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第五十兵工廠在廣東清遠縣潖江建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2月1日,定名為廣東第二兵器製造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改名為廣東第二兵工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為了躲避日軍的轟炸,在廠長江杓的帶領下,內遷至江北區郭家沱。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更名為軍政兵工署第五十兵工廠。為避日機,第五十兵工廠的許多機器就藏在山洞裡,生產車間設定在人工開鑿的隧道中。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開始修建。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修建完工,歷時四年。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由於雨水浸濕,垮塌、掩埋了部分洞口,其內部保存完好。
解放後,曾作為望江廠的彈藥庫房。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3月,國民政府兵工署為抗擊日軍轟炸將第十工廠遷入江北區境內。
民國三十年(1941年),更名第十兵工廠,屬國民政府軍政部兵工署炮兵技術研究處。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共征地1634.746畝,分別建成廠房、住宅、射擊場、公路。
民國八年(1919年),兵工署第二十四兵工廠籌建。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動工興建,是西南地區最早建設的鋼鐵企業。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月8日,投產煉出了西南地區第一批電爐鋼。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1月,定名為軍政部“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廠”。
解放後,先後更名為“西南工業部第一〇二廠”“重慶第二鋼鐵廠”“一〇二鋼廠”等。
1978年11月,改稱為“重慶特殊鋼廠”。
兵工署第二十五兵工廠舊址前身為建設於清光緒元年(1875年)的上海江南製造總局龍華分局,是中國近代最早的兵工企業之一。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內遷重慶沙坪壩雙碑嘉陵江畔。
兵工署第一工廠前身為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張之洞在湖北漢陽創辦的湖北槍炮廠,後與湖北鋼藥廠合併。
民國初年,正式由陸軍部直接管轄,並改名為“漢陽兵工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7月,改為軍政部兵工署第一工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因日軍的侵略,工廠遷至重慶鵝公岩,繼續從事槍炮彈藥等軍用品生產。
2018年,兵工署第一工廠舊址部分洞體修繕完成後被開闢利用為重慶建川博物館,成為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軍政部兵工署聯合組成鋼鐵廠遷建委員會,把武漢漢冶萍公司漢陽鋼鐵廠、大冶二廠、六河溝鐵廠以及上海煉鋼廠遷至重慶。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3月1日,鋼遷會改稱國民黨軍政部兵工署第二十九兵工廠。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更名為西南工業部一〇一廠、西南鋼鐵公司、重慶鋼鐵公司、重慶鋼鐵(集團)公司。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國民政府將南昌飛機製造廠遷至南川縣叢林鄉的海孔洞,起名為航空委員會第二飛機製造廠。
建築格局
重慶抗戰兵器工業舊址群包括兵工署第五十兵工廠舊址、兵工署第十兵工廠舊址,兵工署第二十四兵工廠舊址、兵工署第二十五兵工廠舊址、兵工署第一兵工廠舊址、鋼鐵廠遷建委員會生產車間舊址,航空委員會第二飛機製造廠生產車間舊址。
主要建築
兵工署第五十兵工廠舊址位於重慶市江北區郭家沱,地處長江銅鑼峽口,舊址占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22個洞口,洞壁為抗爆、防炸的鋼筋水泥牆體。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由於山體垮塌,掩埋了部分洞口,其內部保存完好,解放後曾作為望江廠的彈藥庫房,現已停止使用。
兵工署第十兵工廠舊址位於江北區大石壩街道忠恕沱的瓦場嘴社區、前衛社區,建於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山洞有多個出口,現存10棟建築,分別為校官樓、職員樓、職員住宅、百貨公司、雙環餐廳、保衛處、江陵1-114幢(糧店)、商貿區(肉店)、圖書館俱樂部、山洞車間,保存狀況一般。
兵工署第二十四兵工廠舊址位於沙坪壩區石井坡至雙碑地區,廠址面積約4平方千米。廠區內保存了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至1978年各個歷史時期的廠房二十餘棟,有日本作為戰敗國賠付給中國的空氣壓縮機,蘇聯援華的冷拉機等各類大型機器。
兵工署第二十五兵工廠舊址位於重慶沙坪壩雙碑嘉陵江畔,保存較為完好,主要生產各類子彈與炮彈,為抗日前線提供了大量彈藥補給,為抗戰勝利作出傑出貢獻。現廠區內保存有修建於抗戰時期的防禦工事數十個,防禦工事分布在長約400米,高50米的掛榜山腳,有防空工事40餘個,是當年二十五兵工廠建的山洞廠房。保存有晚清至民國時期的各類子彈製造機器二十台,大部分機器仍在使用。防空工事分布密集,皆坐東朝西,規格相同,開鑿於天然岩壁之中,工事由主洞及南北各兩個耳洞共四個組成,通長31.7米,主洞寬4.5米,高6米;耳洞長7.1米,寬2米,高2.3米。工事入口處都設有稽查守護,兩邊耳洞放機器,中間為過道。
兵工署第一兵工廠舊址位於九龍坡區謝家灣,生產車間均開鑿於長江邊岩壁內,共有9個製造所,107個生產洞,計116個隧洞,總計面積21001平方米,洞深30~50米不等,洞與洞相通,現約存生產洞50個,部分岩洞還在作為車間使用。
鋼鐵廠遷建委員會生產車間舊址現存抗戰時期的鍛造車間廠房一棟,舊址分布面積約30000平方米,現存廠房為磚混結構,長80.81米,寬12.36米。
航空委員會第二飛機製造廠生產車間舊址位於重慶市綦江區叢林鎮海孔壩海孔洞,該洞為鐘乳石形成的溶洞。洞口朝南面,洞內高18~35米,寬18米,縱深210米,洞殼厚40~70米。
文物價值
抗日戰爭期間的中國工業內遷,使重慶成為中國集中門類齊全的重要綜合性工業區。重慶抗戰兵器工業舊址群反映了這個時期中國抗日戰爭及軍事工業發展的歷程,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兵工署第五十兵工廠山洞車間的發現對研究重慶市抗戰軍事史有著重要的意義,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兵工署第十兵工廠舊址的發現為研究江北區抗戰文化及抗戰商貿設施提供了豐富的資料,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兵工署第二十四兵工廠作為重慶乃至西南地區建設時間較早的鋼鐵企業,在抗戰時期、國民經濟恢復時期、三線建設時期等各個歷史階段為國家提供了大量優質鋼材,在中國近代工業發展史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廠區內保存下的各個歷史時期的廠房建築,及各類機械設備是近現代中國鋼鐵工業發展歷史的重要見證,具有較高的歷史與文物價值;兵工署第二十五兵工廠舊址完整保存了抗戰時期生產子彈的一整套機器設備,具有較高的歷史與文物價值,其對於研究中國近代兵器製造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保護措施
2013年5月3日,重慶抗戰兵器工業舊址群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重慶抗戰兵器工業舊址群分別位於重慶市江北區、沙坪壩區、九龍坡區、大渡口區、綦江區。
可乘坐413、420在黃家碼頭下車,然後步行至鵝公岩公園,從公園步行約3分鐘即到兵工署第一兵工廠舊址(建川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