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荸薺

野荸薺

野荸薺,是莎草科植物,有長的匍匐根狀莖,稈多數,叢生,直立,圓柱狀,高30-100厘米,直徑4-7毫米,灰綠色,中有橫隔膜,乾後稈的表面現有節。葉缺如,只在稈的基部有2-3個葉鞘;鞘膜質,紫紅色,微紅色,深、淡褐色或麥稈黃色,光滑,無毛,鞘口斜,頂端急尖,高7-26厘米。小穗圓柱狀。

野荸薺以球莖傳播繁殖為主,塊莖上生有多個芽,最初由芽形成的植株被 切斷或被除草劑殺死後,塊莖上的其他芽又能很快萌發,形成新的植株, 給防除帶來困難。

野荸薺適宜生長在保水性能好、質地疏鬆、pH值中性、有機質含量較高的土壤中,水田多年生惡性雜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野荸薺
  • 拉丁學名:Heleocharis plantagineiformis Tang et Wang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單子葉植物綱
  • :禾本目
  • :莎草科
  • 荸薺屬
  • :野荸薺
  • 分布區域:中國福建和廣東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生長環境,危害,傳播擴散特性,防治方法,

形態特徵

有長的匍匐根狀莖。稈多數,叢生,直立,圓柱狀,高30-100厘米,直徑4-7毫米,灰綠色,中有橫隔膜,乾後稈的表面現有節。葉缺如,只在稈的基部有2-3個葉鞘;鞘膜質,紫紅色,微紅色,深、淡褐色或麥稈黃色,光滑,無毛,鞘口斜,頂端急尖,高7-26厘米。
小穗圓柱狀,長1.5-4.5厘米,直徑4-5毫米,微綠色,頂端鈍,有多數花;在小穗基部多半有兩片、少有一片不育鱗片,各抱小穗基部一周,其餘鱗片全有花,緊密地復瓦狀排列,寬長圓形,頂端圓形,長5毫米,寬大大致相同,蒼白微綠色,有稠密的紅棕色細點,中脈一條,裡面此外面明顯;下位剛毛7-8條,較小堅果長,有倒刺;柱頭3。
堅果寬倒卵形,扁雙凸狀,長2-2.5毫米,寬約1.7毫米,黃色,平滑,表面細胞呈四至六角形,頂端不縊縮;花柱基從寬的基部向上漸狹而呈二等邊三角形,扁,不為海綿質。

分布範圍

產於中國福建和廣東。

生長環境

野荸薺適宜生長在保水性能好、質地疏鬆、pH值中性、有機質含量較高的土壤中,據江蘇儀征市的調查,以馬肝土、黃白土分布較多,野荸薺密度分別達到每平方米13.3株和16.8株;而持水性能較差的沙土則較少,野荸薺密度僅為每平方米5.8株;塊狀結構的黃泥土則無野荸薺發生。
野荸薺適生於長期積水的稻田和易灌易排的稻田,密度達到每平方米15.5株和4株;而在灌水條件差、經常脫水乾旱的稻田很少或無野荸薺發生。

危害

水田多年生惡性雜草。塊莖上生有多個芽,最初由芽形成的植株被切斷或被除草劑殺死後,塊莖上的其他芽又能很快萌發,形成新的植株,給防除帶來困難。

傳播擴散特性

以球莖傳播繁殖為主。

防治方法

直播稻播後苗前、移栽稻移栽活棵後用吡嘧磺隆、苄嘧磺隆等除草劑土壤封閉處理。對苄嘧磺隆產生抗性的田塊可用吡嘧磺隆。
水稻生長期間發生野荸薺,可在秧苗4葉期至拔節前,野荸薺基本出齊、處於幼苗期時,用二甲四氯+滅草松或唑草酮噴霧防除,也可在田間建立水層後用二甲四氯拌土或拌肥料防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