背圍老圍屋老祠堂,通過開展各種特色活動,轉變鄉風文明方式,提升市域社會治理水平,實現“新時代+社會治理+客家民俗”深度融合發展的模式。同時加強基層管理,同時組建多個村級志願者服務隊和宣講隊,對社會治理、客家民俗、村規民約進行講解,採用“3+N”模式管理鄉村治理,大大提升了金星村鄉村治理水平,真正實現了“小”圍屋撬動“大”治理的局面。在角背圍外建設客家文化廣場,包括客家文化長廊、特色圍屋展示、客家特色拱橋等,將客家建築與傳統民俗文化相結合,打造集教育、休閒、旅遊為一體的文化廣場。在角背圍內部建設客家傳統婚俗大院及客家婚俗展示廳。利用角背圍閒置房間,自籌資金30餘萬元,集中展示客家傳統婚禮中的“六禮”儀式,包括說親、送定、報日子、盤嫁妝、接親送親、拜堂等,充分展示客家傳統婚俗文化,展現濃濃的“鄉愁”。打造客家農耕展示廳及農耕小院,還原“洗衫褲”“挑水”“掌牛”“割禾”等客家人農作情景,展示客家傳統農耕工具。

經濟產業

  • 金星村臍橙種植基地
尋烏縣是蜜橘之鄉,也是臍橙種植大縣。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尋烏縣家家戶戶都種臍橙,並且因此過上了相對富足的生活。自從黃龍病暴發後,這種情況一去不復返。以金星村為例,種植600株以上的就是大戶了,很多家庭不再種植臍橙。
金星村
金星村臍橙種植基地
產業興旺是民眾脫貧致富最長久、最穩定的命脈所在,也是鄉村振興的根本所在。只有產業興旺,才能增強鄉村吸引力,帶動資本、人才等生產要素向鄉村匯聚,進而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金星村充分利用地域資源優勢,於2019年底啟動蔬菜大棚建設,流轉土地90多畝,完成大棚搭建40畝,並承包給新型農業主體種植。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不僅帶動了村民增收,而且壯大了村集體經濟,有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金星村
金星村蔬菜大棚

公共事業

河角中國小,又名“江西交通河角希望學校”,是由原江西省交通廳援建的九年一貫制學校,鼎盛時期有四五百個學生,但2021年全部學生不到六十人。鄉村小學生源減少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很多農村家長把孩子送到縣城上學。
金星村
河角中國小

歷史人文

金星村具有豐富的紅色資源,既是尋烏縣蘇維埃第一次工人代表大會召開地,又是紅三十五軍兵工廠和後方醫院所在地。其中,角背圍攏屋是尋烏縣保存較完整的大型圍攏屋之一,2018年3月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充分發揮紅色資源優勢,將紅色資源與綠色生態結合起來,打造鄉村旅遊路線,是振興鄉村、富裕農民的重要方式。
金星村(江西省贛州市尋烏縣晨光鎮下轄村)
金星村角背圍攏屋
銹璋公祠位於晨光鎮金星村建於清朝康熙年間,坐南朝北,一進二廳二廂房布局,青磚、金包銀牆體懸山頂大瓦房,面寬30米,進深15米,門額上題有“銹映雙南”四字,公祠規模較小,工藝簡單,基本保留了始建時的風格,對研究當地清代以來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以及客家民居建築形態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金星村退役軍人服務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