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仙寺

金仙寺

千年古剎——金仙寺,它創建於南朝梁代,距今已有千年歷史,幾經毀葺,風貌依然。寺院山門正對著白洋湖,門前的一對石獅子痴痴地望著歷經千年而依舊盈盈清碧的湖水。每當夕照西來,殘陽如血,四野一片寂靜,渾厚的鐘聲悠悠地傳過來,帶著千年銅銹,充塞著每一個角落。倦飛的鳥兒穿過湖面,穿過鐘聲,各歸其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金仙寺
  • 外文名稱:Jin Xian Temple
  • 地理位置:慈谿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浙江慈谿,浙江景寧,景點簡介,民間傳說,史料記載,寺院格局,金仙寺志,

浙江慈谿

據清光緒《慈谿縣》載∶寺始建於南朝梁大同年間(五三五年至五四五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歷史,初名「靜進庵」。唐乾元年間(七五八年至七五九年)福林度智禪師住此,改名「福林」。宋治平二年(一○六五年),因白洋湖曾名「金仙湖」,朝廷賜額「金仙禪寺」,成為當時浙東一名剎。清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年)、五十九年(一七二○年)兩度擴建;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年)毀於火,不久重建;同治元年(一八六二年)再毀於兵燹;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年)復建。
金仙寺
一九八九年,慈谿籍旅港信眾姚雲龍夫歸鑒於金仙寺地處白洋湖風景區,乃發心捐資重修寺院,並於當年十一月經寧波市政府批准開。此後將近十年,修復佛殿、天王殿、望湖樓、白湖講舍及兩廡客房;並新建玉佛閣、萬佛樓等建築。現已有各種殿堂房舍一百七十二間,占地四十二畝。殿宇恢宏,佛像莊嚴,成為浙東地區一處較具規模之十方叢林。

浙江景寧

景點簡介

金仙寺,舊址位於浙江省景寧縣城,鶴溪鎮金仙路中段(即景寧農場)。建於唐貞觀年間(627—649),初名回向寺,旋改崇仙寺。宋鹹平元年(998)重建,治平二年(1065)改稱金仙寺。1314年建浮圖塔於左寺,塔身七層,中空,每層鋪木板,樓梯旋轉而上,頂置萬斤鐵頂。明、清間屢加修建。清同治十一年(1872)浮圖塔焚於火,鐵頂墜地,只剩塔身,光緒後殿宇傾圮,現無存。殿堂於20世紀50年代改建農場,如今僅存“放生池”一口,後殿靠山一處殘牆仍依稀可見,還有小量的柱石與斷頭石板在遺址四周。如今,金仙路原寺院四周大片農田及山地,被新建成景寧氣象局和“金農”居民區,遠遠看去是一片現代繁華都市景象……
金仙寺舊址--景寧鶴溪金仙寺舊址--景寧鶴溪

民間傳說

景寧金仙寺建於唐貞觀年間(627-649年)。1314年建浮圖塔於左寺,塔身七層,中空,每層鋪木板,樓梯旋轉而上,頂置萬斤鐵頂。明、清間屢加修建。1952年,金仙寺塔在風雨中倒了,結果壓死了很多居住在塔里的八哥,受驚的八哥此後就離開了景寧。據生物學者調查,直到2006年,八哥才在景寧重新出現。

史料記載

據《景寧畲族自治縣宗教概況》記載: 金仙寺在縣西一里,創建於唐貞觀年間(627-649年),初名回向寺,繼改崇仙寺,規模為全縣之最。宋鹹平元年(998)重建,治平二年(1065)改稱金仙寺。元朝至元二年(1265)迄大德六年(1302),重新修建壁繪槎諸圖,煥然改觀,有興造碑等為志……

寺院格局

金仙寺寺院為三進式,進入山門,一進為“大雄寶殿”,正殿端坐釋迦摩尼塑像,阿南和迦葉,左右前後分別是四大金剛,東方持國天,南方增長天,西方廣目天,北方多聞天。二進“天王殿”,頂棚為清宮式建築彩畫,殿堂左側置放“心經鐘”。鐘身分三層,上層有:“佛口增輝法輪常轉,皇圖永固,帝道遐昌”四行文字;中層:“心經後系,偈語……”等二十字;下層分列:“聞鐘聲煩惱輕,離地獄出火坑,願祝天下太平,預保五穀豐登” 。三進為“三聖殿”。昔日,金仙寺山門內古木參天,吹隱蔽日,空氣清新,悠閒清靜,實為一方聖地。

金仙寺志

崇山之麓有禪院焉,曰金仙寺,夫寺名金仙者,何益謂績也,何以言之曰績勝。余憶尚黨包氏諱大,字宏模六朝梁季人也。由丹陽避地崇山之下居,傳二世其子諱八兒,字希騧,其為人也尚釋道、樂施助。 於唐初貞觀元年春,每夜靜時空中聞鐘聲梵語,遂悟為飛錫機兆,致齋奉道修疏。忽一日間,僧來募化本住基址,遂允諾徒居苔湖半嶺,僧又湮沒無聞,此一勝績也!於是,涓吉是年之秋九月十六日,改屋為庵,曰崇山庵,騧思父墓既厝於此家廟,可復建於此,一為寺庵,一為墓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