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佛山假蹄蓋蕨

金佛山假蹄蓋蕨

金佛山假蹄蓋蕨,因標本采自金佛山而得名。中國西南地區的重慶市、貴州省等地有分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金佛山假蹄蓋蕨
  • 拉丁學名:Athyriopsis jinfoshanensis Ching et Z. Y . Liu
  • :植物界
  • :蕨類植物門
  • 亞門:真蕨亞門
  • :薄囊蕨綱
  • :水龍骨目
  • :蹄蓋蕨科
  • :假蹄蓋蕨屬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命名來源,

形態特徵

夏綠植物。根狀莖細長橫走,深入土表以下,直徑約2.5毫米,暗黑色,先端被褐色披針形鱗片;葉遠生至近生。能育葉長達1米以上;葉柄基部褐色至黑褐色,直徑2-3毫米,向上呈禾稈色,長20-60厘米,通體密被淺褐色、披針形至線形、半透明的膜質鱗片,並混生長達3毫米以上的節狀長柔毛;葉片長橢圓形或卵形,長25-60厘米,寬20-25厘米,頂部漸尖,基部不縮狹或略縮狹;側生分離羽片約10對,向上斜展,有時基部1對向後反折,狹長橢圓形或線狀披針形,長3-16厘米,寬1-4厘米,頂部漸尖至長漸尖,基部截形、淺心形或闊楔形,無柄或略有短柄,近頂部的貼生,兩側羽狀深裂幾達羽片中肋;側生羽片的裂片達20對,近平展,舌狀矩圓形或呈略向上彎曲的矩圓形,先端鈍圓,邊緣有粗鈍鋸齒;裂片上羽狀脈的小脈8對以下,二至三叉或單一。葉草質,乾後上面綠色,下面淺綠色,或兩面均呈淺褐色,上面色略深;葉軸密生大多為2-3行細胞、長2-3毫米、淺褐色、粗篩孔狀、透明的細長線形鱗片,並混生少量同樣長的淺褐色、透明、常皺縮的粗長節狀柔毛,上部鱗片漸少而節毛漸多,中肋下面疏生細而尖的節狀柔毛,小脈兩面或多或少有細微灰白色節毛,脈間無毛。孢子囊群短線形,通直或略向後彎曲,每裂片1-7對,大多單生於小脈上側中下部,接近裂片主脈,有時在基部上出小脈雙生於上下兩側;囊群蓋膜質,背面無毛,成熟時黃褐色,邊緣淺撕裂狀或齧蝕狀,在囊群成熟前大多平展,少數內彎。孢子極面觀橢圓形,赤道面觀半圓形,周壁表面具密的棒狀紋飾。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1600-1900米山地闊葉林下。

分布範圍

分布於重慶(南川金佛山)、貴州(桐梓)。模式標本采自金佛山。

命名來源

命名來源:(植物研究)[Bull. Bot. Res. 4(3): 11.photo. 13. 1984]
中國植物志:3(2):33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