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芋實,中藥名。為天南星科植物海芋Alocasia macrorrhiza的果實。分布於華南、西南及福建、台灣、湖南等地。具有行氣止痛之功效。用於小腸疝氣。
基本介紹
- 別名:痕芋頭花仁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單子葉植物綱
- 目:天南星目
- 科:天南星科
- 屬:芋屬
- 種:海芋
- 分布區域:華南、西南及福建、台灣、湖南等地
- 中文學名:野芋實
- 採收時間:夏季
-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
- 毒性:小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性,生長環境,現代套用,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果實。
性味
味辛,性溫。
歸經
歸小腸經。
功效
行氣止痛。
主治
用於小腸疝氣。
相關配伍
治療小腸疝氣:痕芋頭花仁15g,炰豬小肚,飲湯,食豬小肚,其藥不用食物。(《生草藥手冊》)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
採集加工
夏季採收,曬乾。
形態特性
大型常綠草本植物,具匍匐根莖,有直立的地上莖,隨植株的年齡和人類活動干擾的程度不同,莖高有不到10厘米的,也有高達3-5米的,粗10-30厘米,基部長出不定芽條。葉多數,葉柄綠色或污紫色,螺狀排列,粗厚,長可達1.5米,基部連鞘寬5-10厘米,展開;葉片亞革質,草綠色,箭狀卵形,邊緣波狀,長50-90厘米,寬40-90厘米,有的長寬都在一米以上,後裂片聯合1/5-1/10,幼株葉片聯合較多;前裂片三角狀卵形,先端銳尖,長勝於寬,I級側脈9-12對,下部的粗如手指,向上漸狹;後裂片多少圓形,彎缺銳尖,有時幾達葉柄,後基脈互交成直角或不及90度的銳角。葉柄和中肋變黑色、褐色或白色。花序柄2-3枚叢生,圓柱形,長12-60厘米,通常綠色,有時污紫色。佛焰苞管部綠色,長3-5厘米,粗3-4厘米,卵形或短橢圓形;檐部蕾時綠色,花時黃綠色、綠白色,凋萎時變黃色、白色,舟狀,長圓形,略下彎,先端喙狀,長10-30厘米,周圍4-8厘米。肉穗花序芳香,雌花序白色,長2-4厘米,不育雄花序綠白色,長(2.5-)5-6厘米,能育雄花序淡黃色,長3-7厘米;附屬器淡綠色至乳黃色,圓錐狀,長3-5.5厘米,粗1-2厘米,圓錐狀,嵌以不規則的槽紋。漿果紅色,卵狀,長8-10毫米,粗5-8毫米,種子1-2。花期四季,但在密陰的林下常不開花。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700m以下的山野間。分布於華南、西南及福建、台灣、湖南等地。
現代套用
用於治療皮膚細菌性感染,疥瘡,真菌性皮炎,淋巴結結核和急性乳腺炎等。
相關論述
《嶺南採藥錄》:“治小腸氣證,每服六七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