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蛋白酶介導免疫逃逸分子可溶性MHC I產生機制研究》是依託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由趙錦榮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屬蛋白酶介導免疫逃逸分子可溶性MHC I產生機制研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趙錦榮
- 依託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可溶性MHC I具有清除抗腫瘤效應細胞的功能,同造血系統惡性腫瘤疾病相關,然而其產生機制還不清楚。在前期的研究工作中,我們篩選出了可介導可溶性MHC I產生的3種金屬蛋白酶,提出了游離型可溶性MHC I細胞表面切割、複合物型可溶性MHC I內化切割後隨外排小體釋放等觀點。本課題擬運用定點突變、免疫沉澱、免疫印跡、蔗糖密度梯度離心、親和純化和蛋白測序等方法評價3種金屬蛋白酶在可溶性MHC I誘導性產生中的貢獻,明確可溶性MHC I產生亞細胞定位和釋放途徑,確定可溶性MHC I精確蛋白切割位點。本課題的實施一方面可在理論上系統闡明可溶性MHC I產生機制,另一方面將為針對造血系統惡性腫瘤疾病開展免疫干預治療研究提供藥物設計靶標,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社會意義。
結題摘要
項目組已經按原計畫完成了相關內容的研究,回答了相應的科學問題。主要科研結論包括: (1)IFN-γ通過誘導ADAM17蛋白表達誘導sMHC I產生。相關的實驗證據包括ADAM17 siRNA可顯著抑制IFN-γ誘導的sMHC I產生;IFN-γ不是通過誘導MHC I分子和組織金屬蛋白酶抑制因子的表達誘導sMHC I產生;IFN-γ可顯著誘導ADAM17蛋白表達。 (2)sMHC I產生於晚期內體。相關的實驗證據包括內化必需序列為可溶性HLA-A2產生所必需;含有sMHC I 的細胞器為晚期內體標誌蛋白Rab 7陽性;在晚期內體同時存在sMHC I和可介導其產生的ADAM17蛋白酶。 (3)切割形式的sMHC I獨立於外排小體被釋放至胞外。相關的實驗證據包括外排小體生成抑制劑渥曼青黴素對sMHC I 產生無顯著影響;外排小體上檢測不到V5標記的MHC I分子 C末端切割殘留片段;切割型可溶性MHC I與外排小體都來源於細胞內多泡小體同質膜的溶合後釋放,但切割型可溶性MHC I並不包含在外排小體的泡囊中,而是獨立於外排小體釋放。 (4)游離型sMHC I產生於細胞表面。相關的實驗證據包括分離的細胞膜可產生游離型sMHC I;在細胞內細胞器檢測不到游離型sMHC I。 (5)270 aa (A)和271 aa (V)之間是sMHC I的切割位點。相關的實驗證據包括體外混合ADAM17蛋白和合成的HLA-A2肽,進行MALDI-TOF-MS(基質輔助雷射解吸電離飛行時間質譜)分析,結果顯示切割位點位於HLA-A2 270 aa (A)和271 aa (V)之間;定點突變HLA-A2 271 aa (V)對應的基因位點可抑制可溶性HLA-A2產生。 總之,本課題的實施一方面在理論上首次系統闡明了可溶性MHC I的產生機制,另一方面為針對造血系統惡性腫瘤疾病開展免疫干預治療研究提供了藥物設計靶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