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油菜花

野生油菜花

野生油菜花 ,是無人工培育自然繁殖的油菜花。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野生油菜花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白花菜目
  • :十字花科
  • :芸薹屬
  • :油菜花
  • 亞種:野生油菜花
  • 分布區域:安徽,雲南等山區
植物學史,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植物學史

油菜是馴化植物,為十字花科蕓薹屬的若干品種組成,一般分為芥菜型油菜、白菜型油菜和甘藍型油菜。顧名思義,它們分別是由芥菜、白菜和甘藍進化而來。前兩種原產中國,甘藍型油菜原產歐洲。由於本地品種產量較低,上世紀我國引入甘藍型油菜廣泛種植。中國是世界最大的油菜生產國,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左右。早期種植油菜並非為了取油,而是當成蔬菜食用,稱蕓薹菜,此外還有胡蔬、旋芥、油辣菜、寒菜等一大堆別名。芥菜型油菜有辛辣味,屬於佛教和道教明確禁食的葷菜。《本草從新》說:“鍊形家以小蒜、大蒜、韭、蕓薹、胡荽為五葷,道家以韭、薤、大蒜、蕓薹、胡荽為葷。”這裡的蕓薹就是油菜,胡荽是香菜。我們至今還在吃油菜。超市里買回的小白菜、芥菜,如果當初不是整株割下,讓菜心繼續生長,最後就會開花結籽——籽粒富含油分。
油菜是一種被後世重新發現的植物。最早談到菜籽油的文獻,恐怕是唐人陳藏器的《本草拾遺》。但他只發現了菜油美發的秘密:“取油傅頭,令髮長黑。”宋人項安世寫道:“自過漢水,菜花彌望不絕,土人以其子為油。”可見宋朝開始,人們已經為取油而種植油菜了。據葉靜淵先生的《我國油菜的名實考訂及其栽培起源》一文,“油菜”一詞最早見於元代的《王禎農書》(1313),幾乎同時成書的《農桑衣食撮要》(1314)也談到“九月種油菜”。明代的《沛縣誌》(1543)明確說:“又有一種曰苔芥,子可壓油,江南人謂之油菜。”但明人似乎還不大熟悉這種植物,30多年後,李時珍認出了油菜即蕓薹,居然當成一個新發現:“(蕓薹)今人不識是何菜,珍訪考之,乃今之油菜也……收子……炒過……榨油食之,不及麻油,近人因有油利,種者亦廣雲。”總之,明清以後,人們才開始大規模種植油菜,取籽榨油食用,菜籽油逐漸成為我國主要食用油之一。
而一些山區因為土壤貧瘠,無法特地種植油菜用來取油,又因為山地無人去利用,然後形成了成規模的野生油菜花。

分布範圍

野生油菜花主要分布在 安徽大別山區和雲南山區。主要是雲南和安徽是油菜花大規模種植的基地,因為物種漂移,造成深山沒有種植油菜的山區也生長出了大片野生的油菜花。

主要價值

觀賞價值。
養生價值,野生油菜花蜂蜜,營養價值高,受環境惡化影響小,無農藥。野生油菜榨油更有機。因為野生油菜產產量少,所以沒有形成成規模的商業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