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林場

金山林場位於呼瑪縣境中部,東距黑龍江9公里。建於1959年8月,場部所在地十八里崗,是著名的天然樟子松母樹林基地。隸屬呼瑪縣林業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山林場
  • 位於呼瑪縣境中部
  • 建於:1959年8月
  • 隸屬:呼瑪縣林業局
簡介,地理位置,自然地理,山脈:,水系:,氣候:,土壤:,植被:,野生動物:,社會經濟,森林資源,林業生產,發展方向,相關信息,

簡介

位於呼瑪縣境中部,東距黑龍江9公里。建於1959年8月,場部所在地十八里崗,是著名的天然樟子松母樹林基地。隸屬呼瑪縣林業局。林場經營面積約86萬畝,其中有林地面積79萬畝,森林總蓄積363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78.5%。林場主要任務,年生產幼中林撫育6000畝,出材8000立方米;森林病蟲害防治6000畝;母樹林撫育6000畝,採種2500公斤。林區人口588人,其中職工130人。林場各項設施齊全,有各種主要設備40混合台。林場建有國小校、衛生所、郵電所、商店等。林場職工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到1990年,全場85%的職工住進了磚瓦結構的房屋,98%的職工住宅安裝上了自來水。

地理位置

林場位於大興安嶺主脈東側,伊勒呼里山脈的東北坡,穿境而過的呼瑪河下游,黑龍江的右岸。地理坐標為東經126°00′57″—126°35′18″,北緯51°44′38″—51°58′10″。東以黑龍江主航道為界,西與十八站林業局興隆林場毗鄰,北部與十八站林業局相連,南與興隆、青年林場接壤。東西長42公里,南北寬26公里。行政區劃隸屬於大興安嶺地區呼瑪縣興隆、金山2個鄉之內。場部位於黑漠公路18里崗上。

自然地理

山脈:

林場屬於伊勒呼里山山地地帶,以低山丘陵為主,坡度平緩。一般坡度在10°左右,相對高差100—200米,地形基本上呈西北高、東南低的趨勢。

水系:

為黑龍江水系,整個東部邊界沿黑龍江主航道而分,其上游最大的支流呼瑪河由北向南穿境而過,境內流程34公里。駱駝脖子河和綽納河等支流河道縱橫密布,水資源豐富。

氣候:

林場地處北溫帶北部邊緣,氣候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積雪覆蓋長達6個月之久,凍土深度達2.5米,年均氣溫-2.1℃,全年乾燥度0.7,年均日照時數2563.7小時,年無霜期80—100天。

土壤:

為暗棕壤、棕色森林土、沼澤土和少量的河灘森林土。

植被:

屬南泰加林向南延伸部分,主要植被成分為達烏爾區系。主要喬木樹種有落葉松、樟子松、白樺、山楊、柳樹、柞樹、黑樺等,灌木主要有興安杜鵑、榛子、東北赤楊、繡線菊、興安柳、薔薇、刺梅果、叢樺等,草本植物主要有越桔、杜香、鹿蹄草、東方草莓、莎草科草類、禾本科草類、沙參、地榆、野青菜、大葉章及各種蘚類,藥用植物有黃芪、五味子、黨參、一輪貝母等,經濟植物有杜香、都柿等,食用菌有黑木耳、蘑菇、猴頭蘑等。

野生動物:

主要有花尾榛雞、麝、紫貂、棕熊、水獺、黃鼬、狐狸等。魚類有鰉魚、哲羅魚、細鱗魚、狗魚等。

社會經濟

林場總人口331人,職工172人,有30人的快速撲火隊,其它為營林生產人員。固定資產279.46萬元。辦公樓640平方米,1993年接通有線電視,2000年10月接通程控電話。場內設有國小和衛生所。建場以來,為社會輸出本科生5人,大專生15人,中專生55人。多次被評為省林業廳教育系統先進單位。林場交通比較方便,黑漠公路由南向北橫貫全場,約有31公里,北通塔河,南至呼瑪縣城。林場範圍內有興隆、金山2個鄉,包括金山屯和二道盤查2個村屯,總戶數148戶,總人口458人。

森林資源

森林資源概況:林場土地總面積57376公頃,林業用地面積52662公頃,占總土地面積的91.78%。林業用地中,有林地面積45053公頃,占總面積的78.52%。全場活立木總蓄積363萬立方米。樹種組成以落葉松、樟子松、白樺、山楊為主,施業區內有1862公頃樟子松母樹林,1982年確定為省、部聯營林場,是大興安嶺地區最早確定為樟子松母樹林基地的林場,年採種500餘公斤。
森林分類經營區劃:在林業用地中,區劃用材林29264公頃,占林業用地的51%;防護林5675公頃,占林業用地的9.89%;特用林9974公頃,占林業用地的17.38%;薪碳林140公頃,占林業用地的0,87%。

林業生產

林場於1959年成立。採取以營林為主,採伐與撫育相結合的生產方式。1987年以來,累計為國家生產商品材15萬立方米;造林15000畝,造林樹種主要是興安落葉松和樟子松;病蟲害防治60萬畝。
自1999年6月,全場納入天保工程。以林場為單位成立管護中隊,下設4個管護小隊,對全場施業區內的亂砍濫伐、森林防火、野生動植物、森林病蟲害等情況實行管護,管護人員在不破壞森林植被的情況下,從事林副、林藥、林果、林蛙、林魚等種植、養殖以及採集、加工、銷售林副產品等活動。
林場自然資源較豐富,地理條件較好,給發展多種經營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現有多種經營項目以培植木耳為主,蔬菜種植、家禽、家畜養殖大多自給自足,沒有產生經濟效益。林場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這裡水草豐茂,空氣清新,大力發展多種經營,可為增加職工收入開闢新途徑。

發展方向

旅遊業:金山林場交通方便,環境優美,場部四周有鬱鬱蔥蔥的樟子松母樹林,發展森林旅遊前景看好。
種植業:繼續大力發展食用菌生產。多年來林場提供了大量培植木耳、猴頭、靈芝、蘑菇等食用菌的上等原料,隨著人們對綠色食品的追求,食用菌產業前景廣闊。林場具有大面積的荒山荒地,可根據市場需要,選擇合適的品種進行中草藥及農作物種植。
養殖業:林場範圍內有豐富的水草資源,可用於養殖牛、羊、鹿等多種動物,並可利用農作物秸稈等剩餘物養殖雞、豬等家禽家畜,在保證自給自足的基礎上,提高綠色食品的產品質量,形成商品規模,有望產生具大的經濟效益,並可帶動加工業的發展。
採集業:施業區內盛產都柿、草莓等小漿果,可釀製出甘甜可口的果酒、飲料。樺樹汁也因其純天然無污染受到人們的喜愛。黃芪、貝母、刺梅等都是良好的中草藥。採集這些野果、野菜、草藥,都是增加職工收入的好途徑。
發展項目
把林場建成集旅遊、度假、休閒為一體的森林公園,繼續大力建設樟子松母樹林;建設食用菌及畜禽生產加工基地。
場 長:孟令儉

相關信息

創辦於1956年,場址在金山橋附近,翌年4月原“華安縣仙溪國有林經營所”併入金山林場,全稱為“福建省華安縣林場金山分場”。1958年該場推行分片包乾,一包到底的造林定額制,改計件工資為“三包四建”計酬制,在造林、採種、育苗等工作中成績顯著,1958年被縣林業局評為先進單位。
1988年底全場幹部14人,工人157人,設有金山、八斗、港灣、長坑、小坑5個工區和龍頭、大湖底、吊澗3個生產點,經營土地總面積5.6萬畝,其中林業用地5.32萬畝,占經營面積95.2%。森林蓄積量29.88萬立方米,其中用材林3.88萬畝,蓄積量達29.53萬立方米,年林木生長量達3.72萬立方米,用材林每畝蓄積量達7.6立方米,林場的各項指標綜合評比連續幾年位居全省前列。
該場在八斗工區建立88畝的杉木種子園,每年所生產的杉木種子自給有餘。
榮獲全國國有林場十大標兵的華安金山林場,依靠科技培育出珍稀闊葉樹種,實施針闊葉樹種混交造林模式,克服了杉木二代造林地力衰退難題,取得生態、社會、經濟效益三豐收。
金山林場創辦於50年代末,全場經營面積6.8萬畝。進入80年代,原人工針葉純林杉木進入輪伐期。由於長期營造大面積的杉木、馬尾松純林,林種過於針葉化,導致土壤養分貧乏,地力嚴重衰退,影響二代更新造林。針對這種狀況,從80年代末林場就積極探索新的種植模式,以提高林地生產力。經過10多年的科學研究,終於找到克服地力下降、保持水土的最佳途徑,即利用生物措施,營造針闊混交林。   紅錐具有落葉量大、適應性強、速生豐產等特點,是一種優質用材樹種。金山林場有7000多畝天然紅錐林,他們選擇了這種珍稀闊葉鄉土樹種與杉木混交。場裡組織科技攻關小組,在省林學院專家教授的指導下,攻克了紅錐育苗難關,育苗獲得成功,造林成活率達到90%以上。林場每年採種2500公斤,培育合格苗木30多萬株,可供混交造林4000畝。近年來,該場每年利用二代跡地營造杉錐混交林1000多畝。據林場測算,5年期木材蓄積量杉錐混交每畝平均值達到6.5立方米,比杉純林高出2倍多。目前,該場已營造杉錐混交林5000多畝,每年為外地提供紅錐種苗20多萬株,科研成果已在漳州、龍巖等地推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