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胡拐(yěhúguǎi)系河北魏縣下轄鄉,位於縣城東南部,鄉民風淳樸,資源豐富、交通發達,地理位置優越,為經濟發展和外商投資創造了優良的條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野胡拐
- 地理位置:位於縣城東南部
- 面積:26平方千米
- 人口:2.10萬人
- 轄行政村:16個
簡介,地名由來,
簡介
野胡拐(yěhúguǎi)系河北魏縣下轄鄉,位於縣城東南部,距其9千米。面積26平方千米,人口2.10萬人。轄16個行政村,鄉政府駐野胡拐西村。魏(縣)張(二莊)公路過境。
1953年設野胡拐鄉,1961年改公社,1984年復設鄉。1997年,面積26平方千米,人口1.9萬,轄前紅廟、東紅廟、西紅廟、大路固、馮紅廟、連路固、岸上、高八莊、大王村、霍家莊、合義村、野東、野西、蔡小莊東、蔡小莊西、蔡小莊中16個行政村。 以加快產業增收項目為突破口,已初見效益。為確保大棚項目區發展後勁,通過整合資金,在項目區修路3000米、打深井1眼。籌措資金15萬元綠化了街道,完善了兩室軟硬體建設,豐富了民眾文化生活。為幫助貧困家庭脫離貧困線,解除制約新農村建設工作的因素,組織人大代表與該鎮20戶貧困家庭建立了一對一幫扶活動,被當地民眾稱之為“富手拉貧手,同乘致富舟”。代表們與弱勢選民建立長期的幫扶對子,經常走訪看望幫扶民眾,保證貧困家庭衣食無憂,幫助貧困家庭找致富項目,使貧困家庭儘早致富,推進全鎮的新農村建設工作。鄉民風淳樸,資源豐富、交通發達,地理位置優越,為經濟發展和外商投資創造了優良的條件。
地名由來
野胡拐 該村為明初王氏從山西遷此所立。當時這裡是一片荒野,先民定居在一彎形湖泊周圍,遂以湖泊地形特點取村名野湖拐,後演變為野胡拐。
西紅廟、前紅廟、東紅廟、馮紅廟 此4村中間原有一紅色廟宇,明初先民由山西遷此並在廟宇附近建村立莊,遂以“紅廟”為村名,並冠以方位或姓氏以示區別。
合義村 此地原有幾個小村,居住分散,常受欺壓。為御外患,便聚一起,築寨立村,取名寨里,後更名為合義村。
蔡小莊 據杜氏碑文記載:明永樂二年(1404年),杜氏由山西省潞安府榆社縣琉璃古城村遷此立莊,因村落較小,以其姓氏取名杜小莊,後因蔡氏人丁興旺,遂改為蔡小莊。
高八莊 明初王氏由山西遷此立莊,以姓氏取名王莊。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洪水暴發,村裡有八戶農民,因地基較高未被水淹,人們避此得以倖存,遂改村名高八莊。
岸上 因該村座落在漳河岸上,人稱岸上,被用作為村名。
連路固、大路固 兩村原系一村,為明初路氏奉詔遷此立莊。為表示長期固定於此,以意和姓氏取名路固。後來連姓從該村搬出,自成一村,取名小路固,原村遂改為大路固。後小路固更名連路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