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地靈光:我住精神病院的日子》是當代作家李蘭妮創作的紀實文學,首次出版於2021年8月。
《野地靈光:我住精神病院的日子》記錄了作者住院治療的過程以及對於精神病院內部的微觀察,描繪了其他精神疾病患者的日常生活狀態。作者身處其中,痛並感受著這個沉默而邊緣的群體的憂歡苦樂,揭開的是籠罩其上的誤讀與偏見,還原具體鮮活的人的樣貌。作者記錄了精神病院內的“傷心人”;藉以燭照的,則是整個社會人心。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野地靈光:我住精神病院的日子
- 作者:李蘭妮
- 創作年代:當代
- 文學體裁:紀實文學
- 首版時間:2021年8月
- 字數:252千字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主題思想,藝術特色,作品評價,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野地靈光:我住精神病院的日子》記錄了作者在廣州惠愛醫院和北京北醫六院的住院經歷。作者把觀察的鏡頭對準了治療精神疾患的專業醫院的住院部病房和那些病患,從病人群體到醫生以及當代精神疾病治療觀念和手段,還有世界精神醫學史等方面展開了具有多重維度的記述。朱莉亞、小迷糊、莫有愛、小財姐、靚靚團、小澳洲、小蘑菇……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逐次出場,他們是精神疾病患者,也是一個個鮮活的人。源於自救與救人的強烈意願,李蘭妮抱病閱讀、參考了中西方大量相關書籍,梳理出精神疾病發生的生理、病理、心理及社會原因,書中回顧了中國建立精神病院的百年歷史,提示種種有關精神疾病治療的曲折路徑及發展理念。
作品目錄
上篇 | 下篇 |
---|---|
第一節、我真的害怕 第二節、第一夜 第三節、朱莉亞 第四節、“六一”兒童節 第五節、吳太是個潮汕人 第六節、“芳村黃飛鴻” 第七節、我豁出去了 第八節、醫生的膽兒 第九節、哈利和電休克 第十節、平安夜 | 第十一節、獨自北上 第十二節、傻眼 第十三節、“娃娃太優秀” 第十四節、“你是誰?”“我是誰?” 第十五節、想混戒酒組 第十六節、疹子長出刺尖了—— 第十七節、“她說管我一輩子” 第十八節、“莫有愛” 第十九節、胖嫂與忽寶 第二十節、住精神病院的醫學生 第二十一節、心甘情願 第二十二節、再試一次心理治療 第二十三節、我欠缺的常識太多 第二十四節、我要面對鏡頭說 |
附記 |
---|
創作背景
李蘭妮2003年初確診抑鬱症,於2008年出版《曠野無人:一個抑鬱症患者的精神檔案》,真實講述了自己的患病經歷、症狀,以及生理、心理和家族、社會、文化的成因。2013年又出版《我因思愛成病:狗醫生周樂樂和病人李蘭妮》,分享“狗醫生周樂樂”與自己溫情陪伴的經歷,傳遞了一種情感療愈抑鬱的可能。在與反覆發作的抑鬱症進行近二十年的抗爭中,李蘭妮還做了大量公益講座,並參加央視《開講啦》等電視節目,分享自己的患病經歷,向公眾傳播抑鬱症乃至精神疾病相關的知識。在此背景下,李蘭妮創作了《野地靈光:我住精神病院的日子》。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李蘭妮《野地靈光》有個引人注目的副標題——“我住精神病院的日子”。精神病院是一處特殊的空間場域,精神問題、精神疾病也是一種特殊的經驗域,在日常生活的世界裡,此二者都被有形或無形的圍牆圈鎖著、包裹著、隔離著——它們占據著自己被嚴格限宥著的“名”與“實”,很少向人們熟知的世界溢出。然而,《野地靈光:我住精神病院的日子》卻帶來了一種“溢出”。這部非虛構作品的信息容量和意義接觸面,比人們想像的更大——它絕非是簡單的對特殊群體的獵奇性管窺,也不僅僅是對被遮蔽的極端經驗的打撈呈現,而是在更寬闊的意義上,涉及對現代人精神困境的表征、結構及其根源的思考與關切。
首先,精神困境甚至精神疾病與人們的距離並沒有想像的那么遠,它跟很多人都有關,只不過程度或方式不同。今天個體的內心、情感、精神所面對的困難或者疑難,一定是具有普遍性的。從憂鬱、或者壓抑、或者擰巴,到抑鬱,再到抑鬱症,它們其實屬於同一個問題譜系,其間的分野或許也並沒有那么涇渭分明,而是呈現為漸變的、曖昧的動態過程。因此,雖然這本書的副標題是“我住精神病院的日子”,但並不是說這個話題只跟精神病院有關,它可能會出現在每個人的日常生活空間裡。從更廣大的意義上看,這本書講的不僅是病,更是問題——文學要面對和言說的問題,甚至是文學理論所要面對的問題。相關的理論性的思考有很多,從弗洛伊德到福柯,從榮格到拉康,相關討論所涉及的話題,其實遠比醫學意義上的某一種特殊病症更大,它關乎記憶、經驗、情感結構,涉及話語和知識的權力、涉及集體無意識。抑鬱和精神疑難,顯然關涉著更大的文化話題,甚至可以擁有開闊的文明闡釋視野。《野地靈光:我住精神病院的日子》以更加微觀的切入點,從更加身體化、感官化的入口,賦予諸多巨大話題以具體的形態;其背後要探討的東西,其實具有某種的本源性。
其次,精神的疾患狀態在今天成為了一種時代病,大家普遍困擾於此。因此,《野地靈光:我住精神病院的日子》所涉及、探討的話題,非常具有時代感,並且這種時代感背後潛藏有非常大的需求。這同今天整個社會的環境氛圍和經驗模式有關。人們今天面對著如此精細的社會分工、如此複雜的社會運轉結構以及如此幽微繁複的人的內心結構,生活因此變得精彩繁華,但這種繁華也導致一種繁華的重負,很多時候越是適應這個結構的人、越是在此結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人,就越容易深陷到網中,他所面臨的情緒問題或者情緒需求也就會更加突出。書里有一個故事:李蘭妮在北京病房忽然被患者“小澳洲”認了出來,他說他在澳洲的時候讀過《曠野無人:一個抑鬱症患者的精神檔案》,看過李蘭妮參加央視節目的視頻,而且他身邊好多人都看過。作家們的寫作,尤其是處理到具有時代感和現實感的問題的時候,其背後隱藏的需求、隱含的讀者、那些看不見的客群,其規模可能要遠遠大於人們的想像。這也反映出這本書在閱讀接受層面上的重大意義,它涉及很多人的生活,滿足很多人的需求,非常具有現實感。在這本書里,可以讀到很多極富時代性的話題關注,比如裡面寫到老年人的精神問題。這類經驗在以前不太被重點關注,但其分量和普遍性正變得越來越突出。現在科技進步了,“活到很老”變成了很正常的事情。曾有一位作家悲嘆,他說想到自己未來死去的時候,心靈依然旺盛但肉身已經衰老,清醒的靈魂要為這衰朽的身體殉葬,這是巨大的悲劇。但是今天,這種悲劇顛倒了。一個人得了重病也可以被有效地搶救。今天人們要面臨的問題,是依然健康的身體,很可能要為已經衰朽的大腦殉葬。今天社會面臨著巨大的老齡化壓力。李蘭妮很敏銳地捕捉到精神疾患問題與“老齡化”問題的連線點:大腦的自然衰朽所引發的老年人精神問題。讀者從中亦能看到她敏銳的時代經驗捕捉的能力。
再次,李蘭妮抑鬱症相關作品的推出和廣受關注,側面反映了人們對待精神疾病的態度轉變。直接談論對方的精神抑鬱話題,曾經具有冒犯性:你說我精神有問題,這就如同是一種侮辱。但在今天,在“90後”一代人這裡,人們完全不會覺得“討論自身的異域”是很奇怪的事情或有某種貶義。當然,更不會像以往一些故事中那樣,用歧視性的眼光來看待陷入情緒問題的個人。事實上,這本書里一條很重要的暗線,就是梳理人們對精神疾病的理解和態度,不斷走向文明、走向進步的過程。這條暗線的存在,使這本書對精神疾病及其患者的觀察觀看和書寫表達,不再是隱喻化、象徵化、獵奇化的,而是“讓石頭成為石頭”,以非常貼近又非常真實的、既平實又平視的方式去書寫,這本身也是一種很大的進步和突破。
藝術特色
在《野地靈光:我住精神病院的日子》這本書中,作者本身就是患者,所以寫他們,也是在寫自己。而在布局構思上,這本書里穿插了不同的時態。主體部分是進行時,現在我的眼睛看到的、我此刻身邊住著的是什麼人、有什麼故事,他說什麼、做什麼,這些構成了這本書的主體。同時,又有過去時態,書中的歷史閃回,從廣州第一家精神病院講起,一直講到新中國精神衛生事業如何不斷發展進步,甚至還涉及人類精神病的發展史和治療史,很有縱深感。此外,就是無時態的部分,也即“科普”。這是很好很專業的科普,裡面涉及一些知識點的具體坐標定位。此外,就是這本書的表達風格:多用短句,乾淨利落,而且表意精準。整本書都在很“颯”的節奏之中,推進非常順暢,完全不拖泥帶水,讀起來沒有障礙感、強制感。順暢的表達,使得痛感很完整地呈現出來:那種巨大而真切的疼痛感,能夠穿過紙面到達人們。另一方面,光感也很有力地呈現了出來:書里反覆寫到希望,尤其最後,患者們用歌聲表達對光的嚮往,傳遞出了深陷困境但依然保持飛翔姿態的靈魂的巨大渴望。這種困境裡的渴望,在精神疾病患者身上獲得的表達是有力的,但很顯然,它又不僅僅指向特定的疾病或人群——因為“痛”與“光”,終究是人類永恆而共享的經驗主題。
作品評價
“在我記憶所及,我還沒有看到過這樣以非虛構的方式來處理精神病院或者精神病人這個群體的作品……關於精神疾病的這樣的書寫、這樣的認識是特別重要、特別珍貴的。這么一位弱女子自己走到野地里去,點起一盞燈,點起一堆篝火。她為此付出的一切都讓我們滿懷敬意。”(中國作協副主席、文學評論家李敬澤評)
“李蘭妮是深圳培養出來的作家,見證並參與深圳文學事業的建設和發展。《野地靈光》這部作品,從準備深扎體驗生活到作品創作出版歷時七年。人民文學出版社舉辦的《野地靈光》線上新聞發布會有近20萬人線上看並參,說明讀者、觀眾需要並歡迎這樣的文學作品。文學藝術必須以人民為中心,李蘭妮主動深入精神病院,閱讀大量中外精神病學史料,飽含真情寫下這部長篇紀實作品,體現了深圳一代又一代優秀作家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深圳市文聯主席梁宇評)
“該書既有可貴的深度,又有深沉的歷史感,希望它能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臧永清評)
“李蘭妮有一種‘飛蛾撲火’般的精神。這部作品的意義,既是一本療愈個人、安放自我的書,同時也是一本療愈他人、撫慰社會、警醒社會的書。所以,它有很強的公益性。她用自己的身體,用自己的治療,踩出一條路來。”(文學評論家梁鴻鷹評)
“‘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讀這本書就是這樣的感覺。這本書感染力非常之強,它是自己的一個多稜鏡像,也是社會眾生的一種對話。這部書是交流、交心,同時更是一種厚納、厚待,她指出這種問題,但是對每個生命的體恤之感讓我們心裡一直跟著它怦怦跳。所以《野地靈光》閃爍的是靈魂中的暖光。”(文學評論家施戰軍評)
“這本書不光是一個自我的釋放,而是對他人的關照,這需要有非常巨大的勇氣。它不光是文學性的著作,而且是學術性和科普性的著作;在普通的文學很難觸及的領域,向讀者講述精神病人的世界,為我們開啟另外一扇精神的視窗。”(魯迅文學院常務副院長徐可評)
“這本書是建立在個人親歷和個人體驗基礎上的紀實作品,是一部精神病患者以自己為實驗對象進行個體實驗的科學日誌。李蘭妮忍受常人不能忍受之痛,用生命寫這本書,值得我們敬重,作為女性更加可貴。這本書最動人的地方,就是李蘭妮的經歷和她生的頑強,我們看到生命的殘酷質地,也看到那么多人的掙扎和堅持,看到人之所以為人的最為寶貴的意志。由此原本並不起眼的現實生活有不凡的價值,也生髮更多人向上、向善的真誠願望。這本書的社會價值大於文學價值的意義或許正在於此。”(人民日報文藝部原主任劉玉琴評)
“感謝李蘭妮專門走入精神病院寫精神病人群體。入院時她想給李蘭妮安排去特需病房,但李蘭妮不要,就住普通病房,所以書中每個角色都是有原型的。這本書最大的亮點,是以自己的親身體驗來講精神障礙患者的內心世界和所處的周圍環境,同時生動而專業地描繪了各類精神障礙。當前環境下大家還是對精神障礙有歧視,因此書中關於消除歧視、消除偏見、勇於關愛、對於患者來說要消除病恥感、積極主動求醫等內容,是一次很好的科普。”(北醫六院社會精神病學與行為醫學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導黃悅勤評)
“這是很難得的一本書,之前一直覺得精神病患好像離我們很遠,其實慢慢看到書里,才發覺離我們很近。我們怎么看待這個群體,怎么看待另外一個世界,怎么看待我們自己,如何看待生命的倫理、生命的尊嚴、生命的科學,某種意義上這本書也是一種生命教育。精神上的障礙,沒有地域的差異,也沒有年齡的差異、性別的差異、地位的差異、貧富的差異,它是公共性的,這點跨越了以前的刻板印象,從而對我們所認定的成功觀、生命觀或者事業觀,都有了很多個人的重新思考。蘭妮老師的寫作是一座橋樑,告訴大家不是‘你我他’,某種意義是從‘我’到‘我們’,我們一同面對,一起進行療傷,一起進行撫慰,讓大家正視這個事情。所以她為什麼要深扎,也是要通過來自自己一線材料的感知,搭建一座與社會大眾、與每個人溝通的橋樑,這是很了不起的。”(光明日報評論版主編王國平評)
“對於寫作者而言,敘事本身有一定的治療作用,一方面是把負面情緒清洗淨化,另一方面是陶冶,強調主體自我的鍛鍊。對於讀者也是知識的普及和教育。在社會認知方面,我們對所謂的精神病,之前把它視作一種異端,到現在或多或少還有一些歧視在裡面。但是如果我們通過這種文學作品把它展示出來,還是能夠引發共情、引發一種理解。”(中國社會科學院少數民族研究所研究員劉大先評)
“精神疾患及對它的觀察研究以及反思種種,的確是非常沉重的話題,但也是一個光明的話題,李蘭妮用她的長篇紀實文學《野地靈光》為我們帶來光,讓我們從文學中見識了她的堅強,她對生命的真誠和熱愛。”(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主任何向陽評)
出版信息
2021年8月,《野地靈光:我住精神病院的日子》由人民文學出版社首次出版。
名稱 | 出版時間 | 出版社 | ISBN | 參考資料 |
---|---|---|---|---|
《野地靈光:我住精神病院的日子》 | 2021年8月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978-7-02-016662-6 |
作者簡介
李蘭妮,深圳市作家協會主席,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1981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1983年調入深圳工作。1985年進入深圳市文藝創作室。1985—1987年就讀北京魯迅文學院;1987—1989年就讀南京大學作家班。著有《傍海人家》《澳門歲月》《人在深圳》《雨中鳳凰》等作品。代表作:長篇紀實文學《曠野無人:一個抑鬱症患者的精神檔案》《我因思愛成病:狗醫生周樂樂和病人李蘭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