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菊秋鶉圖》是南宋畫家李安忠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畫幅中心位置上畫兩隻鶉鳥,全身幾乎長滿了近似粉白色的翎毛,只有少量的黑褐色斑毛,將頭部與背勾畫得更加顯明突出。一隻鶉鳥抬頭遠望,一隻鶉鳥低頭啄食,它們佇立在傾斜的土坡上、土坡的上方,白色的野菊花穿插在帶棘的灌木中,還有竹竿枝權探頭畫面上、土坡的下方有蒲公英等野草花點綴著,一仰一俯的兩隻鶉鳥,互相依偎,自由地在大自然的環境中生活,其神態逼真,栩栩如生。該圖設色淡雅,配色和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野菊秋鶉圖
- 畫作類型:設色畫
- 創作年代:宋代
- 文物原屬:故宮舊藏
- 現收藏地: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 材質:絹本
- 規格:縱24.1cm,橫40.5cm
- 作者:李安忠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形象,技法,名家點評,歷史傳承,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野菊秋鶉圖 野菊秋鶉圖](/img/2/1e7/nBnauE2MiFDN2IWYkVmYmJmZ2QjYwEDM1UzN2IDMygDMmNzNzETMkJGNjF2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畫中描繪了秋天的林野里,兩隻體態豐圓、身披白羽的鵪鶉,相偕在土坡上漫步。一隻舉著頭,聽著風裡的聲響;另一隻則低頭,端視地上無名的草葉。坡地的一方,熱熱鬧鬧地橫斜伸出野菊、荊棘、竹葉、秋草與攀附的藤蘿。
該圖無款印;收傳印記,有“忠孝傳家”,“張則之”。
創作背景
李安忠不僅是承北宋畫院之大成者,並且是繼北宋畫風基礎上逐漸向南宋寫意畫風發展的過渡時期的重要畫家,其繪畫風格融合了南北兩宋畫院的畫法,並融合自身對於大自然生命的體悟,從而賦予其筆下的生靈以生趣,使其筆下的自然給人以靈動之感。此幅 《野菊秋鶉圖》正是融五代黃荃、趙昌和崔白畫法於一體的創新之作。
藝術鑑賞
形象
此圖是作者展示畫鶉鳥的絕技,一是有神的眼睛,抬頭的一隻猶如看什麼小蟲似的出神;低頭的一隻注視著將要到嘴的小蟲,同樣的出神。二是身上的羽毛,形狀逼真,排列整齊,猶如梳理一樣光滑油潤,淺淡的羽毛與黑褐色的斑點毛,既形成色差的對比,也有畫法上的不同,都十分工細。
技法
《野菊秋鶉圖》中,觀其畫面中兩隻鵪鶉的表現技法,作者以勾勒法描繪畫面主體物鵪鶉,其畫法工整細膩,對於畫面物象的描繪極為精細,對於兩隻鵪鶉其羽毛的刻畫上更是極盡細緻;作者以墨線勾勒出禽鳥的羽毛輪廓,而後再以白線對羽毛進行更加深入的刻畫,使鵪鶉身上的羽毛由疏至密,富於層次感,亦別具裝飾感,此畫面中對於禽類刻畫的方法與五代花鳥畫家黃荃的禽類寫生之法相似。
觀《野菊秋鶉圖》,作者描繪於畫幅左側的幾從荊棘纏繞於野菊中,用以隸書式的堅韌用筆描繪出幾叢荊棘的枝條之狀,並用禿點寫蔓生於荊棘枝條上的藤蔓小植。而從畫面左下部生出的幾枝竹葉則以雙勾填色之法繪之。其畫面在這兩種不同植物的配景處理上運用了兼工帶寫之法,使畫面在配景的處理上更具豐富之感,同時也使畫面意境更為生動。
《野菊秋鶉圖》中運用的“兼工帶寫”之法不單表現在配景植物的描繪上,其畫面中山坡與山野間地質的表現上也有所涉及。在此幅作品的二分之一處,作者以寫意山水之法,繪土坡於幾處野菊之前,並以暈染之法使畫面營造出了一種山野深秋的蕭瑟氣氛,其置於鶉鳥之下的土石雜草更是將這一山野間的靜謐氣氛烘托得更為生動。
觀《野菊秋鶉圖》在畫面配景的處理上,畫中以幾叢橫斜於畫面的野菊作為輔景,野菊從畫面左側折枝而出,一叢向上生長,另一叢向前趨於低垂之勢,此折枝之法似與北宋趙昌之法同。
名家點評
暨南大學中文系中國古代文學教研室教授鄧喬彬:鵪鶉下方,花草成叢,竹枝從畫面左側伸入,與野菊和荊棘一起,組成了秋日的野外環境。在這極其普通的場景中,描畫了極其普通的鵪鶉,卻洋溢著畫家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雖為野菊秋鶉,而非御苑珍禽異卉,但刻畫並不草率,無論鵪鶉還是花朵、枝葉、竹子、荊棘,都描畫細緻工巧,筆觸有力,設色精美,是耐人品味的花鳥小品。
歷史傳承
從該圖收傳印記可知,該圖曾經明末清初張則之收藏,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作者簡介
李安忠,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錢塘人。宋徽宗宣和年間為畫院祗候,授成忠郎,南渡後紹興年間復職。工花鳥走獸,尤長於“捉勒”(鷹鶻之類),得其搏攫驚避之狀。傳世作品有《晴春蝶戲圖》《鶉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