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堆城鉬礦床
- 外文名:Jinduicheng molybdenum deposit
- 學科::礦床地質學
- 詞目::金堆城鉬礦床
- 位置:陝西省華縣金堆城
基本信息,發現和開發簡史,礦床規模和品位,構造背景,地層,構造,
基本信息
學科:礦床地質學
詞目:金堆城鉬礦床
英文:Jinduicheng molybdenum deposit
釋文:礦化與燕山期的花崗斑岩小岩體有密切聯繫。礦體位於背斜鈾部。區內斷裂發育,東西向逆斷層及高角度正斷層、平推斷層控制了礦化。構造裂隙和熱通的脈動性明顯,含礦裂隙以北西向為主,次為北東向等,為熱液充填形成網狀礦體。鉬礦床規模巨大,品位較富。礦體主要產於花崗斑岩內,少數產於外接觸帶的黑雲母角岩中,沿北西至南東向延伸,成礦作用的多階段性表現得十分明顯。為一規模巨大的橢球體長2200米,寬600~800米,垂深500~700米。品位沿走向變化不大,而沿傾向變化大,中部富,下部較貧。礦石有用組分平均:鉬0.099%、銅0.028%、硫2.8%、錸0.002%、硒0.001%~0.005%、碲0.001%。金屬礦物有輝鉬礦和黃鐵礦,並有少量黃銅礦及磁鐵礦、磁黃鐵礦、輝銅礦、方鉛礦、閃鋅礦。脈石礦物以石英為主,並有少量長石、螢石、雲母、綠泥石等。按礦物共生組合,有長石—石英脈型、輝鋁礦—石英脈型、硫化物—石英脈型。輝鉬礦在礦脈中呈浸染狀。圍岩蝕變以鉀長石化、黃鐵礦化、絹雲母化、矽化、黃鐵絹英岩化、絹英岩—雲英岩化及黑雲母化為主。探明金屬儲量,鉬97萬噸。伴生銅22萬噸、硫2219萬噸。鉬精選品位可達47.17%,回收率82.7%,年產三氧化鉬500多噸。金堆城鉬礦成因為高—中熱液礦床。
礦床位置:金堆城斑岩型鉬礦床位於陝西省華縣金堆城。礦區中心地理座標為東徑109°57′22″,北緯34°19′41″,海拔高度1211m。
發現和開發簡史
該礦床是由原西北地質局647地質隊1955年普查時發現,於1957年結束勘探評價工作,探明為一大型斑岩型鉬礦床,目前金堆城鉬業集團有限公司正進行大規模露天開採。
礦床規模和品位
金堆城鉬礦床是我國聞名遐邇的大型鉬礦床,鉬精礦產量居全國之冠,已探明鉬資源量1011461.22噸。
構造背景
該礦床位於中朝準地台南緣的豫陝斷隆區內。礦區北部分布有太古宇太華群片麻岩和混合岩,構成基底構造層(相當於下地殼)。南部有中元古界長城系鐵銅溝組片狀石英岩、含雲母石英片岩和熊耳群古火山岩,薊縣系高山河組石英岩,龍家園、巡檢司組及杜關組的矽質條帶白雲帶、白雲質灰岩和板岩等。區內近東西向、北東東-北東向和北西向斷裂發育。在中生代燕山期,近東西向構造帶復活,伴有大規模的花崗岩體侵位,致使鉬礦床形成。
地層
礦區內出露的地層有熊耳群變細碧岩、板岩及凝灰質板岩,其上不整合覆蓋有高山河組石英岩。變細碧岩由於金堆城花崗岩岩株侵位的影響,發生接觸熱變質,形成黑雲母化細碧岩和角岩化細碧岩。前者分布於礦區斑岩體的西北部,後者發育於斑岩體的頂部和旁側,是礦床的直接圍岩。
構造
礦區內的褶皺構造主要是黃龍鋪背斜,背斜軸部為變細碧岩,兩翼為板岩、凝灰質板岩和石英岩。它的軸向與區域構造線的近東西向一致。斷裂構造發育,走向近東西的斷裂有:北部的燕門凹張性斷裂,它有多次活動的特點,形成一張性斷裂破碎帶;南部為碌碡溝壓性斷裂,傾向南,傾角70°左右(任海波等,1985)。北西向(330°-335°)斷裂傾向南西,傾角75°左右。它控制著金堆城花崗斑岩岩株的侵位和礦區兩側碌碡溝花崗斑岩脈的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