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經歷
金少鴻同志從事抗生素檢定工作30多年,是抗生素方面的專家,擔任中國藥學會理事、中國藥學會抗生素分科學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藥典委員會抗生素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專家、農業部獸用藥品審評審員、WHO西太區耐藥性監測網監測員、世界衛生組織國際藥典和藥品專家委員會委員。同時,兼任《
中國抗生素雜誌》、《
藥物分析雜誌》、《
中國藥事》、《
中國新藥雜誌》、《中國抗感染化療雜誌》、《
中國臨床藥理學雜誌》等雜誌編委,在國內外醫藥界享有很高聲譽。
金少鴻研究員多年從事抗生素藥品質量標準的研究工作,在紅黴素的質量研究中發現了國產紅黴素的效價一直難以提高的主要原因是紅黴素中存在生物活性低的紅黴素C組分,經與同事們共同研究,建立了紅黴素中紅黴素C組分的檢測方法,促進了紅黴素的工藝改進,使中國紅黴素的質量標準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乙醯螺旋黴素是20世紀60年代日本研製的大環內酯類抗生素,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仿製成功,由於當時的分析技術所限,自1967年至1986年日本標準中一直誤認為該品種僅含二個組分,經金少鴻研究員組織研究發現乙醯螺旋黴素主要含有四個組分,使日方糾正了《日本抗生素藥品基本解說》多年來對該品種組分上的錯誤規定,同時也糾正了我國原地方標準的錯誤,通過組織乙醯螺旋黴素隨機雙盲臨床研究,證明國內外乙醯螺旋黴素的質量和療效是一樣的,為乙醯螺旋黴素國產化提供了科學依據。金少鴻研究員參與了硫酸依替米星、必特螺旋黴素、克拉黴素、他唑巴坦等國內一、二類新抗生素質量標準和原始基準品的研究和制定,為我國抗生素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金少鴻研究員在抗生素的質量研究工作中密切注意與臨床安全有效相結合的研究工作。他參加主持並完成了青黴素過敏反應研究和頭孢噻肟、頭孢他啶等第三代頭孢菌素的質量與過敏反應關係研究的國家“六五”、“七五”科技攻關項目,通過與同事們共同潛心研究找到了β內醯胺類抗生素引發過敏反應的主要過敏原是β內醯胺類抗生素中存在的高聚物,並建立了具國際先進水平的凝膠色譜自身對照外標法測定β內醯胺類抗生素中高聚物含量的方法。隨著基因工程藥物在臨床上的廣泛套用,金少鴻研究員提出並制定了對在生產過程中使用過青黴素類抗生素的基因工程產品中殘留的強過敏原——青黴噻唑蛋白的檢測方法和質控指標,為臨床上安全使用基因工程類藥品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金少鴻研究員自1984年開始從事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社會公益性研究工作,在國家政府部門的支持和同事們共同努力下組建了世界衛生組織認可的國家細菌耐藥性監測中心,研製出了用於細菌耐藥性監測用的標準化紙片,並與世界衛生組織合作先後在北京地區和以及8個省市及區縣級醫院建立了耐藥性監測網點。這些年由於多種用於人類治療的抗生素被用於家畜、水產養殖和植物栽培業中的預防、以及生長促進劑而廣泛使用,為保護人類的健康資源,金少鴻研究員與農業部合作共同開展人畜共患菌的耐藥性監測,填補了我國食用動物細菌耐藥性監測的空白。他與國外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係,利用外資培養我國的科技人員,他工作嚴謹,為人謙和具有良好的學風道德。
2010年經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同意,聘任金少鴻為中國藥品生物製品檢定所化學藥品檢定首席專家。
主要獲獎
金少鴻研究員主持的此項β內醯胺類抗生素過敏反應的研究獲得了2001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