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猢

註:本詞條根據《格列佛遊記紀秋山(又名紀秋峰譯本所創作。

野猢是喬納森·斯威夫特所著小說《格列佛遊記》第四部《慧馬國遊記》(又譯作慧駰國遊記)中的虛構生物。野猢是沒有理智的人類(也可以指所有人),擁有人類的種種惡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野猢
  • 出處:《格列佛遊記》第四部《慧馬國遊記》
  • 類型:虛構生物
  • 其它譯名:列胡,雅胡,野胡,耶猢
  • 作者喬納森·斯威夫特
小說記載,主題思想,

小說記載

“野猢”外貌
出自《格列佛遊記》第四部《慧馬國遊記》第一章,原文對其的描述是:“後來我看到野地里有幾隻動物,其中有一兩隻還爬在樹上。這些動物的樣子顯得奇形怪狀,使我覺得有點不安。於是我便躲在密林後面,以便更仔細地觀察它們。有幾隻這種動物走近我躲藏的地方,使我有機會看清它們的形狀。它們的頭和胸長得濃密的毛髮,有些毛髮捲曲,有的毛髮平直;它們長得像山羊一樣的鬍子,背上的長鬃向下垂;它們的腿腳前面也長得長毛,不過身體的其他部位則是光禿禿的,所以我得以看清它們黃褐色的皮膚。它們沒有尾巴,能爬上高高的樹木動作像松鼠一樣敏捷。因為它們的足上長著向前後伸出的堅硬的利爪,能夠抓住、勾住他們所觸及的物體。它們跳躍騰越的動作非常靈活。雌獸的體型比雄獸的小,頭上長著平滑的長髮,可是臉上和身體其他部位卻一根毛髮也沒有。這些動物的毛髮有棕、紅、黑、黃、幾種顏色。”
出自《格列佛遊記》第四部《慧馬國遊記》第二章,原文對其的描述是:“當我注意到這種令人討厭的動物,居然長著一副酷肖人類的外貌時,我的驚懼真是無法形容。只見這怪物的臉扁平寬闊,塌鼻子,厚嘴巴。這幅尊容可說是所有的野蠻民族的共同特徵,因為土人總是把他們的嬰兒放在地上任其滾爬,或者背在背後,讓臉龐緊壓著母親的肩膀。野猢的前腳,除指甲的長度不同以外,與我的雙手幾乎沒什麼差別。它的手掌粗厚成棕色,背上長著毛。我心裡很清楚,它們的後腳與我的雙腳也是一樣的,只因我腳上穿著鞋襪之故,慧馬並不知道這點。至於身體的其他部分,除了我已描述的毛髮和顏色不同之外,與我們人類也是相同的。”
初見“野猢”
出自《格列佛遊記》第四部《慧馬國遊記》第一章。作者看見了幾隻“野猢”,仔細觀察他們後,對這種生物厭惡至極。在路上遇見一個向他舉起前爪的“野猢”,於是用刀背在“野猢”背上狠狠一擊。這隻“野猢”被擊痛了,召喚了同伴包圍了作者,對作者邊怒號邊投擲髒物,因作者手上的短刀不敢靠近。後來,一隻慧馬過來並驅散了“野猢”,拯救作者於水火之中。
慧馬國中的“野猢”
“野猢”在慧馬國被當成一種乾苦力的家畜,慧馬提供樹根和獸肉(驢肉、狗肉和因意外或疾病死亡的母牛)給“野猢”吃。“野猢”一般圈養在一個單獨的院子裡,脖子上套上堅韌的柳條,被牢牢地綁在一根木樑上。“野猢”的工作是拉車,拉貨等工作。
慧馬國中的慧馬幾乎沒有任何惡習,所以慧馬們要表達在它們語言中為數不多的貶義詞都會加上“野猢”二字,如表示壞僕人叫“匪野猢”,表示壞孩子叫“烏那何姆野猢”,表示壞事叫“因特威爾馬野猢”,表示設計得很糟糕的房子則叫“因何姆羅爾烏野猢”。
作者對“野猢”的看法
一開始,作者是對野猢極其厭惡的,想要將人類與“野猢”區別開來;後來,作者仍然厭惡“野猢”,但開始將“野猢”代表人類;最後作者回到人類社會時,作者不願接受他將與“野猢”(人類)共度餘生。連自己的妻兒也不願接觸。

主題思想

小說第四卷,作者利用格列佛回答一連串問題而揭露了戰爭的實質、法律的虛偽和不擇手段以獲得公爵地位的可恥行為等。
“野猢”代表了人類的貪慾與敗壞。不言而喻,如果人類繼續墮落下去,將與動物無異,那是多么可悲的結局。因此斯威夫特表明的觀點就是只有生活在自然狀態下的人,才是純潔高尚的。這一觀點後來被法國的盧梭發揚光大,成為浪漫主義文學的發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