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挖耳

金挖耳

金挖耳(學名:Carpesium divaricatum)為菊科天名精屬的植物。分布在日本、朝鮮以及中國大陸的華東、華中、西南、華南、東北等地,生長於海拔100米至2,000米的地區,多生於路旁或山坡灌叢中,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金挖耳
  • 拉丁學名:Carpesium divaricatum
  • :植物界
  • :菊科
  • :天名精屬
  • 分布區域:日本、朝鮮以及中國大陸的華東、華中、西南、華南、東北等地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金挖耳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全株被白色毛。
莖直立,質略硬,有槽。
葉互生;莖下部葉大,卵狀長圓形,長可達15厘米,寬6厘米,邊緣有不整齊鋸齒;莖上部葉小,愈上則愈小,披針形,幾乎全緣。
頭狀花序,單生於莖端或分枝的頂端,下垂,徑約10~16毫米;總苞扁球形,外層苞片長披針形,內層苞片膜質,橢圓狀披針形;全部管狀花,黃色,外圍數層為雌性花,中央為兩性花。
瘦果細長,無冠毛。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荒地。

分布範圍

花期秋季。
金挖耳金挖耳
分布四川、貴州湖南福建以及東北等地。
本植物的根及莖基部(金挖耳根)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主要價值

簡介
金挖耳的功效介紹:
金挖耳 (《分類草藥性》)
拉丁名:Carpesium divaricatum
異名
【異名】挖耳草(《重慶草藥》),朴地菊、勞傷草(《泉州本草》),野煙、鐵抓子草、野向日葵、鐵骨消、翻天印(《湖南藥物志》),倒蓋菊、山煙筒頭(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
【來源】為菊科植物金挖耳的全草。
採集
【採集】8~9月花期採收。
藥材形態
【藥材】乾燥全草,莖細而長,通體被有絲光毛,幼嫩處尤為濃密,灰綠色至暗棕色。
葉多皺縮破碎,卵狀長圓形,灰綠色至棕綠色。
莖基叢生細根,長約5~10厘米,暗棕色。
有時帶有頭狀花序,呈枯黃色。
有青草氣,味澀。
產於四川、福建、湖南等地。
【性味】苦辛,涼。
①《植物名實圖考》:性涼。
②《重慶草藥》:微苦辛,性平,無毒。
③《泉州本草》:味辛苦澀,性涼,無毒。
功用主治
主治
【功用主治-金挖耳的功效】清熱解毒。
治感冒,頭風,泄瀉,咽喉腫痛,赤眼,癰腫瘡毒,痔核出血。
①《重慶草藥》:洗瘡。
包瘡。
②《泉州本草》:清熱解毒,利咽喉。
主喉科諸證,頭風目疾,風火赤眼,勞傷目黃,諸蟲螫傷。
③《湖南藥物志》:清熱解毒,祛風殺蟲。
④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消炎祛痰。
治感冒,腹痛,急性腸炎,淋巴結炎。
用法與用量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3錢;或搗汁。
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選方
【選方】①治咽喉腫痛:金挖耳鮮全草搗絞汁,調蜜服。
(《泉州本草》) ②治寒毒瘡初起或未潰者:挖耳草葉搗絨,包。
能散者散,不散者穿。
③治痔核破潰出血:挖耳草煎水洗。
④治腮腺炎:挖耳草葉半斤,大蔥頭四個。
金挖耳金挖耳
合酒糟子搗合,炒熟外敷。
並用挖耳草根頭七個,搗爛泡開水飲汁。
(②方以下出《重慶草藥》) ⑤治瘡癤腫毒,瘭疽,帶狀皰疹:鮮倒蓋菊,搗爛敷患處。
(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 ⑥治毒蛇、瘋犬咬傷:金挖耳草三錢。
水煎服。
(《湖南藥物志》)
禁忌:
氣虛者忌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