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火繩,中藥名。為椴樹科植物毛果扁擔桿GrewiaeriocarpaJuss.的根白皮。分布於台灣、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具有止血,接骨,生肌,解毒之功效。用於外傷出血,刀槍損傷,骨折,瘡癤紅腫。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野火繩
- 別稱:子金根、小白藥、小火繩、瀾滄扁擔桿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錦葵目
- 科:椴樹科
- 屬:扁擔桿屬
- 種:毛果扁擔桿
- 分布區域:台灣、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性,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根白皮。
性味
味澀、微苦,性涼。
歸經
歸肝、腎經。
功效
止血,接骨,生肌,解毒。
主治
用於外傷出血,刀槍損傷,骨折,瘡癤紅腫。
相關配伍
1、治外傷出血:(野火繩)研末外撒。
2、治骨折:(野火繩)鮮根搗爛,雞蛋清調敷,每2日換藥1次。
3、治刀槍傷,瘡癤紅腫:(野火繩)鮮品搗敷或乾品研末,冷開水調敷。(1-3方出自《紅河中草藥》)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研末調敷。
採集加工
秋、冬季挖取根部,剝取根皮,除去栓皮,切段,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性
毛果扁擔桿又名:槓木,山麻樹。灌木或小喬木,高達8米;嫩枝被灰褐色星狀軟茸毛。葉紙質,斜卵形至卵狀長圓形,長6-13厘米,寬3-6厘米,先端漸尖或急尖,基部偏斜,斜圓形或斜截形,上面散生星狀毛,乾後變黑褐色,下面被灰色星狀軟茸毛,三出脈的兩側脈上升達葉長的3/4,中脈上半部有側脈3-4對,邊緣有細鋸齒;葉柄長5-10毫米;托葉線狀披針形,長5-10毫米。聚傘花序1-3枝腋生,長1.5-3厘米,花序柄長3-8毫米;花柄長3-5毫米;苞片披針形;花兩性;萼片狹長圓形,長6-8毫米,內外兩面均被毛;花瓣長3毫米;腺體短小;雌雄蕊柄被毛;雄蕊離生,長短不一,比萼片短;子房被毛,花柱有短柔毛,柱頭盾形,4淺裂或不分裂。核果近球形,直徑6-8毫米,被星狀毛,有淺溝。
生長環境
生於半山坡草叢和疏林中。分布於台灣、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相關論述
《紅河中草藥》:“收斂止血,生肌接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