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

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

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位於重慶市綦江區境內,由木化石、老瀛山古劍山三個園區組成,總面積為98.9平方公里,是集科考、科普、旅遊觀光和休閒度假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地質公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
  • 外文名:Qijiang National Geological Park of Chongqing
  • 地理位置:重慶市綦江區
  • 面積:99.82km2
發展歷史,馬桑岩木化石群景區,恐龍遺蹟化石群,老瀛山丹霞地貌長廊,古劍山丹霞地貌,綦江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主要價值,

發展歷史

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以典型的木化石群、恐龍足跡化石群和丹霞地貌景觀為主體。整個公園由古劍山、老瀛山、翠屏山三個景區組成,總面積98.9平方公里,是集科學研究、旅遊觀光和休閒度假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地質公園。
2007年7月,由重慶市國土資源和房地產管理局正式批准為市級地質公園;
2008年,綦江縣人民政府委託四川省地礦局物探隊開展公園地質遺蹟調查與規劃並著手申報國家級地質公園;
2009年8月通過國家地質遺蹟保護(地質公園)評審委員會評審,並由國土資源部授予國家地質公園資格。
2018年4月28日,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開園,該公園存有世界最大古鳥足跡、中國保存最完美鴨嘴龍足跡,以及中國數量最多翼龍足跡等珍貴遺蹟。

馬桑岩木化石群景區

馬桑岩木化石群位於綦江文龍街道馬桑岩,景區總面積9.1平方公里。木化石群出露於侏羅系中統沙溪廟組,是我國西南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化石群之一。
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
出土的大小木化石有29根,木化石的枝條和碎塊60餘處。最長的22.5米,是木化石中的世界之最。綦江馬桑岩的木化石有三大特點:一是它的稀有性,綦江木化石矽化和鈣化共生,木化石外附著樹皮煤,矽化、鈣化又和樹皮煤化共生,且木化石保存完整,規模巨大,國內罕見。 第二是它的珍貴性,綦江木化石與恐龍化石相生相伴,是研究地質環境變遷的第一手材料,為古地理、古環境演變,以及恐龍消亡提供了研究素材。
第三是它的獨特性,四川盆地二疊系、三疊系有多個成煤時期及煤層,唯獨沒有木化石與樹皮煤共生的實例,這是成煤過程中十分罕見的特殊現象。

恐龍遺蹟化石群

恐龍遺蹟化石群位於在三角鎮紅岩坪村老瀛山陡崖的凹腔內,在20×7平方米的範圍內有329個恐龍足跡,這是迄今為止在我國西南地區白堊系地層中發現的最大規模的恐龍足跡群。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科考人員根據現場調查與綜合研究命名了甲龍亞目的中國綦江足跡、獸腳亞目的敏捷舞足跡和鳥腳亞目的炎熱老瀛山足跡和蓮花卡利爾足跡等新屬種。其中中國綦江足跡是中國首次發現甲龍類的足跡。連續分布的足跡還構成明顯的行跡,行跡方向規律性分布,為當時恐龍的行為習性提供了可靠證據。除足跡而外,現場還發現了念有恐龍皮膚印痕、毛髮、糞便等化石。
綦江恐龍足跡群對於研究該地區在白堊紀時期古生態學有著重要意義。
該地質公園分別修建木化石和恐龍足跡原址保護館,完好保存了園內已發現的656個古脊椎動物足跡、29根木化石等;邀請專家運用最新納米保護材料進行塗覆保護,避免風化;成功申報為國家級重點古生物化石集中產地。公園先後接受美國等13個國家50餘名國際頂級專家來園開展系統性研究、北京大學等30餘所大學師生實地考察,成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每年接待50餘萬人次來園開展科普教育。

老瀛山丹霞地貌長廊

老瀛山平均海拔900餘米,最高峰馬腦山,海拔1354米,山脈呈北東南西走向,面積約8平方公里。這裡不僅有自然天成的“望夫石”,形象逼真的“三轎石”,自然鬼斧神工的虎山絕壁和玉瀑飛虹,瀛山峰煙等自然景觀,還有觀音沐水、潮音洞、天成大廟、川黔古棧道和眾多的崖摩石刻等人文景觀。天成大廟雄踞老瀛山峰頂,山門前的石刻對聯“天成大廟接雷霆,宏鐘驚破萬重山”,氣勢磅礴,歷歷在目。
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
這些自然人文景觀,既是丹霞地貌奇妙美景的真實寫照,又是千百年來人類活動留下的文化遺產,古語有“山不在高,有仙則靈”的說法,老瀛山的“仙氣”,就是人類文明留下的足跡,就像我們看到的恐龍足跡一樣,在不朽的時光中熠熠生輝,老瀛山也因此而生動起來。

古劍山丹霞地貌

古劍山園區是中國4A級景區。老瀛山園區是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的核心景區,規劃面積約52.1平方公里。在該園區9個岩石層位中,已發現古脊椎動物足跡656個,包括世界最大古鳥足跡、中國保存最完整鴨嘴龍足跡、中國數量最多翼龍足跡等珍貴遺蹟。古劍山丹霞地貌景區跨越古南鎮和永新鎮的南部,包括三江鎮的西山度假村一帶,面積約46.9平方公里。主要由紅色的砂礫岩層和紅色砂泥岩層形成陡峻山壁或山峰,赤壁丹崖广泛發育,美景千姿百態,極具觀賞價值。主要景觀有丹霞地貌、丹霞奇峰、丹霞崖壁、丹霞石柱、瀛山石等。
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
古劍山嵯峨挺拔,如劍指雲,是著名的川東名勝“巴渝十二景”之一,1992年被評為省級森林公園。
古劍山山脈由貴州境內的大婁山蜿蜒而來,它的最高峰雞公嘴海拔1145米,三面懸崖,緣石徑曲折而升,松柏繁茂,綠樹成蔭,景色宜人。古劍山有10多萬畝森林,滿眼鬱鬱蔥蔥,層層疊翠的美景讓人心潮澎湃。
古劍山是座名山,佛教文化淵遠流長。是西南地區最有名的佛教聖地。

綦江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

綦江地質博物館也是綦江國家地質公園的重要部份。博物館建設面積3000平方米,底層是遊人活動中心和管理區,第三層是綦江歷史文化展廳,第二層便是綦江國家地質公園展覽廳。除馬桑岩木化石、老瀛山恐龍足跡-丹霞地貌和古劍山丹霞地貌3個景區外,博物館裡也有很多看點。
看點一:綦龍。綦龍於綦江北渡,它的高度5米多,長度15米。屬蜥腳類恐龍的亞成年個體。化石發現於侏羅紀晚期的泥岩中,這套地層中恐龍化石極為罕見。據專家介紹,在整個四川盆地里的這套地層中,這是發現的第二具恐龍化石,十分珍貴。在北渡恐龍發掘的過程中,科考人員發現了5顆肉食龍類的牙齒,這表明,這隻恐龍曾經在生前受到過肉食龍的攻擊或死亡後被遭到撕咬。綦龍骨骼化石在綦江國家地質公園“綦龍展廳”展出。
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
看點二:綦江鱗齒魚化石。魚化石的產出層位屬於中侏羅系遂寧組中下部,紫紅色砂質泥岩和粉砂質岩中。魚化石長70厘米,最寬處約23厘米,魚鱗、魚尾、魚鰭清晰,體型較完好,經專家鑑定,為鱗齒魚新種,命名為綦江鱗齒魚。
這條鱗齒魚生活在距今1.3億年前的北渡,曾經與北渡恐龍相生相伴,和平共處。
看點三:海百合化石。它的高度是3.65米,寬度為1.86米。海百合是植物而是動物,是一種生活在海洋中的棘皮動物;它是一種浮游生物,根在上,葉在下,是倒著生長的,隨波逐流;它有莖有花有葉,個體巨大,姿態優美,品相出眾,堪稱海百合化石中的精品。
看點四:魚龍化石。這是一種類似魚和海豚的大型海棲爬行動物。它們生性兇猛,以較小的魚類為食,生活在中生代的大多數時期,最早出現於約2.5億年前,大約在9000萬年前它們消失。這條魚龍化石長4.8米,寬1.2厘米,完整度超過99%,化石保存完整,形象生動,魚鰭的骨骼是園形的,連它的牙齒都十分清晰。

主要價值

公園內木化石豐富、清晰、高大完整;恐龍足跡化石數量眾多,保存完整,形態生動;丹霞地貌特徵典型、類型繁多、景觀優美。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對研究綦江乃至西南地區中生代地質演變歷史和古地理、古氣候條件、古動植物發育生長情況等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是一座珍貴的地學寶庫,一處得天獨厚的科普教育基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