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野牡丹屬亞
灌木植物,全體無毛。莖高1.5米;當年生小枝草質,小枝基部具數枚鱗片。葉為二回三出複葉;葉片輪廓為寬卵形或卵形,長15-20厘米,羽狀分裂,裂片披針形至長圓狀披針形,寬0.7-2厘米;葉柄長4-8.5厘米。
花2-5朵,生枝頂和
葉腋,直徑6-8厘米;苞片3-4(-6),披針形,大小不等;萼片3-4,寬卵形,大小不等;花瓣9(-12),紅色、紅紫色,倒卵形,長3-4厘米,寬1.5-2.5厘米;
雄蕊長0.8-1.2厘米,花絲長5-7毫米,乾時紫色;
花盤肉質,包住心皮基部,頂端裂片三角形或鈍圓;心皮2-5,無毛。蓇葖長約3-3.5厘米,直徑1.2-2厘米。花期5月;果期7-8月。
主要變種
| 狹葉牡丹(變種)保氏牡丹 Paeonia delavayi Franch. var.angustiloba Rehd. et Wils. 與野牡丹的主要區別:葉裂片狹窄,為狹線形或狹披針形,寬4-7毫米。 產中國四川西部(巴塘、雅江、乾寧、道孚)。生海拔2800-3700米的山坡灌叢中。模式標本采自四川康定。 |
| 黃牡丹(變種) Paeonia delavayi Franch. var. lutea (Delavay ex Franch.) Finet et Gagnep. 與野牡丹的主要區別:花瓣為黃色,有時邊緣紅色或基部有紫色斑塊。 分布於中國雲南、四川西南部及西藏東南部。生海拔2500-3500米的山地林緣。模式標本采自雲南洱源。 |
產地生境
分布於雲南西北部、四川西南部及西藏東南部。生海拔2300-3700米的山地陽坡及草叢中。模式標本采自雲南麗江。
生長習性
性喜溫暖、涼爽、乾燥、陽光充足的環境。喜陽光,也耐半陰,耐寒,耐乾旱,耐弱鹼,忌積水,怕熱,怕烈日直射。適宜在疏鬆、深厚、肥沃、地勢高燥、排水良好的中性沙壤土中生長。酸性或黏重土壤中生長不良,pH值6.5-7為宜。充足的陽光對其生長較為有利,但不耐夏季烈日暴曬,溫度在25℃以上則會使植株呈休眠狀態。開花適溫為17-20℃,但花前必須經過1-10℃的低溫處理2-3個月才可。最低能耐-30℃的低溫,但北方寒冷地帶冬季需採取適當的防寒措施,以免受到凍害。
繁殖方式
扦插
選地勢較高、排水良好的圃地做扦插床,床土翻鬆後,鋪15厘米厚的河沙,河沙要用0.5%的高錳酸鉀消毒。扦插基質也可用蛭石或珍珠岩。在床上搭高1.5米的遮陽棚,據長春等地的經驗,以7月中旬截取插穗扦插效果最好。插穗長10-15厘米。帶兩個節,上一個複葉,留少許葉片;下一個複葉,連葉柄剪去,用濃度為500×10-1000×10萘乙酸或吲哚乙酸溶液速蘸處理後扦插,插深約5厘米,間距以葉片不互相重疊為準。插後澆透水,再蓋上塑膠棚。據觀察,基質溫度28-30℃,濕度50%時生根效果最好。扦插棚內保持溫度20-25℃,濕度80%-90%,則插後20-30天即可生根,並形成休眠芽。生根後,應減少噴水和澆水量,逐步揭去塑膠棚和遮陽棚。扦插苗生長較慢,需在床上覆土越冬,翌年春天移至露地栽植。
根插
利用芍藥秋季分株時斷根,截成5-10厘米的根段,插於深翻並平整好的溝中,溝深10-15厘米,上覆5-10厘米厚的細土,澆透水即可。
壓條
春天將萌芽出土不久的嫩芽,穿過花盆的盆孔,引入口徑15-20厘米的花盆內,隨生長逐漸填土,保持盆土濕潤,到夏天即可生根,入冬前剪斷盆下的莖,就形成一棵盆栽的芍藥。
分株
芍藥一般採用分株繁殖。俗語稱“春分分芍藥,到老不開花”,因此芍藥通常於10月份待其地上部分枯萎後進行分株,春季不宜移植。分株時需將根株掘出,用利刀順根部裂縫處切開,使每叢帶有3至5個飽滿充實的芽及下面的根群,切忌傷害芽眼,然後栽於施過基肥的沙質土壤中,覆土3至4厘米,保持土壤潤而不漬,一般分株栽植後第二年即能開花。盆栽芍藥可結合分株一兩年換盆一次,換盆時應多保留些宿土。如株叢不大,就不要分株。
栽培技術
溫度
芍藥是典型的溫帶植物,喜溫耐寒,有較寬的生態適應幅度。在中國北方地區可以露地栽培,耐寒性較強,在黑龍江省北部嫩江縣一帶,年生長期僅120天,極端最低溫度為-46.5℃的條件下,仍能正常生長開花,露地越冬。夏天適宜涼爽氣候,但也頗耐熱,如在安徽省亳州,及夏季極端最高溫度達42.1℃,也能安全越夏。
光照
芍藥生長期光照充足,才能生長繁茂,花色艷麗;但在輕蔭下也可正常生長發育,在花期又可適當降低溫度、增加濕度,免受強烈日光的灼傷,從而延長觀賞期,但若過度蔽蔭,則會引起徒長,生長衰弱,不能開花或開花稀硫。
芍藥是長日照植物,在秋冬短日照季節分化花芽,春天長日照下開花。花蕾發育和開花,均需在長日照下進行。若日照時間過短(8-9小時),會導致花蕾發育遲緩,葉片生長加快,開花不良,甚至不能開花。
土壤
芍藥是深根性植物,所以要求土層深厚,又是粗壯的肉質根,適宜疏鬆而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在黏土和砂土中生長較差,土壤含水量高、排水不暢,容易引起爛根,以中性或微酸性土壤為宜,鹽鹼地不宜種植;以肥沃的土壤生長較好,但應注意含氮量不可過高,以防枝葉徒長,生長期可適當增施磷鉀肥,以促使枝葉生長茁壯,開花美麗。芍藥忌連作,在傳統的芍藥集中產區,在同一地塊上,多年連續種植芍藥,是很普遍的現象,已造成嚴重的損失,不只病蟲害嚴重,產量和質量下降,甚至導致大面積死亡。所以,必須進行科學合理的輪作制度。
水分
芍藥性喜地勢高敞,較為乾燥的環境,不需經常灌溉。芍藥因為是肉質根,特別不耐水澇,積水6-10小時,常導致爛根,低濕地區不宜作為我國的芍藥產區,每次水災,對芍藥幾乎都是毀滅性的,只有在高敞處,未被水淹的芍藥留了下來。芍藥在植株生長期間特別是現蕾期和開花期不可缺水。同時,要及時疏蕾,側蕾出現後應摘去,以便養分集中,促使頂蕾花大。花凋謝後,應及時剪去花梗,以免結籽,消耗養分。
主要價值
根藥用,根皮(“赤丹皮”)可治吐血、尿血、血痢、痛經等症;去掉根皮的部分(“雲白芍”)可治胸腹脅肋疼痛、瀉痢腹痛、自汗盜汗等症(雲南省藥品標準)。
根皮:清熱涼血。用於吐血,尿血,血痢,痛經。
【藏藥】班瑪:根、根皮用於炎症,急性高燒,梅毒性鼻炎,炭疽,烏頭中毒;葉治皮膚病;花治療皮膚病,皮炎,頑癬;種子用於炭疽,高燒《藏本草》。花治皮膚病及炎症,潤顏色;根及根皮治炎症,突發高燒,梅毒性鼻炎,炭疽病;葉治皮膚病《滇省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