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屬污染土壤原位鈍化修復的穩定性及其影響機理

重金屬污染土壤原位鈍化修復的穩定性及其影響機理

《重金屬污染土壤原位鈍化修復的穩定性及其影響機理》是依託山東師範大學,由成傑民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重金屬污染土壤原位鈍化修復的穩定性及其影響機理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成傑民
  • 依託單位:山東師範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以代表性有機、無機、有機-無機複合鈍化材料為例,通過培養實驗研究其對重金屬鈍化的化學、生物學穩定性。通過模擬實驗,用X射線吸收精細結構光譜(XASF)等手段,研究重金屬在鈍化材料上和土壤中作用的微觀結構、影響因素等,闡明其對重金屬的鈍化穩定性機理。通過根際微區實驗,研究根際DOM對重金屬形態、遷移轉化的影響,藉助現代儀器分析手段,研究根際DOM結構特徵和根際DOM與重金屬配合作用,闡明其對重金屬鈍化穩定性的影響機制。本項目特點:首先,充分考慮土壤-微生物-植物系統及相互作用的複雜性,研究不同鈍化材料鈍化穩定性及影響因素,為判斷該技術的環境風險提供依據。其次,藉助現代儀器分析手段,從微觀結構揭示不同鈍化材料對重金屬的鈍化機理。再者,以根際DOM與重金屬配合作用為研究突破點,從分子水平揭示根際DOM對重金屬鈍化穩定性影響機制。為重金屬污染土壤鈍化修復提供理論依據。

結題摘要

重金屬鈍化修復技術施入土壤的鈍化材料吸附重金屬後,殘留於土壤中。因此,鈍化材料本身及吸附重金屬的穩定性是該項技術成功套用的關鍵。本項目以黑碳(BC)與膨潤土為例,通過模擬實驗、根際微區實驗等,藉助現代儀器分析,研究不同鈍化材料對重金屬鈍化穩定性機理及其影響因素、根際DOM對土壤重金屬鈍化穩定性影響機理等。為重金屬污染土壤鈍化修復技術提供理論依據。主要結論如下:(1)從材料的表面特性、分子形態、微觀結構分析, BC與膨潤土對Cu2+和Cd2+的鈍化是以靜電吸附、離子交換和微孔捕獲為主,改性後以螯合作用為主。改性前吸附活化能Ea<20 kJ•mol-1,以物理吸附為主,改性後Ea>40 kJ•mol-1,以化學吸附為主。鈍化材料吸附的Cu2+和Cd2+以H2O、CaCl2和EDTA逐級解吸,顯示改性前以物理作用為主,改性後以螯合作用為主。(2) pH為4.47~8.16的5種土壤,添加改性納米黑碳(MBC),與對照相比,土壤DTPA-Cd下降了33.22%~64.46%,土壤pH越高,MBC對Cd的鈍化效果越好。添加MBC,種植Cd耐受植物黑麥草、超積累植物紅葉菾菜和印度芥菜,土壤DTPA-Cd含量分別降低了12.80%、1.30%和5.22%。黑麥草根際有效態Cd含量比非根際顯著降低了8.9%。在MBC套用於Cd污染土壤修復時,應避免種植超積累植物。(3)紅葉菾菜根際/非根際DOM含量高於黑麥草,添加MBC後大大減小了兩種植物根際/非根際DOM含量的差異。三維螢光光譜顯示兩種植物根際/非根際DOM中類富里酸>類腐殖酸>類蛋白;施加MBC後,類富里酸螢光強度顯著降低,類蛋白螢光強度顯著增加。預示著MBC對DOM有吸附作用,且對DOM中不同組分吸附性能不同。(4)觀察植物根尖超微結構,發現BC和MBC在植物細胞壁聚集。BC和MBC對帶正電的大單囊胞(GUV+)的破壞作用遠大於帶負電的大單囊胞(GUV-)。隨著BC和MBC濃度增高,暴露時間增長,其對GUV+損害作用增強。高濃度暴露10min出現囊泡皺縮,觀察到磷脂碎片、顆粒聚積等現象,低濃度暴露4h 才出現上述現象,且MBC的損害作用大於BC。顆粒粒徑、表面帶電性、濃度、暴露時間是納米材料對植物細胞影響的關鍵因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