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金憲英
- 所處時代:新羅
- 出生日期:約 723年
- 逝世日期:765年
- 主要成就:推行漢化政策,加強中央集權
- 諡號:景德王
人物生平,歷史評價,人際關係,人物爭議,後世紀念,
人物生平
開元二十七年(739年)二月,金憲英被兄長金承慶封為波珍湌(第四等官階)。五月,他被立為太子。
天寶元年(742年)五月,金承慶薨,金憲英繼位。翌年三月,唐玄宗派贊善大夫魏曜來弔祭金承慶,並冊封金憲英為新羅王、開府儀同三司、使持節、大都督雞林州諸軍事兼充持節寧海軍使。
金憲英在位期間,遵照唐朝制度展開改革,強化中央集權,被稱為“漢化政策”。天寶四載(745年),設定東宮衙官。天寶五載(746年),仿照唐御史台分為三院的做法,從司正府分離出內司正典,以糾察宮內官員。天寶六載(747年),將執事部長官中侍的名稱改為“侍中”,同年在國學增置諸業博士和助教。天寶八載(748年),設立貞察。乾元二年(759年),對官制進行全面調整,改司正府為肅正台,改京城周作典為修城府,例作府為修例府,領客府為司賓府,位和府為司位府,賞賜署為司勛監,典邑署為典京府,國學為太學監。同時將執事部的典大等、兵部和倉部的大監改稱侍郎。九州名稱也作了調整,一律改為漢式單名,五小京改為五京(金海京、中原京、北原京、南原京、西原京),並將不少地方的地名從土名改為漢名。他的漢化政策遭到真骨貴族勢力的抵制,他不得不做出妥協,於至德二載(757年)恢復神文王所廢止的祿邑制,以確保真骨貴族相對獨立的經濟特權。廣德二年(764年),又分別任命真骨貴族勢力的代表金萬宗和金良相為上大等和侍中。
在外交方面,金憲英奉行親唐政策,不僅頻繁朝貢,而且在唐遭遇安史之亂、玄宗幸蜀之際,還遣使到成都慰問玄宗。玄宗大喜,賜五言十韻詩褒獎新羅的忠誠,內容是:“四維分景緯,萬象含中樞。玉帛遍天下,梯航歸上都。緬懷阻青陸,歲月勤黃圖。漫漫窮地際,蒼蒼連海隅。興言名義國,豈謂山河殊?使去傳風教,人來習典謨。衣冠知奉禮,忠信識尊儒。誠矣天其鑒,賢哉德不孤。擁旄同作牧,厚貺比生蒭,益重青青志,風霜恆不渝。”金憲英對日本則相對疏遠,在天寶元年(742年)和天寶十二載(753年)兩次拒絕接見日本使者。
永泰元年(765年)六月,金憲英去世,諡號景德,葬於毛祇寺西岑。
歷史評價
《東國通鑑》:景德納忠諫,定州號,優於孝成。
人際關係
- 父親:金興光(新羅聖德王)
- 母親:炤德王后金氏
- 妻子:三毛夫人金氏(伊湌金順貞之女,無子被廢,又稱沙梁夫人)、景穆王后金氏(舒弗邯金義忠之女,743年被立為王妃,又稱景垂王后、滿月夫人)
- 兒子:金乾運(新羅惠恭王)
人物爭議
據中國史書記載,金憲英直到永泰二年(766年)還曾遣使向唐朝貢,而他去世則被記錄於大曆二年(767年)二月。有人認為金憲英在永泰元年(765年)退位,其後仍以自己的名義遣使,大曆二年(767年)去世。
後世紀念
景德王陵位於韓國慶尚北道慶州市內南面鳧池裡,現存身穿武服的十二支神像,並曾出土碑文殘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