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戰輸血

野戰條件下給傷病員輸注血液及其製品的治療措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野戰輸血
  • 外文名:field blood transfusion
主要用於重度失血性休克傷員的復甦救治及中重度傷員手術治療時的血液補償。
1628年,英國醫生W.哈維發表了血液循環的論文後,臨床上進行了多次人體血液輸注實驗。1900年,奧地利醫學家K.蘭德斯坦發現了人類紅細胞ABO血型系統後,輸血才成為安全有效的治療手段,並成功用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傷員救治。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野戰輸血被廣泛套用。
①野戰輸血技術。野戰條件簡陋,群體傷員輸血救治需求緊迫,血液檢測、輸注技術及器材須安全快速簡便。通常要求輸注相同血型的血液,輸血前必須檢驗受血者的血型,並與供血者的血液做交叉配血試驗,試驗合格方可輸血。在緊急搶救或不具備交叉配血條件時,抗體滴度低於1∶32的O型全血、洗滌O型紅細胞或經血型轉換得到的O型紅細胞也可作為通用血輸注。特殊情況下,可用傷員胸腔或腹腔內積存的自體血回輸,但應採取適當的病原體去除或滅活措施。輸血時,要嚴格遵守操作規程,注意觀察,防治輸血反應和重要臟器的再灌注損傷。有條件時可組織就地採血,以應急需。臨時供血者要作體格檢查和血液檢查,合格者方能供血。②戰時血液儲運。運送血液時,各野戰儲運血裝備間要相互銜接,形成連續冷鏈,使血液溫度保持穩定。儲運血裝備還要達到標準化要求,適應制式托盤、標準貨櫃等貨運裝備,以及汽車、火車、飛機、艦船等運輸工具。③戰時血液勤務。確定各級各類救治機構的血液消耗標準、攜運行標準,以及各級采供血機構的規模與任務,根據總減員預計,估算總血液需求量、儲備量、動員量,做好準備,尤其是戰略血液儲備。戰時,應設立軍隊采供血站、采供血中心、戰區血庫、野戰血站、醫院船血庫等保障機構,同時動員地方各級血液中心和血站,形成網路化的戰時血液採集供應體系及組織指揮體系。並於戰後認真總結野戰輸血和血液保障經驗。
隨著信息技術和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野戰輸血技術將面臨一系列突破性進展:血細胞凍乾保存技術的套用將使血液可以在常溫下長期保存;血液代用品的套用將大大減少人血液的採集與儲備量;幹細胞技術的成熟將使血液生產成為可能。技術上的突破將促使戰時野戰輸血和血液儲運工作更加便捷。野戰輸血體系更加健全和完善。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