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油茶種群遺傳分化與種子脂肪酸組成的地理格局》是依託南昌大學,由戎俊擔任項目負責人的地區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野生油茶種群遺傳分化與種子脂肪酸組成的地理格局
- 項目類別:地區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戎俊
- 依託單位:南昌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油茶是我國第一大木本油料作物,油茶籽油富含不飽和脂肪酸,是優質的食用植物油。油茶種子脂肪酸組成具有明顯的地理分化,但與遺傳分化的關聯仍不了解。野生油茶是油茶育種重要的遺傳資源,受人類活動的強烈影響,大量的野生種群正遭受嚴重威脅。但是,人類活動對野生油茶種群遺傳結構的作用還不清楚。本項目擬在全面調查野生油茶分布狀況的基礎上,選取緯度與海拔梯度的野生種群,採用微衛星分子標記、氣相色譜檢測等方法:(1)分析種群間的遺傳分化與地理隔離、緯度、海拔以及氣候因子的關係;(2)分析種子脂肪酸組成的地理分化,及其與遺傳分化和氣候因子的關聯;(3)通過溫度梯度萌發實驗,分析種子脂肪酸組成與溫度適應性的關聯;(4)比較歷史與最近基因流,以及不同樹齡組的遺傳分化,探討人類活動對種群的影響。本項目將為野生油茶種群保護地和保護策略的確定,以及優異野生資源的挖掘和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結題摘要
油茶是我國第一大木本油料作物,油茶籽油是優質健康的食用植物油。野生油茶是油茶育種寶貴的遺傳資源。了解野生油茶種群遺傳分化、種子含油率和脂肪酸組成的地理格局,有助於野生油茶遺傳資源的保護與利用。本項目基於生態位模型預測了野生油茶的分布,結合實地調查了解了野生油茶的分布現狀。基於高通量轉錄組測序,建立了高效開發多態性微衛星分子標記的新方法。開發了基於高通量測序的多倍體油茶微衛星基因分型技術,攻克了傳統技術難以準確估計多倍體等位基因頻率的難題。分析了17個野生油茶種群及65份主要栽培油茶的遺傳多樣性及遺傳結構。測定了野生油茶種子含油率及脂肪酸組成。本研究揭示了野生油茶種群遺傳分化的地理格局。發現廬山等少數野生油茶種群具有獨特的遺傳分化;東部與西部的野生油茶種群間存在明顯的遺傳分化。地理隔離可能是導致種群間遺傳分化的主要因素。主要栽培油茶品種可能主要來源於東部的野生油茶。應注意研究、挖掘與利用西部及遺傳分化獨特的野生油茶種群中寶貴的遺傳資源。野生油茶種子含油率隨緯度上升而下降,具有明顯的地理格局,與晝夜溫差月均值呈顯著負相關。野生油茶種子含油率的差異與種群間基於微衛星分子標記的遺傳分化的相關性不顯著。各地野生油茶種子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差異較小(87.95±1.21%),脂肪酸組成相似,不飽和脂肪酸主要是單不飽和脂肪酸——油酸(78.19±1.76%),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低,主要是亞油酸(8.34±1.54%),亞麻酸含量極低(0.43±0.09%)。野生油茶種子脂肪酸組成與緯度、海拔和氣象因子的相關性均不顯著,沒有呈現明顯的地理分化格局。由於各地大量砍伐和過度開發森林資源,野生油茶資源遭受嚴重破壞。受人類活動影響,部分野生油茶種群被分隔成較小的斑塊;樹齡小的野生油茶比例下降,樹齡大的野生油茶比例上升,可能與大量採摘野生油茶果實有關;野生油茶斑塊間基因流下降,斑塊內近交增加,遺傳多樣性下降。本研究可以為野生油茶遺傳資源的保護、挖掘與利用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