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家崖

宋代時,有一金姓彭城(今南京)人來定西經商到了苑川,在苑川河與巴石溝的三角洲定居下來,繁衍生息。後來人口日漸增多,加上這裡有得天獨厚的交通條件,逐漸形成集市。熱鬧的集市坐落在北山腳下一片平台上,臨河還有一溜低矮的土崖,故此就把這裡稱為“金家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金家崖
  • 由來:臨河還有一溜低矮的土崖
  • 屬性:鄉下的一處集鎮
  • 注音:在絲綢古道上 
  • 離蘭州:30公里
集貿之鄉,文化之鄉,綠煙之鄉,蔬菜之鄉,企業之鄉,

集貿之鄉

金家崖之所以成為鄉下的一處集鎮,主要是地理條件形成的。這裡,又在絲綢古道上。於是車馬店、駱駝場、小客店應運而生。鎮後的巴石溝是遼闊的北山總出口,北山崎嶇不通車,糧販子吆著騾子、毛驢,馱著裝滿糧食的毛口袋,翻山越嶺,從巴石溝出山到金家崖街上賣糧食。金家崖各糧店備有許多筐籮和木製的升斗,一旦成交,就由糧店夥計蹲在裝糧食的筐籮邊,用公家審核過的升、斗、合過數,買方即將糧斗(容器)端過倒進自己的糧袋裡。街上糧店、鋪面前堆集如金字塔狀的糧食筐籮數以百計,各糧食字號夥計加起來達數十人。
因路途太遙遠,這些趕毛驢的糧販子們得在金家崖住一宿,第二天黎明把糧食賣了才能返回,所住宿店家的槽頭上,毛驢、騾子擠得滿滿當當,騾馬店老闆的生意也就火爆起來。糧販子賣了糧,就買些日用雜品回家,於是,金家崖的雜貨鋪應運而生。各雜貨鋪經營四川的白砂糖,秦安的土織布,永登灰蓬草燒制的灰鹼,青海的青鹽,當地的清油,陝西朝邑的辣椒,以及一些針頭線腦等等。
和雜貨鋪並立的,還有慶仁堂等中藥鋪,這些藥鋪老闆全是陝西人。店鋪前檐下總掛著二尺長五寸寬的木牌,上面用油漆寫著“雲南三七”、“廣東白朮”、“西藏紅花”等字樣,店鋪門側立一大木牌,上書“雷公炮製”、“童叟無欺”。同時還收購興隆山、馬銜山一帶藥農出售的中草藥,他們把馬銜山所產黨參稱“馬黨”,公認質量極佳。
三聖廟前是炭市和柴市,南邊歇駕嘴一帶的農民,從水岔溝煤山上用牲口馱來各種塊炭和一捆捆木柴。炭市以西的街頭是出售活羊和倒賣牲口的大場,這裡人稱“羊家溝”或“羊市口”。每天凌晨4點開始糧食交易,日出各店鋪開門,人群熙熙嚷嚷到11點左右。所以人稱金崖集日為“露水集”。

文化之鄉

金家崖有豐廣書院(後改為國小)、女校,並且文化娛樂活動也尤為活躍。每日上午露水集市上,人馬車輛擁擠不堪,下午略顯寬鬆,但仍然是熱鬧的,時不時有河南人拉猴子在街旁擺開場子耍猴戲,在鑼和鞭子聲中,猴子戴王冠穿蟒袍,空中翻跟斗,駕小狗犁地,博得圍觀者的掌聲。另外還有一種扁擔戲,扁擔戲是一人挑兩隻木箱,外帶四根指頭粗的竹竿,走鄉串村,在地頭、河邊、街角,只要有人,就歇下擔子,用四根竹竿立地撐起一個有古建築屋頂式樣的布幔小舞台,藝人隨即也鑽進布幔中間,用兩隻手套道具扮成小獵人和老虎,腳按打擊樂,口哨當伴奏音樂,劇中老虎咬了小獵人的頭時,小獵人用手摸頭,口哨就發出聲音:“我的頭,我的頭!”微型的布幔小舞台演得有聲有色,看得孩子們如痴如醉。賣武的場面更加雄壯。賣武者光著上身,把刀槍劍棍放到地下,雙手抱拳向四周觀眾行禮:“小弟來貴地求碗飯吃,請地方豪傑高抬貴手。”然後龍騰虎躍,閃展騰挪地表演起來。
金家崖東邊的寺背後村還有一個孤老院,是國民黨政府辦的一個慈善機關,收留著幾個無依無靠的孤寡老人,衣食由公家管。其中有一對盲人老夫婦,為了弄幾個零花錢,他們用棍子搗地探路,互相攙扶著來到金家崖街頭,雙雙坐在條凳上,老漢彈撥三弦琴,老婆敲擊琴鈴,彈唱《下四川》《大保媒》。當然,給他倆捧場丟錢的人不多,故此他們收入甚微。廟中有座戲樓,這裡曾演出過皮影、木偶戲。解放前山西蒲劇團在這裡演出時,有個藝名叫攸曉蘭的一位青年小伙子善演丫環、花旦,行走如風擺柳,腰功特別好看,於是在這鄉下鎮子裡掀起了一股追星熱。
國民黨102軍11團曾在金崖一帶駐紮,團里有個鐵血劇團,曾在三聖廟木板舞台上公演多日。每年秋收時節,就是街上三聖廟唱戲的日子,請來通渭王箱主的秦腔戲班,在三聖廟舞台上,大張旗鼓,晝夜演唱大戲,台下人山人海。演出的劇目有《琵琶記》《白蛇傳》《岳母刺字》《靈隱寺》《游西湖》《孫武子雷法行兵》以及加演的獨幕劇《櫃中緣》等等。大年初一晚上,幾百米長的街道,幾十戶商家店鋪,每家商號的鋪面檐下,都掛四盞紗燈。金家崖的紗燈,都是四方形,四面都繪著彩色故事,有《三國》《西遊記》《封神榜》等,還有梅蘭竹菊和二十四孝圖等等。有一商戶在自家門前掛起一盞走馬燈,燈下人們擠得水泄不通。大年三十,中藥鋪里的相公便把用火硝、木炭、硫磺、銅末、生鐵末合成的煙花抱出來,放在當街,燃放起來,這自製煙花噴射的彩焰竟比房脊還高。

綠煙之鄉

綠煙是甘肅地方特產。明代由肅莊王朱模引入榆中青城,民國初年傳人苑川河下游。金家崖是綠煙主要產地,每年麥收後,苑川河谷地包括兩岸台地都是蔥綠一片的煙田。其中,齊家坪蔡家場的菸葉最為出名。有了菸葉就有了制煙作坊,作坊以菸葉為原料,配以多種輔料加工成菸絲,用銅、鋁製成的菸具注水而吸,故稱“水煙”。為了紀念綠煙的種植和傳播,各煙坊還供奉諸葛亮,並有對聯:“佳種遺南方,無非薤葉芸香;芳味人心脾,可解煙嵐瘴氣”。水煙作坊有大有小,在工棚里,兩人一組,用特製木刨削刨葉絲,師傅叫“上手”,徒弟稱“下手”,兩人配合默契,用勁輕重適度,將配上作料散發香味的菸絲壓製成四方形的菸絲片,一組可日產水煙四五百片。產出的水菸絲或廠家自己運往上海、南通一帶銷售,或者南方客人來這裡收購。凡是能經營得起水煙廠的人家,都會獲得優厚的利潤。煙廠,便是苑川流域財富的象徵。

蔬菜之鄉

金家崖除了種綠煙、水稻,還有一種特產便是韭黃。韭黃產地主要在金崖鎮邴家灣村。菜農們在入冬時將韭菜田用厚厚的麥草蓋住,待到臘月,掀去麥草,韭黃已長得鮮嫩而粗壯,這在當年是很稀奇的事。蘭州周邊地區,唯有金崖鎮邴家灣村的韭黃最粗壯最鮮嫩,深受人們歡迎。1981年,這個村被確定為蘭州市蔬菜基地。

企業之鄉

民國時期,金家崖就有糖坊,是農民一家一戶用當地糜子為原料製作的食用糖,有外形像膠的膠糖,有色白而內虛的白糖或叫“灶糖”,還有用黃豆、麻子混合製成的塊糖。糖坊主人把這各色各樣的糖裝進圓形木盒,用扁擔挑賣。還有銀匠,專制婦女首飾;有幾家鐵匠,打制杴鎬鋤耙;有掌匠,專為過路騾馬釘鐵掌;有冶煉作坊,鑄造犁鏵火爐;有染坊,將白布染成各種顏色。
金家崖人原來就有經商辦作坊的經歷,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輕車熟路,抓住機遇,又開始從事工商業。這時309國道和夏方公路從金崖交叉通過,交通四通八達。於是,造紙、翻砂、榨油、塑編、油氈、地膜、制箱等工業在金崖鎮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這些民營的大小企業,吸納了不少當地的農工,幾個大的廠子工人達到幾百人,為人煙稠密的苑川地區提供了就業門路。
民營企業的產品暢銷國內,遠及韓國、英國、埃及、沙特等國,重現了當年絲綢之路中外貿易交流的盛況。2003年,金崖鎮鄉鎮企業總產值達到5.2314億元,工業總產值達到了3.0288億元,農業總產值達到4100萬元,工農業產值達到3.4388億元,財政收入達到502.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380元。
民營企業的崛起,給當地農民帶來了實際利益,他們的生活在悄悄地發生著變化,很多農民都擁有了“三馬子”或汽車;農民洗澡不再跑到苑川河邊,而是街上有了澡堂,無論冬夏均可人浴;以往金崖人在水磨坊磨麵就比山區的驢拉磨、人推磨省力得多,現在不僅有了電磨而且有了清糧機,人們不再簸糧食,只把糧食送往電磨坊就成,婦女們告別了簸箕和篩子;當年農民走親戚,拿一斤蘭州三合公、公盛合的糕點或致蘭齋的水晶餅當禮物,現在不少農家購來電烤箱,桃酥、蛋糕、糕點成為家常食品;人們從外地歸來,在金崖橋頭下班車,搭乘“的士”回家,由於有玉米秸稈等豐富的飼料,養奶牛的家庭很多,鮮奶可以按時送到家家產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