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歇圖(金代人畫卓歇圖)

卓歇圖

金代人畫卓歇圖一般指本詞條

《卓歇圖》是五代胡瓌創作的一幅絹本設色畫,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縱觀整幅圖,前半段為立歇部分,馬背上的獵物點綴了人馬剛從追逐和喧鬧中轉入靜態,在馬群的盡頭是走向樂舞場地的捧花女,把歇息和樂舞兩段有機地結合起來。舞蹈者在音樂的伴奏下跳躍,構成全圖的高潮,充分顯示了畫家處理大場面中人馬動靜、聚散的藝術能力,充滿了濃厚的北方草原民族的生活氣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卓歇圖
  • 作者胡瓌
  • 創作年代:五代
  • 規格:縱33cm,橫256cm
  • 材質:絹本
  • 畫作類型:設色畫
  • 現收藏地:北京故宮博物院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形象,構圖,技巧,名家點評,後世影響,歷史傳承,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卓歇圖
全畫可分為三大段,第一、第二段,一大群密密匝匝的人馬占據了畫面的大半部分。主要是畫狩獵歸來,人馬嘈雜的場面及騎士們滾馬下鞍牽馬準備休息時互相交談的場面。他們有的席地而坐,靜靜地休息。有的整理馬鞍,馬鞍上馱著鵝雁等獵物還未曾卸下,也有的佇立交談,形態各異。整幅畫面中的騎士雖然眾多,他們或聚或散地占據了大半畫面,但並不是畫中的主角。畫卷最後一段描述宴飲的場面才是真正的主角,畫幅中的契丹大汗正端坐在豪華地毯上飲酒觀舞,大汗服飾華麗,神態悠閒,看面容似乎被舞者美妙的舞姿所吸引,正凝神觀望,頗為陶醉。他的妻子閼氏著漢裝於右側相陪,二人面前有一侍者跪立奉盞,還有一侍者揮動衣袖,翩翩起舞,以助酒興。佩戴弓矢的彪悍侍衛和纖纖玉立的侍女站立在汗王與閼氏的周圍,全神戒備,細心侍候。
該圖引首有清代張照書“番部卓歇圖”五字和乾隆皇帝題寫的“卓歇歌”三字,後幅有元代王時,清代高士奇、張照的跋文。本幅及前後隔水有“忠孝之家”“吳龍之印”“石閶”“簡靜齋”“高士奇圖書記”“江村秘藏”“竹窗堂章”(半印)等多枚鑑藏印記。

創作背景

南宋初期,宋廷為綏靖和善或刺探情報,大量派使團出使金國。入金後,按女真風習,必然將漢族儒士的右衽服改為左衽,並且要先隨女真頭領出獵數日後,方可商議政事。這是一件有史實性的人馬畫,惜無題記,難知其具體的歷史故實。從畫面上看,作者表現了南宋使臣隨金朝官僚出獵時小歇的情景。
《卓歇圖》中“卓歇”一詞的漢語含義並不是十分明晰。《遼史》中偶有“卓槍”、“卓帳”等與“卓”有關的詞語。其“卓”帶有“立”或“暫立”的意思。關於“卓歇”,可以理解為“搭起帳篷臨時休息”的意思。此作中雖然沒有帳篷。但是由於胡壤的同類題材作品多以“卓歇圖”命名,所以,後人也將其作為這件作品的名字。
也有學者認為,該圖雖然傳為遼代胡瓌的畫跡,但據畫中所繪的少數民族族別系金代女真人,其不可能是胡壤的真品,系金初(12世紀上半葉)漢族畫家的手筆。

藝術鑑賞

形象

在畫卷的左側,兩個主要人物盤腿坐於毯上,身著契丹服裝的男子即為契丹可汗,他的閼氏則穿著白色漢服,看起來彬彬有禮的樣子。男女侍從分列二人身後恭敬以待,前面有侍者跪地敬酒,可汗接酒豪飲,還有一男子在樂隊的伴奏下跳起舞蹈助興,獻花者向可汗和閼氏緩緩走來。畫面再向遠處是騎兵休息的地方,這些騎士或坐或立,面露倦容,有的打著哈欠,有的伸腰展背,有的安頓馬匹,有的相互交談,等待著支起帳篷。馬匹上的獵物還未曾卸下,鞍韉上縛著大雁等飛禽,顯然在剛才的圍獵中收穫頗豐。圖中人物各異的姿態和服飾,顯示著他們的等級地位,具有一定的寫實性。

構圖

《卓歇網》的構圖匠心獨運,圖中人物有37人,馬約24匹,但畫家處理得錯落有致,疏密跌宕,又有條不紊。渾然一體。胡瓌所描畫的線條準確有力,“雖繁複細巧,而用筆清勁”,不僅將人物的各異形神傳達得恰到好處,而且也表現出不同衣服的質感。這種筆法與唐代中原地區的繪畫存在許多近似之處,體現著各民族在文化藝術方面的相互影響和交流。

技巧

看此卷的表現手法,展現了畫家嫻熟的創作技巧,畫面背景荒涼寂靜,筆法古健雄勁,線條繁密多變而流暢,色彩沉著,人物、鞍馬的造型,既簡潔凝重又準確自然,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畫家通過長、短、粗、細等不同的線條把物象刻畫得極為生動,無論是勾勒鞍馬、衣服的長線,還是表現人物發須的短線,用筆皆沉穩紮實,體現了當時北方畫派的特色和契丹畫師的獨特畫風。另外,作品中的一些細節之處(像懸掛在鞍韉之上的獵物),畫家也描繪得細緻入微、一絲不苟。

名家點評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郎紹君:這是一幅北方遊牧民族生活場景的風俗畫面,很富於地方色彩和情趣。筆法古勁,精密,色彩沉著,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後世影響

《卓歇圖》卷奠定了金代人馬畫的發展走向,即線條凝練、造型生動、畫風淳樸,著意於表現女真族勇悍和粗獷的民族個性及浪漫不羈的草原生活,並一直影響了元初的人馬畫藝術。這件《卓歇圖》被冠以胡壤之名後,更增添了對後世人馬畫的範本作用,尤其是畫中的人物髮式和服飾,幾乎成了表現北方少數民族人物形象的定式。
這幅作品為了解中國少數民族歷史提供了實錄,具有很大的史料價值。

歷史傳承

清代阮元《石渠隨筆》、高士奇《江村書畫目》、清內府《石渠寶笈·續編》對該圖有著錄。
《宣和畫譜》曾載有胡瓌《卓歇圖》九幅,但現存的這一幅沒有宜和的印章和題跋,不知是否曾為宣和所收藏。南宋楊王體《中興館閣儲藏》和元周密《雲煙過眼錄》中都提到胡《卓歇圖》,但也無從考證是否就是這幅畫。現存的《卓歇圖》曾經《石果寶笈續編》著錄,上最早的題跋是元代的王時,據清代高上奇的考證,說他是元代皇帝的侍御之臣。到了明代,當時鑑藏家張醜,在《清河書畫舫》里說:“絹本胡番部卓歇圖,塵垢破裂,神彩如生,明昌秘物也,今在韓氏。”的確,清初畫卷落到高十士奇手裡的時候,絹素已經碎裂得很厲害,經過了一次重裝,後來為清宮所收藏,乾隆在畫上題了“神完景肖”四個大字,還做了一首《卓歇歌》寫在引首。解放後藏故宮博物院。

作者簡介

胡瓌,五代後唐畫家。山後契丹烏索固部落人。隨李克用(856—908)入中原,居范陽(今河北涿州)。善畫契丹人馬.寫北方遊牧民族生活,舉凡帳篷氈幕、旗幟、弓箭以及人馬裝飾等,曲盡塞外景色。筆調清勁爽利,構圖繁富細巧。傳世作品有《卓歇圖》、《蕃馬圖》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