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時期著名軍械裝備製造專家孫威、孫拱,山西歷史人物,作者是李大宏、李大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元時期著名軍械裝備製造專家孫威、孫拱
- 所屬:山西歷史人物
- 作者:李大宏 李大鈞
- 人物:孫威、孫拱
李大宏 李大鈞 / 文
○孫威 孫威(1182—1240),金元時期著名的軍械裝備製造專家,西京渾源州人。年幼時玩皮好動,肯動腦筋,尤喜搞一些發明創造,故於同齡人中頗具威信。金貞祐年間(1213—1217)宣宗召募義軍,他應募入伍。蒙古族軍隊攻占雲中(大同)後,遂投於成吉思汗麾下,被授職“義軍千戶”,統領雲中義軍150餘人。在跟隨蒙古族軍隊攻克潞州(今山西長治),破陷鳳翔(今陝西鳳翔)的戰役中,他身先士卒,驍勇善戰,多有戰功。 兵戎相見的戰場上,他看到與自己朝夕相處的兵士們常常因為自備的護身戰衣質劣或沒有護身防禦戰衣而紛紛丟掉性命,甚感惋惜,隨之萌生了研發鎧甲的想法,時值元王朝也積極鼓勵“造甲冑一副,酬以一駝。”(明·岷峨山人《譯語》)於是他憑藉自己多年的軍旅經驗及戰爭實踐,創造性地設計並研發了一種“蹄筋翎根鎧”。經反覆試驗與改進,終獲成功。鎧體採用野牛、野馬及黃羊的蹄筋再配以猛禽、大雁的翎根交織而成,輕便靈活且富有彈性,抗衝擊力強,防禦性能好。孫威把這副精心製作的鎧甲呈獻到元太祖面前,太祖鐵木真拿著這套造型奇特、用材新穎、做工考究的鎧甲仔細端詳了一番後,親自以良箭滿弓試射竟然不能穿透,令在場眾將士譁然叫絕,太祖鐵木真更是愛不釋手,當場賜給他一個蒙古族名字叫“也可兀蘭”(意即大工匠),並“佩以金符,授順天、安平、懷州、河南、平陽諸路工匠都總管。”(《元史·方伎工藝傳》)命孫威速將這些地方工匠們組織起來,進行大批量的製作和生產。各路工匠在孫威的領導下先後生產出大量穿著方便、防護力強的“蹄筋翎根鎧”,配備於元軍後,軍威大振,連克數座城池,無往而不勝。後人也稱讚這種鎧衣“制極堅精,矢不能入,徒躍如也。”(明·蕭大亨《北虜風俗》) 公元1229年,太祖第三子阿戴(窩闊台)承襲大汗位稱太宗,不久便起兵攻打邠(今陝西省旬邑縣西南)、乾(今陝西省乾縣)等地。兩軍陣前,皆因元軍將士披掛孫威所造“蹄筋翎根鎧”而所向披靡,孫威穿著“蹄筋翎根鎧”更是不畏矢石,捨生忘死,冒著飛箭、雷石之險衝鋒在前,直趨敵陣,給太宗窩闊台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太宗在讚賞其勇猛的同時又非常關切他的性命。於是極護愛地對他講“汝縱不自愛,獨不為吾甲冑計乎!”說他“即使你不愛惜自己的生命,難道也不為咱們軍隊的鎧甲頭盔著想考慮嗎?”轉而太宗又問及旁邊身著“蹄筋翎根鎧”的元軍將士“汝等知所愛重否?”,你們知道我最看重的是什麼嗎?太宗見眾將士們的回答都不能令他滿意。又補充道“我告訴你們吧,既能呵護好你們的身體,而又使我軍一往無前、屢戰屢勝,全仰仗孫威製作的鎧甲在戰鬥中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而諸位愛卿為什麼就想不到呢?竟然一個字也不提!為什麼呢?”然後對著眾將士再次重重獎賞了孫威。 戰爭是無情的,也是慘烈的。孫威在追隨元太祖、元太宗征戰的十幾年間,經常看到一些手無寸鐵的無辜百姓被殃及或殺戮,一貫對老百姓懷有深 厚同情心的孫威深感痛惜。為使無辜百姓免遭塗炭,他總以為大本營蒐集、物色工匠為名,把大批大批無辜百姓的生命保全了下來,被老百姓廣為稱頌。 歲庚子,卒,年五十八。至大二年(1309),武宗海山追贈中奉大夫、武備院使、神川郡公,謚忠惠。 如今在山西渾源縣西北的西留鄉臥虎山山腳下,,有一座占地百餘畝的老墳,當地人稱“孫家墳”。墳地的主人就是元朝三代為官的孫威祖孫。現在孫家墳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常有文人墨客遊覽觀光。 ○孫拱 孫拱(?-1305年),元代著名軍械裝備製造專家,孫威之子,大同路渾源人。初任監察御史,後師承父業“襲順天、安平、懷州、河南等路甲匠都總管”。巧思如其父,而且造鎧技術在其父輩努力創新的基礎上又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世祖在位期間,他先後督領各路甲匠精造鎧甲、盾牌280餘套,有效地增強了元軍的防禦能力,戰鬥力也得到空前提高。元軍在戰場上連連取勝,前方捷報頻傳,令世祖忽必烈高興萬分,對孫拱更是犒賞有加。 至元十一年(1274),他經過潛心研製,又發明了一種叫做“疊盾”的軍事防護用品。這種疊盾牌具有“張則為盾,斂則合而易持”的特點,即張開了是一付堅固的盾牌,合起來則方便攜帶,大大減輕了將士們作戰負擔。世祖喜出望外,認為這是一項史無前例的重大發明,於是賜給孫拱大量金幣綢緞,重獎了這位有突出貢獻的軍事裝備專家。 丞相伯顏興師南伐,因甲冑不足,影響發兵。世祖下令各路迅速召集匠民分頭製作。孫拱負責的順天、河間等地甲匠,因在各環節上安排得當、管理有序,率先超額完成了任務。他們做出來的鎧甲除了數量足、質量優外,且外形有的象虎豹,有的似異獸,形狀各異,互有不同,既美觀又實用,為世祖降旨以來鎧甲中最理想、最滿意的產品,簡直成了當時轟動朝野的一項重大科研成果。議怎樣賑災時,召集官員 至元十五年(1278),孫拱擔任了保定路治中。是年恰逢地域災荒、霖雨害稼、苗禾盡隕、馬牛多斃、病疫流行,百姓饑寒交迫、流離失所,買賣幾近倒閉。目睹自己所任職的地盤上竟然出現如此悽慘景象,孫拱內心非常難過,似如刀絞一般。在地方大小官員商討研究開倉賑濟之時,一些官員認為放賑之事非同小可,故而顧慮重重。也有一些官員則認為最好先向朝廷稟奏照準,然後開倉。但孫拱卻執意說“救災之事刻不容緩,決不能按部就班慢慢來。若奏請朝廷批准後再行開倉賑民,老百姓早就餓死了。賑災救民於水火,本是為官的責任和義務。本官主張立即開倉賑民,如果朝廷一旦追究下來,卑職甘願承擔全部責任。”最終大家採納了他的主張,遂放糧4千5百石以賑濟災民,解決了燃眉之急,饑民們無不歡天喜地,朝廷對他的體恤之舉不僅沒有責難或降罪,反而加以好評。 任職期間,孫拱時刻把老百姓冷暖掛在心頭,想法設法為他們辦好事、實事。當年,孫拱管理的保定路安州轄區內有個高陽縣(現河北省高陽縣),高陽縣有個有名的土豪惡霸,長期占據沙河橋面,向來往行人強收過橋費,民憤極大。當地百姓對此行為恨之入骨,但又因害怕土豪勢大,只是忍氣吞聲,敢怒而不敢言。孫拱得悉這一情況後,親自下去了解調查,經查證老百姓所言句句屬實,於是他立即派人把這個惡霸土豪給抓了起來,問罪下獄,為當地除了一大害。 至元二十二年(1285),孫拱由武備少卿先後被提拔擔任大都路軍器人匠總管和工部侍郎等要職。任期內他兢兢業業、勤於做事,從未出過半點差錯。元成宗鐵穆耳即位後,制定官員津貼,孫拱因特殊貢獻而每年可獲得銀百兩、織紋緞五十匹、帛二十五匹、鈔萬貫,成為大同地區最早享受國家特殊津貼的科技人才。 元成宗元貞二年(1296),孫拱授任大同路總管兼府尹,在大同多有惠政。大德五年(1301),遷任兩浙都轉運使。他到任之前,兩浙每年的鹽課二十五萬引(鹽引是政府授予商人運銷官鹽的憑證,四百斤為一引)還不能按時按量完成任務,孫拱到任後想方設法堵塞漏洞,保質保量地完成了定額,且在原來的基礎上又超額完成了五萬引。此後,兩浙的鹽引課稅就按照他所完成的數額成為定製。 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孫拱改任益都路總管兼府尹。元成宗繼續對他予以重獎:“仍出內府弓矢寶刀賜之。”這一年,孫拱卒於任上,埋葬在家鄉渾源孫家墳。朝廷追贈他為“大司農、神川郡公”。諡文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