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比氏實雷龍足跡

野比氏實雷龍足跡

野比氏實雷龍足跡(Eubrontes nobitai),2020年7月10日發現於四川省瀘州市古藺縣。

2021年7月6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恐龍足跡研究團隊宣布,在四川省瀘州市古藺縣黃荊鎮發現了一批保存良好的恐龍足跡,這對人們了解白堊紀四川盆地的古生態有重要的幫助,論文發表在7月5日出版的《古地理學報》上,被命名為野比氏實雷龍足跡(Eubrontes nobitai)。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野比氏實雷龍足跡
  • 外文名:Eubrontes nobitai
  • 發現地點:四川瀘州
  • 發現時間:2020年7月10日
發現歷史,足跡命名,研究歷史,研究價值,

發現歷史

2020年7月,古藺各鄉鎮降雨偏多,屢屢引發山洪。在黃荊鎮原林村,洪水後的金魚溪一片狼藉。
野比氏實雷龍足跡
金魚溪
2020年7月9日,溪溝里一塊被大水沖翻的石板引起村民林永平的注意,上面有4個間距一致的腳印。
2020年7月10日,曾在古藺縣發現多處恐龍足跡的黃荊鎮政府工作人員徐挺聞訊前來,在村民林永平家的院子裡,他先對所發現的腳印作測量和比對,並拍照發給相關專家。
2020年8月25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和自貢恐龍博物館的古生物專家帶領團隊來到金魚溪,對恐龍足跡做了詳細的考察。通過仔細調查發現,金魚溪足跡點至少分布了4條蜥腳類行跡,2條獸腳類行跡,以及4個孤立足跡。

足跡命名

2021年7月6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恐龍足跡研究團隊宣布,金魚溪足跡點最重要的發現是記錄了實雷龍足跡(Eubrontes)的一個新種,並命名為野比氏實雷龍足跡(Eubrontes nobitai)。“我們命名為野比氏實雷龍足跡(Eubrontes nobitai),種名贈與野比大雄,是因為《大雄的恐龍》(1980年)和《大雄之新恐龍》(2020年),是優秀的恐龍主題電影,讓不少小讀者喜歡上恐龍。”野比氏實雷龍足跡是一道行跡,由4個連續足跡組成,其特徵為,足跡平均長31.4厘米,長寬比為1.4;第II–IV趾間角較小,約43–50°;第III趾最長,其後是第IV和II趾;第II跖趾墊發育良好,大小與第IV趾的趾墊相當;中趾前凸較弱(0.37);單步長是足跡長度的2.6倍;足跡相對行跡中線向外偏轉約7°;行跡寬度33–37厘米;平均步幅角約為160°。
學者根據第II趾明顯的跖趾墊痕跡等特徵,將其歸入實雷龍足跡,此外,該批標本亦明顯區別於具有拇趾印的中–大型獸腳類足跡,如重慶足跡(Chongqingpus),以及其他實雷龍足跡種、卡岩塔足跡(Kayentapus)以及白堊紀的亞洲足跡(Asianopodus),因此命名一個新種。

研究歷史

實雷龍足跡最早於19世紀早期發現於美國麻薩諸塞州的康乃狄克河谷。關於實雷龍足跡或實雷龍型(Eubrontes-type)足跡的報導常見於上三疊統、侏羅系和白堊系地層。中國目前有超過100個的足跡點產出了三趾型獸腳類足跡,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被歸為了實雷龍足跡科或實雷龍型足跡。
野比氏實雷龍足跡
現場考察

研究價值

野比氏實雷龍足跡是首個可靠的白堊紀實雷龍足跡種,也是少有的經過仔細研究後才被命名的新遺蹟種。它在中國西南地區下白堊統的出現,證明存在一個成功演化的獸腳類恐龍分支——與巨齒龍足跡(Megalosauripus)、張北足跡(Changpeipus)、窄足龍足跡(Therangospodus)和其他類型足跡的造跡者共存,可能有助於未來更好地了解實雷龍和實雷龍型足跡在空間和時間上的形態變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