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子溝村隸屬寧蒗彝族自治縣紅橋鄉,地處紅橋鄉南邊,距紅橋政府所在地9公里,到鄉道路為土路,交通方便,距縣城34 公里。東鄰大興鎮 ,南鄰寧利鄉 ,西鄰翠依鄉,北鄰紅橋村委會 。轄尖山雲、礦山、農場、營盤、上冷冰溝、下冷冰溝、新村、上鐵廠、下鐵廠、乾溝一村、乾溝二村、白草坪等12個自然村。現有農戶 531 戶,有鄉村人口2114人,其中農業人口2108 人,勞動力 1221 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 863 人。
全村國土面積 92.81平方公里,海拔 2700 米,年平均氣溫 13℃,年降水量 1100 毫米,適合種植 豆類、署類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 8070 畝,人均耕地 3.82 畝,林地127900 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 160.47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90.85元。該村屬於絕對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畜牧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金子溝村
- 地理位置:紅橋鄉南邊
- 面積: 92.81平方公里
- 海拔:2700 米
自然資源,基礎設施,人口衛生,農村經濟,特色產業,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人文地理,發展重點,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8070畝(其中:無田地,地 8070 畝),人均耕地 3.82 畝,主要種植 玉米、馬鈴署等作物;擁有林地127900 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0 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 .01畝,主要種植核桃、花椒 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120畝,無養殖面積,草地3100畝;無荒山荒地,其他面積30畝。有鐵礦資源。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通電、路、電視、電話,有1個自然村不通電、不通路,無路燈。全村未通自來水,531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 %)。有524 戶通電,未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24 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99 %和43%);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22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85戶(分別占總數的42%和16%)。
該村到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其他路面;村內主幹道均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9公里,距離集貿市場 9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3輛,拖拉機28輛,機車3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491畝,有效灌溉率為6%,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46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22畝。
到2008年底,全村未建有沼氣池;未安裝有太陽能;未建有小水窖 。全村未通自來水;有11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1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1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1個自然村已通電話;無路燈。有12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其他結構住房為主,有531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人口衛生
該村有農戶531 戶,共鄉村人口2114 人,其中男性1106 人,女性1008 人。其中農業人口 2108 人,勞動力1221 人。該村以彝族為主,彝族2114人。到2008年底,全村未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592人,參合率 76%;享受低保332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 60 平方米,有鄉村醫生 2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 9公里。該村未建有公廁,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村內無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531戶,占農戶總數的100%。
農村經濟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畜牧,主要銷往省內。2010年種植業、畜牧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7.9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17%。該村目前正在發展 白芸豆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種植業、畜牧產業。擁有企業 1 個,其中縣級龍頭企業 1個。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畜牧,主要銷往省內。2008年種植業、畜牧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6.9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17%。該村目前正在發展 白芸豆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種植業、畜牧產業。擁有企業 1 個,其中縣級龍頭企業 1個。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2所,校舍建築面積700平方米,擁有教師7人,在校學生367人,距離中學9公里。目前整個村委會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520人,其中小學生400 人,中學生120 全村建有圖書室 1個。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531 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 8070 畝,無土地流轉面積。定期開展村務公開 ,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 ,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農村低保、救濟糧、五保戶、農村合作醫療及村內重大項目。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 1個,下設4個黨小組,共有黨員34人,少數民族黨員34人,其中男黨員29人、女黨員 5人。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4人組成,下設 12個自然村。
人文地理
金子溝村委會是彝族、普米兩種民族混居地,各民族大團結,和睦相處,相互通婚的民族村之一。歷史上金子溝村地處永寧茶馬古道八二勺驛站,馬幫鈴聲時處可聞。今天金子溝村地處雲南瀘沽湖旅遊風景區的必經之地,境內有青龍海自然景區。從歷史到今天,各民族都保持著自己的風俗習慣,各民族的文明延續至今,民族服飾、生活習慣和道德文明傳承在這片土地上得到提升或發展。
各民族的居住條件根據自己的習慣不同層次的安居樂業,漢族居住於壩區,彝族、普米居住於半山區或山區,藏族居住於高海拔地區,經濟生活互補,市場經濟各謀的不同層次發展格局。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交通不便,存在晴通雨阻,人畜飲水困難,民居房屋破爛不堪。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畜牧業和養殖業,大力種植白芸豆,發展養羊、牛、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