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語稱“雍忠拉頂”、 “雍忠朗”,漢語稱金川寺。本寺崇尚“lF”,亦為該教教徽,意為“吉祥萬德已所集”,是四川阿壩藏區的主要名勝古蹟。清代金川之戰前是本教的最高學府之一,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後,清廷用兵金川,下令廢苯教改興佛教格魯派,改寺名為廣法寺,受清朝理藩院直接管理。為清政府統治四川嘉絨藏區18土司的政教最高統治機關,是清代全國四大皇廟(北京雍和宮、山西五台山、西藏普化寺、四川廣法寺)之一。位於阿壩州金川縣城南33公里的大金川東岸的安寧鄉未未扎村境內。該寺修建具體年代不詳。《阿壩藏族自治州宗教史概況》i己載,“該寺建於八世紀末和九世紀初。此時,西藏苯教上師大批東遷,他們於墨爾多山下所發掘出來的苯教經典中,發現有留言和建築圖紙,指點後人要在大渡河上游一處四彎形地方建一座苯教大寺。所謂四彎形的地方,即地彎、水彎,山彎。天彎。這些苯教大師們拿著圖紙和按其指言順河源察視,發現此地殊異,故定其地為先師所指建寺之地,從而在此破土建寺,能容僧眾數千人”。明初,皇帝封哈依拉木為該寺闡師,統領康巴、嘉絨地區政教。清康熙三年(1664年),金川酋長(首領)嘉納巴赴京投誠清政府,重新領授該寺演化禪師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