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金寶山寺
- 別名:娘娘廟山
- 行政區類別:遼寧省,朝陽縣
- 所屬地區:中國東北
- 下轄地區:波羅赤鎮、二十家子鎮、羊山鎮
- 政府駐地:朝陽縣
- 電話區號:0421
- 郵政區碼:122000
- 地理位置:位於遼寧省西部,大凌河中上游
- 面積:4215.8平方千米
- 人口:62萬人
- 氣候條件:寒冷
- 著名景點:金寶山寺,關帝廟,清風嶺
年代,資料,歷史記載,民間傳說,廟會文化,地圖信息,
年代
金寶山寺始建於大清光緒十一年,公曆1885年。文革時被毀,2005年籌資新建。在山上的遺址中發現商代、春秋、戰國、西漢、晉、遼6個朝代遺物,成為研究朝陽歷史的一塊寶地。隨著改朝換代的時光更迭,金寶山寺上的古建築在戰亂中毀掉,後來經過重建才恢復了原貌。原金寶山寺上寺廟多,僧眾也多。清朝末年,這裡的僧眾達到50多人,寺廟也遠近聞名,香火不斷。每逢廟會,這裡的買賣生意擺成長龍,趕廟會的人絡繹不絕,場景十分熱鬧。在金寶山寺上的古代遺址中,考古專家曾發現了商代、春秋、戰國、西漢、晉、遼6個朝代的遺物,將此地稱為研究朝陽歷史的一塊寶地。
資料
考古人員在古鎮西側的金寶山上,曾發現有自商周曆秦漢以迄明清近3000年曆代從無間斷的文化土層。據考證,此地十六國時期稱昌黎,唐朝時稱崇州。田立坤先生在他的《三燕與唐昌黎考》一文中考評備詳。文中提到,歷史上昌黎曾多次徙置,各代所設之昌黎雖名同而地異,故而有五昌黎之說。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在所著《京東考古·考昌黎》中,考昌黎有五:漢遼西郡之第八屬縣交黎,即魏齊王正始五年居內附鮮卑之昌黎與晉武帝時慕容鮮卑所冠之昌黎為一昌黎;東晉十六國前燕慕容皩所徙之昌黎郡為二昌黎;北魏太平真群八年並柳城、昌黎、棘城於龍城,設昌黎郡,此為三昌黎;唐貞觀八年所置昌黎為四昌黎;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改廣寧縣所置之昌黎為五昌黎。關於昌黎地望,顧氏認為魏晉之昌黎在“渝水下流而當海口”,即今遼寧義縣附近,《東北通史》等亦主此說。或說在今錦縣北大凌河西岸大業堡漢魏遺址。北魏之昌黎郡治三燕故都龍城,即今遼寧省朝陽市。金時所置之昌黎縣相沿至今,即河北省之昌黎縣。而慕容皩所徙之昌黎郡與唐時所設之昌黎縣實為一地,依《水經注》、《北周地理志》及《讀史方輿紀要》記載考訂,即今朝陽市西南約四十五公里的的木頭城子古城址。木頭城子自古為大凌河古道上的重鎮,明清時此地始稱木頭城子。據《塔子溝紀略》卷七稱:“(木頭城子)昔時山多大木,凡蒙民砍伐木植,積於此為木廠,望之儼若城垣,因而眾共呼之為木頭城子云。”
歷史記載
金寶山寺的碑文記載,寺廟最古老的歷史宗教文物建築,始建於武王伐紂最後滅了商朝建立周朝的後期。人們為了紀念和頌揚武王推翻商朝的統治建立了周朝,採用了既美化又誇張的神話傳說方式,記述了武王伐紂時各個主要戰場的場面和過程。在後來的歷史變遷中,幾乎每個朝代都有人對此廟進行過重建或修補,不同朝代也有不同的碑文記載。碑文上曾有遼、宋、唐、北魏、晉、漢、戰國、春秋時期的記載,在新中國成立以前還有對廟宇歷史的記載史冊和萬卷經文。但只是記載歷朝歷代多次重修和修補之事,具體的年份和月份卻無法考證了。金寶山寺和山下各寺廟在未毀之前,曾供有眾多佛像,如盤古開天地、女媧娘娘、觀世音菩薩,還有唐朝神醫孫思邈,扶助武王伐紂的黃飛虎,在西配殿,還供奉有龍王之像,是古代居住在大凌河兩岸的勞動人民求神佛保佑河水不泛濫、人民安居樂業、祈求風調雨順的象徵。眾多佛像塑造得多姿多彩,栩栩如生。在金寶山寺上,特別重要的還有護法寺和關帝聖君廟,廟後面有一座建築精巧玲瓏的千年古塔,在山上修行的一位得道高僧圓寂後,便安葬於塔下。
民間傳說
傳說,當年楊二郎因伐商建周戰功卓著被封為神,人稱“二郎神”,並被玉皇大帝封為天上總捕頭,專門負責降妖捉怪。當時渤海地區妖魔鬼怪甚多,鬧得天地不得安寧,而且水怪為害最甚。楊二郎為了捉拿妖怪,想出了移山填海的辦法。一次,楊二郎擔著兩座大山在空中行走經過此地,突然發現下面的大凌河中央不時放出七彩光,便停下腳步睜開天目仔細觀看,發現這裡是一塊天地間難得的寶地,但因為處在河中央,人類無法接近。怎樣才能讓一方百姓享受到這難得的天地靈氣呢?二郎神左思右想拿不定主意,而兩座大山在他肩上越來越沉,讓他感覺腿腳發酸。當他換肩時,楊二郎突然發現自己擔著的一座大山也有一塊石頭在閃閃發光,他不由心頭一樂,隨手取下這塊石頭投入水中。石頭不偏不倚,正落在靈眼上,大凌河的水位立刻開始下降,不再泛濫。而這塊石頭則成了現在的樣子,人們稱它為“金寶山”,再後來建了寺廟後,人們又叫這裡為“金山寺”。從此,再有洪水來臨,大水遇到此山便改道向北,這裡則逐漸形成大面積平原,人類陸續遷來居住,開墾田地,過起了富足的日子,也逐漸形成了木頭城子這座古鎮。
廟會文化
早期的每年農曆四月十八的金寶山寺(娘娘廟皇會)——“聖佛會”,它包括了十道會,其中包括馬叉等武術活動,包括“寸蹺”、“背閣”、“高蹺”等秧歌活動,還有“十不閒”等藝術活動。每每廟會活動中都要備有彩頭,所以各地來參加廟會的每道會都要各顯絕活,出奇制勝,以博得廟會的認可並獲得彩頭。
地圖信息
地址:遼寧省朝陽市朝陽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