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師範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

重慶師範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

學院始建於1954年,初為歷史科,後逐年發展壯大為史地、政史系、歷史系、歷史與文博學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重慶師範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
  • 隸屬:重慶師範大學
  • 所在地:重慶
  • 定位:文史師範
學院簡介,機構設定,師資隊伍,發展歷程,學院領導,專業設定,辦學成果,科研項目,獲獎成果,著作出版,論文發表,

學院簡介

2009年底,經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後更名為歷史與社會學院。學院現有教職工47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4人、博士及在讀博士13人,其中1人為國務院政府津貼獲得者及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2人為市級學術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師資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復旦大學、蘭州大學、四川大學、武漢大學、吉林大學、浙江大學、西北大學、安徽師範大學、香港理工大學、西南政法大學、西南大學等十餘所高校,形成了年齡、學歷、職稱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
學院現有5個碩士點和1個碩士點研究方向,即“專門史”、“考古學及博物館學”、“世界史”、“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課程與教學論”(歷史教育技術與教學論方向)。學院設有3個本科專業:歷史學、博物館學、社會工作,現有在校本科生近900人、碩士研究生100餘人。學院下設機構為:2個辦公室(即院辦公室和學生工作辦公室)、2個資料室、4個教研室(即中國史教研室、世界史教研室、考古與博物館學教研室、綜合教研室、社會工作教研室)。現有重慶市重點學科“專門史”、重慶市重點人文社科基地“三峽文化與社會發展研究院”、國家財政部與地方高校共建項目“考古與博物館學教學與研究中心”、“重慶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重慶師範大學博物館”、“重慶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重慶師範大學重點實驗室“文物保護技術實驗室”等教學科研平台。學院資料室藏書(含電子資料)2萬餘冊。
學院教學科研實力雄厚,形成了中國思想文化史、中國社會史、重慶地方史、三峽區域文化與社會發展等重點研究方向。2000年以來承擔6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28項省部級科研項目,出版著作61部、發表學術論文483篇,並先後獲得省部級社科獎10餘項,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市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目前,全院師生正在“教學立院、學術強院、制度理院、和諧興院” 的辦學理念指導下,積極投入到人才培養和教學科研上,為基礎教育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機構設定

學院下設機構為:2個辦公室(即院辦公室和學生工作辦公室)、2個資料室、5個教研室(即中國史教研室、世界史教研室、考古與博物館學教研室、綜合教研室、社會工作教研室)。有重慶市重點學科“專門史”、重慶市重點人文社科基地“三峽文化與社會發展研究院”、國家財政部與地方高校共建項目“考古與博物館學教學與研究中心”、“重慶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重慶師範大學博物館”、“重慶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重慶師範大學重點實驗室“文物保護技術實驗室”等教學科研平台。
歷史與社會學院組織機構
領導班子
黨總支書記
曾凡瀏
黨總支副書記
蔣紅
院長
常雲平
副院長
陳太紅
教研室
中國歷史教研室
主任:趙昆生
世界歷史教研室
主任:李方正
歷史綜合教研室
主任:何瑛
考古與博物館學教研室
主任:蔣剛
社會工作教研室
主任:周紹賓
科研機構
三峽文化與社會發展研究院
考古學與博物館學教學研究中心
文物保護技術與科技考古實驗室
主任:武仙竹 工作人員:王運輔
行政部門
院辦公室
工作人員:易桂花(辦公室主任) 易霞(教學秘書)
院資料室考古中心資料室
工作人員:戴真利 李艷華
院學工辦
學生輔導員:李玲(團總支書記)
其他
院工會
主席:喻學忠委員:黃 虹 易霞
博物館
工作人員:丁建華

師資隊伍

學院有教職工47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4人、博士及在讀博士13人,其中1人為國務院政府津貼獲得者及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2人為市級學術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
學院院教職工:
序號
姓名
職稱職務
從事專業
1
趙昆生
教 授 教研室主任
中國史
2
陳前進
副教授
中國史
3
唐春生
副教授
中國史
4
喻學忠
副教授 院工會主席
中國史
5
劉俊男
教 授
中國史
6
李禹階
教 授 校黨委副書記
中國史
7
汪 榮
副教授
中國史
8
鄒登順
副教授
中國史
9
常雲平
教 授 院黨委書記
中國史
10
向中銀
教 授 校圖書館長
中國史
11
易 斌
副教授
中國史
12
鄧 曉
教 授 院長
世界史
13
冀伯祥
教 授
世界史
14
何多奇
教 授
世界史
15
黃躍慶
副教授
世界史
16
劉耀輝
副教授
世界史
17
黃 虹
講師 教研室主任
世界史
18
何 瑛
副教授 教研室主任
歷史教育
19
沈雙一
教 授
歷史教育
20
李君惠
副教授
歷史文獻
21
徐 流
教 授
歷史文獻
22
蔣 剛
教 授 教研室主任
考古學
23
楊 華
研究館員
考古學
24
武仙竹
研究館員 實驗室主任
考古學
25
孔令遠
副教授
考古學
26
袁艷玲
副教授
考古學
27
鄭利平
副教授
考古學

發展歷程

學院發展歷程大事年紀
1954 成立重慶師範專科學校,開辦“短期中學師資研究班”,歷史為七個專業科之一。1954年暑期開設一年制師資訓練班(即短訓班)文史專業。
1955 春季開學正式劃分為中文、歷史兩個科。7月,短訓班停辦。
1960 建立重慶師範學院,仍為歷史科。
1962 國家實行調整方針,重慶師範學院改名為重慶師範專科學校,專業調整隻設中文、數學、生物地理三個科。
1969 重新開始籌設歷史專業。
1971 歷史專業與地理專業合併一起招生,系名史地系。系主任張健,系副主任王瑞雲,總支書記劉德光,副書記但維芳。
1972 招收史地專業學生60人,均為首批推薦上大學的工農兵學員。
1976 史地系分歷史與地理兩個專業招生,學制為三年制專科。歷史專業以學歷史為主,兼學政治,是為政史專業之始。
1977 全國恢復高考制度,開始招收本科生,學制四年。77級共招收學生70人,於1978年初入校。從此歷史專業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
1978 年初,學校由重慶師範專科學校恢復為重慶師範學院。此時,學校發展為6個系8個專業,其中史地系有政史、地理兩個專業。78級政史專業招生64人。
1979 史地系分系,原政史專業獨立成政史系,原地理專業獨立成地理系。與此同時,系領導班子進行調整。曾祥瑜為政史系總支書記,主持黨總支工作。肖堂炎為政史系副主任,主持系行政工作。
1980 1月,重慶市委宣傳部下達編寫《周總理在重慶八年》一書的任務。兩年後,由牟之先執筆,完成了《周總理在重慶八年》一書初稿,交市委宣傳部審定。3月,陳定閎教授調入繫上工作。這是政史系建系後調進的第一位教授。12月,政史系第一次舉行全系學生學術報告會。李禹階、羅九牛、冀伯祥、李光輝、李殿元等5位同學在會上發言。
1982 年初,政史系更名為歷史系。當時全系有33人,其中教授1人,講師24人,助教8人。學生230餘人,另有進修生10人。2月,舒和初調歷史系任黨總支副書記。5月,中國近現代史培訓班開學,有學員40人。6月經重慶市文辦批准,肖堂炎任歷史系主任,徐玉生任歷史系副主任。
1983 9月,為渡口團市委舉辦的政治理論學習班開學上課。主要開設政治經濟學、哲學、中共黨史、馬列主義經典著作選讀等課程。
1984 經教育部審定批准首次開辦歷史專業三年制夜大學(專科)專業。是年,歷史系文物陳列室建成,管維良為該室負責人。
1985 與青海省教委合作,招收30名歷史專業兩年制專科學生。同年,舉辦政史專業幹部專修班,學制兩年,脫產學習。7月,重慶地方史研究室成立,鄭洪泉擔任該室主任。11月,由歷史系承辦的孫中山學術討論會暨《中國近代史綱》修改會在渝召開,來自全國的2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
1986 3月,調整教研室,並改選教研室主任。中國古代史教研室,主任管維良;中國近現代史教研室,主任李德明、副主任宋興華;世界古代史教研室,主任何殿之;世界近現代史教研室,主任張興榮、副主任王統;綜合教研室,主任徐景重;地方史教研室,主任鄭洪泉。同月,重慶師院歷史學會成立(學生社團),會長黃紅,副會長陳洪、陳志君。學會成立不久,舉辦了《傳統文化更多是現代化建設的包袱》的辯論會。7月,歷史系擔任政治課的教師徐玉生、黃肇慶、洪家文、劉錫銘、劉力、劉繼芳等6人調至馬列主義教研室工作。11月,舉辦的全院學生法律知識競賽,歷史系83級代表(李明、曾勇、王小麗、朱鵬)榮獲第一名。學院德育教研室舉辦的85級學生理想演講賽,歷史系參講者榮獲第一。12月,全院舉辦的《第八屆歌詠比賽》,歷史系又獲第一名。同月,李德明被任命為歷史系副主任,沈雙一任總支副書記。
1987 開始招收歷史專業首屆函授本科學員(142人)。同時,政史專業也開始招收夜大生。2月,經院長會議討論通過,任命李安全為系辦公室主任。是年3月,邀請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曼教授到系進行學術交流,並作關於美國二戰冷戰政策的學術報告。4月,歷史系與重慶市檔案館簽訂合作編寫《陪都史料》和《陪都史》協作契約。9月,歷史系團總支、學生會舉行社會實踐報告會。報告人及報告內容有:84級谷予光:《談農民的收入及消費》;86級黃小林:《談假期辦英語補習班的體會》;84級張玉林:《農村中國小教育情況調查》;85級謝勇:《農村婚姻狀況調查》;86級徐夢華《成績與問題——農村改革調查感受》;84級翁藝:《假期文化補習校紀聞》。11月由系太平天國研究室主持召開的太平軍進軍四川125周年學術討論在我院召開。參加會議的專家、學者有50餘人,其中著名的太史研究專家郭毅生、鐘文典、杜德風、陳周棠、方之光、吳雁南等都應邀到會。12月,由我系主持召開的西南地區六所師範院校中國近代史函授教材編寫會議在我院召開。會上,推舉肖堂炎、馮玉榮、夏承光為該書主編。
1988 1月,黨委同意肖堂炎辭去歷史系主任職務,由李德明接任歷史系主任,沈雙一任歷史系副主任,並調王容金擔任歷史系總支副書記。是年,歷史系的中國古代史成為學校首次教學質量評估試點課程之一。
1989 歷史系與重慶市文化局文物處共同辦“文物與博物專業課程進修班”(相當大專層次),招收學員60名,由沈雙一、管維良具體負責此項工作,從此歷史系的成人教育工作開始了新的專業發展方向。
1989 肖堂炎老師獲學校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1990 陳定閎教授所撰《中國社會思想史》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並被列為國家重點教材。6月,召開《紀念鴉片戰爭150周年》座談會。全系師生、各年級代表約40人參加會議。有16位同學在會上作了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牢記歷史教訓、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發言。
1991 《歷史系課程建設規劃》制定完成。規劃要求,以開拓創新的精神狠抓課程建設,力爭在2-5年內把歷史系所開課程達到一類課程標準,並堅持進行課堂教學質量評估。
1992 6月,特邀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黃鴻釗來系作《俄國的外交方向及澳門問題》的學術報告。8月,經四川省教委批准,歷史系獲準舉辦高教自學考試輔導權。同年10月,經學院黨委批准,成立重慶師院高教自考輔導站歷史分站。12月,邀請日本國靜岡大學井俊教授來系進行學術交流。學校黨委任命王蓉金為黨總支書記,張模超為副書記。
1993 根據學院改革和專業建設的發展,歷史系增設了政史、文博與旅遊、檔案與秘書三個兩年制專科專業。三個專業均為全日制指導性計畫招生。是年,歷史系教師宋興華榮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肖堂炎獲曾憲梓教育基金會高等師範院校教師獎三等獎。是年2月,黨委任命李禹階為歷史系副主任。
1994 經學院課程建設委員會評審,歷史系“中國近代史”成為7門校級重點課程之一。5月,重慶師範學院歷史研究所成立,下設中國政治文化研究室、中華民國史研究室、地方史研究室,系所合一,由肖堂炎任所長,李禹階任副所長。趙昆生任文化研究室主任,鄭洪泉任民國史研究室主任,管維良任地方史研究室主任。7月,由歷史研究所主持與台灣中華會聯合在渝舉辦“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學術研討會”。台灣方面參加會議者有中華會會長馬起華教授等18位專家學者,重慶方面參加會議者除我所教師外,還有重慶社科界知名專家學者20餘人,會上雙方交流了論文著作,並對一些感興趣問題進行了互相交流。10月,邀請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著名國際關係史教授邁克·沙勒先生來系進行學術交流。
在全校舉辦的各種活動中,歷史系均獲好成績:
①學校舉行青年教師教學比賽。歷史系獲團體總分第一名,夏小平獲一等獎,汪濤獲三等獎。
②九二、九三級英語考試成績,歷史系獲全院第一名。
③全校畢業生自我介紹演講比賽,歷史系獲全院團體總分第一名。
④全校女性人才演講比賽,歷史系獲第一名。
⑤迎新、國慶文藝比賽,歷史系獲團體第一。
⑥英語閱讀——祖國在我心中,歷史系獲全院第一,英語演講獲第二名。
1995 1月,校黨委決定任命管維良、王成儒任歷史系副主任。5月11-12日,舉行重慶師院建院四十周年校慶。召開歷史系校友座談會。9月,校黨委決定系副主任王成儒主持歷史系行政工作。免去肖堂炎歷史系主任職務。
1996 獲得“專門史”碩士授權,領銜導師為李禹階教授。
1997 9月招收歷史系首屆碩士研究生4名。同時招收第一屆工商行政管理專業三年制專科學生33名。
2000 獲得“課程與教學論”專業“歷史教育技術與教學論”方向碩士點授予權,領銜導師沈雙一副教授於次年招收首屆研究生。
成立人力資源管理系,與歷史系共設一套領導班子,書記龔德才、冀伯祥(後接任),主任沈雙一,副主任鄧曉、常雲平。
獲得考古與博物館學碩士授權,李禹階教授為領銜導師,並於次年9月招收此專業碩士研究生。
2001 獲得歷史專業教授資格評審權,李禹階教授為評審組組長。3月,校黨委任命肖其勇為系總支副書記(支持黨務工作)。9月,招收首屆工商管理四年制本科專業學生48名。
2002 成立國家財政部與地方共建項目“重師考古與博物館學教學研究中心”,由重師與重慶市博物館共同建設,財政部撥款600萬。項目負責人徐仲偉,中心主任李禹階,副主任沈雙一、孔令遠。
校博物館成立,掛靠歷史系,由原文物陳列室主任管維良出任館長。
是年底,由何多奇副教授為負責人,沈雙一、李禹階、常雲平、鄧曉、黃躍慶等老師參加申報的“美蘇區域開發歷史比較與中國西部開發對策——法制市場與計畫”通過了國家社科基金評審會的審議,成功立項,填補了學校文科類無國家級項目的空白,是我院社科研究的重大突破。
2003 1月,由我校與三峽大學共建的三峽文化與社會發展研究院經重慶市政府批准成為重慶市重點人文社科基地,該基地掛靠歷史系,由李禹階教授任基地主任,沈雙一、孔令遠、管維良為副主任。9月獲得世界歷史碩士點授權,冀伯祥教授為領銜導師,並於次年9月招收該研究生。是年底接受學校至建校以來最全面的一次科研工作評估,獲得全校第一的好成績。
2004 2月,獲“2003-2004年度校先進集體”稱號。
3月,重慶師院更名為重慶師範大學,全校進行全面的院繫結構調整,在原歷史系基礎上成立歷史與文博學院,冀伯祥任黨總支書記,沈雙一任院長,鄧曉任副院長。
5月沈雙一調任,冀伯祥聘任為院長,鄧曉任命為黨總支書記,孔令遠聘任副院長,李曉燕任命為副書記,易霞聘任為院辦公室主任。人力資源管理系的相關專業及部分教職工合併入新成立的管理學院,人力資源管理系撤消。
6月,校級重點課程“世界歷史”順利通過校課程建設委員會的驗收,圓滿完成三年一期的建設任務。
7月,與中國世界現代史學會共同舉辦“20世紀若干重大問題研討班”,有齊世榮、張宏毅、沈永興、李世安等50餘名國內各省市高校、科研院所的知名專家、教授和科研工作者參加。
12月,“中國思想史課程建設的創新與發展” 獲重慶市教學成果一等獎、校教學成果一等獎,“三峽區域考古學與博物館學教學體系的創新與發展”獲重慶市教學成果二等獎、校教學成果特等獎,“世界歷史課程建設的創新與發展”獲重慶市教學成果二等獎、校教學成果一等獎。
2005 1月,成立考古與博物館學教研室,管維良任教研室主任。
4月,獲“2004-2005年度校優秀黨總支“稱號。
6月,沈雙一為項目負責人的《西部開發中少數民族群體人力資源開發研究》課題,常雲平為項目負責人的《抗戰時期大後方人口變遷研究》均獲得國家社科基金的資助,成功立項。
7月,冀伯祥調任,黨總支書記鄧曉兼任院長。
9月,沈雙一與中國人民大學李世安教授、武漢大學李植枬教授共同研究的項目《歷史學主幹課程教學改革研究》獲全國第五屆教學成果二等獎。同月,2005級新生入駐大學城。我院在成人高考閱卷中連續三年無差錯率學校文科第一名,獲特等獎,受到市里和學校的高度讚揚。 2006 我院“專門史”成為重慶市“十一.五”重點建設學科。
我院“考古與博物館學教學與研究中心”獲得國家財政部後續建設資金150萬元。
我院校級重點實驗室“文物修復技術實驗室”建成並投入使用。
我院新增碩士點2個: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
我院教師兩本專著分獲重慶市第五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李禹階教授的《政統與道統》獲三等獎,鄧曉教授的《古希臘文明研究》獲二等獎。
我院成功舉辦“三峽考古與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來自全國的40餘名專家學者與會。會後由重慶出版社出版了李禹階教授主編的論文集《三峽考古與多學科研究》。
本年度學院黨政班子組成:鄧曉兼任黨總支書記和院長,副院長由常雲平和向中銀擔任,秦中毅任黨總支副書記。此間,原黨總支副書記李曉燕調任,原副院長孔令遠辭去行政職務。
2009年底,經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社會工作四年制本科專業納入我院,學院更名為歷史與社會學院。

學院領導

書記兼副院長 (主管學院黨務及研究生工作):常雲平
個人簡介
常雲平,男,教授。1964年生,中共黨員,碩士,碩士生導師。1986年畢業於西南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後進入我校歷史系任教。後獲管理學碩士學位。現任我校歷史與社會學院黨總支書記兼副院長,同時兼任重慶市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副秘書長,重慶市社會學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重慶市中共黨史研究會常務理事,重慶市地方史研究會理事,重慶市三峽移民與經濟發展研究會常務理事等職。
常雲平教授長期從事中國近現代史與重慶地方史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本科生、研究生主講了《中國現代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中華民國陪都史》、《中國近代社會變遷》、《中國現代思想文化史》等專業課。近年來先後在權威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和其他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二十餘篇,出版了擔任主編或第一作者的論著兩本,主持了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慶市級等各層次的課題9項,參研國家級、教育部和重慶市級課題多項,涉及歷史、政治、社會、教育、管理等多方面內容,其論著多次獲獎。
院長(主管學院行政全面工作):鄧 曉
個人簡介
教授1956年生,中共黨員。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專門史),重慶師範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院長,重慶市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三峽社會與文化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校學術委員會委員, 碩士點領銜導師。中國世界古代史研究會理事,中國博物館學會會員,重慶歷史學會常務理事,重慶巴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重慶市高、中級專業技術職務評審委員會成員,重慶市第二屆城市規劃委員會專委員成員、重慶市第二屆文物保護單位評審委員會專家組成員,西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院兼職教授。研究領域:世界古代史、區域歷史文化、美術考古。任教本科課程:世界古代中世紀史,古希臘文化研究,中國美術史,中外藝術概論;研究生課程:世界文明史,中國書畫藝術,三峽文化史,中國建築藝術。獨撰專著《川江航運文化研究》(2009)、《古希臘文明研究》(2005);合撰、參撰著作《三峽學》(2009)、《三峽文明史》(2007)、《中國三峽文化史》(2003)、《宗教與邪教的區別》(2003) 、《中國歷史與文化》(1998)、《四川歷史辭典》(1993)、《建國以來重慶經濟大事記》(1991)、《重慶大事記》(1989)等十餘部;主持、主研國家級、省市級課題9項。在各級學術刊物上公開發表論文60餘篇。從2000年至2009年先後獲得重慶市政府教學成果一等獎、二等獎各一項;獲重慶市政府社科二等獎一項、三等獎三項。
黨總支副書記(分管學院學生工作):秦中毅
個人簡介
秦中毅,女,碩士,30歲,中共黨員,1998年畢業於重慶師範大學政治與社會學院,2004年重慶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論碩士畢業。曾在重慶師範大學黨委組織部、政治與社會學院、歷史與社會學院工作,現任歷史與社會學院黨總支副書記。主要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就業研究、黨務理論研究等。先後參與編撰黨課培訓教材、社區道德建設等著作的編著,在重慶師範大學學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文集、鄧小平誕辰100周年文集發表多篇論文。

專業設定

歷史學(師範)專業
培養方案
一、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 具有良好綜合素質,寬廣紮實的專業基礎,系統的知識結構和較強適應能力的人文社會科學高質量人才。能夠在中等學校從事歷史教學與研究的教師和其他教育工作者。
(二)培養規格
1、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熱愛祖國、熱愛教育事業、熱愛歷史專業,具有科學的世界觀和正確的人生觀,有良好道德修養,能為人師表。
2、掌握歷史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對有關的社會科學、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有一定的了解。
3、掌握歷史學的基本研究方法與分析方法。
4、具有歷史研究的初步能力、較強的口頭表達和文字表達能力。
5、熟悉教育法規,能夠初步運用教育學、心理學基礎理論與歷史教學基本理論,具有良好的教師職業素養和從事歷史教學、教學研究的基本能力。
6、了解國內外史學發展及歷史教學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態。
7、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8、掌握一門以上外語,凡修習英語者,按學校有關規定達到相應要求,能較為熟練地閱讀本專業的外文書籍。
9、掌握計算機操作技巧,並按學校有關規定,能通過國家二級等級考試【1】。會講國語,並通過二級乙等國語水平考試。
10、具有一定的體育運動和衛生、軍事的基本知識,達到國家規定的大學生體育鍛鍊標準。了解基本藝術原理,具備良好美學修養。
二、學制與修業年限
標準學制4年。修業年限3—6年。四學年總周數為199周,其中教育教學活動160周,全部教學活動按學院統一規定安排。本教學計畫擬用2.5年的時間著看進行通識教育和專業基礎教育,以1.5年的時間進行專業教學的提高,加強專業方向專修,在全部教學過程中注重理論聯繫實際,注重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的培養,以增強專業的適應性。
三、畢業要求
思想政治合格,在規定的年限內修完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規定160學分,大學英語四級考試達到400分,通過計算機二級考試方能畢業。
四、授予學位要求
取得畢業資格,並符合學校規定的授予學士學位的條件,授予歷史學學士學位。
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
培養方案
一、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具有紮實的史學功底、具備文物學、博物館學和考古學系統知識結構和較強適應能力的人文社會科學的高質量人才,能在政府文物管理和研究機構、各類博物館和陳列展覽單位、考古部門、文物與藝術經營單位、海關、新聞出版、教育等單位從事文物與博物館管理和研究工作的博物館學高級專門人才。本方案有兩個目標,一是培養具有比較全面的博物館學研究基礎的高水平研究人才為主要目標,著重訓練學生具有繼續深造的素質,有一定比例的學生畢業後繼續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並能夠適應高校和科研單位從事文物博物館學研究和教學工作的要求;另一目標是培養具有較好的歷史學訓練,具備一定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和較廣泛適應性的人才為主,課程內容緊扣基層文博單位工作實際,使得學生能夠儘快適應在區縣考古所、文管所、博物館、檔案館等部門從事專業性實際工作的需要。
(二)培養規格
1、掌握文物學和博物館學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
2、通過各類專業基礎課與專業選修課,使學生掌握博物館學、考古學的基礎理論,了解世界博物館的發展情況與先進的管理技術,同時掌握考古學和各類文物的基本知識,具有一定的文物鑑定能力,並初步掌握博物館工作所需要的技能。掌握我國主要文物種類和重要文物實例;具有對人類文化遺存評價、分析、鑑賞的基本能力;
3、加強教學實習,利用館藏文物標本,或到各級博物館和考古工地參觀、實習。使學生重視理論與實際的結合,通過實踐鞏固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鼓勵學生在校期間積極從事考古、文物、博物館學及與本專業有關的科研、實踐活動,增強實際工作能力。
4、了解我國文物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法規,了解文物與博物館管理的國際規章;
5、了解博物館對人類文化遺存、自然遺存管理的作用,熟知博物館的基本職能和全面的操作管理要求;了解文物修繕、保管的傳統方法和現代科技知識;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7、掌握一門以上外語,凡修習英語者,按學校有關規定達到相應要求,能較為熟練地閱讀本專業的外文書籍。
8、掌握計算機操作技巧,並按學校有關規定,能通過國家一級等級考試。
9、具有一定的體育運動和衛生、軍事的基本知識,達到國家規定的大學生體育鍛鍊標準。
10、學生要了解基本藝術原理,具備良好美學修養。全面發展人文素質,培養創新精神及實踐能力,更好地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要。
二、學制與修業年限
標準學制4年。修業年限3—6年。
三、畢業要求
思想政治合格,在規定的年限內修完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規定158學分,(必修課程 111學分,選修課程47學分),方能畢業。大學英語四級考試達到400分,通過計算機二級考試方能畢業。
四、授予學位要求
取得畢業資格,並符合學校規定的授予學士學位的條件,授予歷史學學士學位。
社會工作專業
培養方案
一、培養目標及培養規格
(一)專業培養目標
社會工作專業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適應現代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專業理論和基礎知識紮實、實務方法、技能熟練,政治覺悟高、職業操守好、專業素質過硬,能在各級學校、社區、企業、醫院、部隊、群團組織、社會行政機構和社會福利機構單位或領域從事專業社會工作或管理的相關實踐和科學研究工作,充分發揮“社會工程師”重要作用的複合型套用人才。
(二)專業培養規格及要求
社會工作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社會工作專業及相關的基本知識,在社會學、社會工作理論、方法、技能等方面接受系統教育和訓練,具有從事社會工作專業實踐的基本能力,能迅速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相關人才的需求。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社會學及相關學科的基本理論;
2.掌握社會工作專業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與業務方法技能;
3.熟悉與本專業有關的法律知識;
4.熟練掌握一門外語;
5. 具備計算機基礎知識和比較熟練的操作能力;
6.了解國內外社會工作專業的歷史與現狀,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7.在社會實踐中能自覺踐行社會工作專業價值和理念,接觸和了解社會現實,利用專業方法和技能,積極開展旨在提高社會公眾福利水平的各種社會服務活動。並在此基礎上能夠積極反思社會工作專業本土化經驗,以推動本土社會工作的成熟發展。
二、學制與修業年限
標準學制4年,彈性學制3-6年。
三、畢業要求
思想政治合格,在規定的年限內修完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規定的160分,(必修課程 111學分,選修課程49學分),同時,大學英語四級考試達到400分,通過計算機二級考試,方能畢業。
四、授予學位要求
取得畢業資格,並符合學校規定的授予學士學位的條件,授予法學學士學位。

辦學成果

科研項目

部分科研項目
序號
課題名稱
編號
負責人
起止時間
經費(萬元)
類別
1
夏商西周王朝對周邊地區的經略
07XKG003
蔣剛
2007-2009
9
國家社科基金
2
農民工構成的質變與制度創新研究——以重慶為例
07XSH004
何多奇
2007-2010
9
國家社科基金
3
西部開發中少數民族群體人力資源開發研究
05XJY007
沈雙一
2005-2008
8.5
國家社科基金
4
抗戰時期大後方人口變遷研究
05XRK005
常雲平
2005-2008
8
國家社科基金
5
三峽考古新發現與多學科研究
04XKG001
李禹階
2004—2008
8
國家社科基金
6
美中蘇西部大開發比較研究
02BJL053
何多奇
2002-2006
8
國家社科基金
7
三峽庫區考古及文博教學與研究
李禹階
2004-2006
600
財政部資助項目基金
8
我國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公辦中國小擇校問題研究
常雲平
2006.12
教育部委託課題
9
中國社會控制思想
李禹階
2002-2006
1.5
教育部
10
抗戰時期陪都社會變遷研究
01JD7100117
常雲平
2001-2006
0
教育部
11
歷史校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研究
2001SW10
趙昆生
2001-2006
2
教育部
12
中國近現代政治制度轉型研究
向中銀
教育部
13
三峽文化發展史
李禹階
2001—2006
0.8
重慶市社科聯
14
抗戰時期陪都與社會問題研究
常雲平
2002-2006
0.6
重慶市社科聯
15
抗戰時期陪都煙毒與社會問題研究
常雲平
2001—2006
0.8
重慶市社科聯
16
二十世紀新儒學的認同與價值重建
李禹階
1999—2002
0.8
重慶市社科聯
17
重慶市十一文物及其發展規劃
唐春生
2004
重慶市發改委

獲獎成果

序號
獲獎名稱
獲獎來源
時間
參加人員
4 1
中國歷史與文化
三等獎
2001
趙昆生
2
中國歷史與文化
重慶市第二次社科獎
2001.5
鄧 曉
3
《重慶市專業技術人才供需結構研究》
國家人事部
2001.12
沈雙一
4
重慶市專業技術人才供需結構分析與對策研究
三等獎
2001.12
冀伯祥
5
塑重師品牌,做先進文化的代表
2001.12
鄧 曉
6
《西部開發中的人力資源研究》
市人口普查委
2003、01
冀伯祥、沈雙一
7
中國思想史課程建設的創新與交流
重慶師大教學成果一等獎
2004.1
趙昆生、李禹階、向中銀、鄒登順、汪 榮
8
三峽區域考古文博人才培養體系的創新與發展
重慶師大優秀教學成果獎校級特等獎
2004.1
李禹階、管維良、孔令遠、冀伯祥、沈雙一
9
世界歷史課程建設及創新
重慶師大優秀教學成果獎校級一等獎
2004.1
冀伯祥
10
中國思想史課程建設的創新與發展
重慶師大教學成果一等獎
2004
汪榮、向中銀
11
中國三峽文化史
重慶市第四屆哲學社科三等獎
2005
管維良鄧 曉
12
三峽地區考古文博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創新與發展
重慶市高教教學成果二等獎
2005.11
李禹階、管維良、孔令遠、冀伯祥、沈雙一
13
歷史學科主幹課程的改革與創新
全國高校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2005.9
李世安、沈雙一、李植木丹
14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國歷史》
重慶市第四次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
2005.8
趙昆生
15
中國思想史課程體系的創新與發展
重慶市高教教學成果一等獎
2005.11
趙昆生、李禹階、向中銀、鄒登順、汪 榮
16
世界歷史課程體系創新與教學特色
重慶市高教教學成果二等獎
2005.11
李方正、冀伯祥、鄧曉、何多奇、黃躍慶
17
古希臘文化研究
重慶市第五屆哲學社會科學二等獎
2006.12.30
鄧曉

著作出版

部分出版著作
序號
著作名稱
著作形式
作者
出版單位
出版日期
1
區域、社會、文化—中國社會區
專著
李禹階
重慶出版社
2000.8
2
中國傳統文化—《鳳凰涅》
專著
李君惠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0
3
君臣龍虎鬥
專著
汪濤、陳前進、李禹階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4
公共關係原理與實務
專著
李尚敏
重大出版社
2000.7
5
區域.文化.發展
專著
趙昆生
重慶出版社
2000.8
6
大戰役
專著
李方正
重慶出版社
2000.9
7
宗教與邪教的區別
著作
鄧 曉
重慶出版社
2001.1
8
中國經學史
專著
李禹階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1.3
9
古代漢語新編
著作
李君惠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1.05
10
毛澤東思想概論學習指導
教輔
陳洪
重慶大學出版社
2001.6
11
《面向21世紀的歷史學12門主《乾課教學內容要點》
專著
沈雙一
重慶出版社
2001年
12
《中學歷史教學研究》
著作
沈雙一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
13
《世界現代史新論》
著作
沈雙一
重慶出版社
2001年
14
面向21世紀歷史學科重點課程
專著
沈雙一
重慶出版社
2001.8
15
中學歷史教學研究
教材
沈雙一
高等教育出版社

論文發表

部分發表論文
序號
論文名稱
發表刊物
發表日期
作者
1
重慶近代新聞傳播業的崛起
論文
重慶師範學院學報(增刊)
2000
鄧曉
2
對歷史認識論中主體問題的幾點思考
論文
重慶師範學院學報(增刊)
2000
何瑛
3
四川在中國古代歷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論文
重慶師範學院學報(增刊)
2000
管維良
4
近代重慶企業家及其管理思想研究
論文
重慶師範學院學報(增刊)
2000
鄒登順、沈雙一
5
羅馬教刺與“安東諾夫岡波”
論文
重慶出版社
2000
鄒登順
6
《也論巢編鎛的國別》
論文
《南方文物》
2000.6
孔令遠
7
簡論成人高等教育實施素質教育
論文
中國成人教育
2000-01
冀伯祥
8
論巴蜀人才興盛的原因
論文
天府評論
2000-01
李均惠
9
課堂管理研究
論文
教學研究論文集
2000-01
何多奇
10
曹操重視親職教育
論文
文史雜誌
2000-02
李君惠
11
曹魏中書研究
論文
重慶師範大學學報
2000-02
趙昆生
12
大學新生的教育管理是大學教育的基礎
論文
汕頭大學出版社
2000-02
鄧浪
13
重慶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狀況及其影響因素
論文
重慶師專學報
2000-03
何瑛
14
主觀幸福感概論
論文
人大複印資料《心理學》
2000-03
何瑛
15
戰國秦漢養生思想研究
論文
重慶師範大學學報
2000-03
鄒登順
16
巫術對中國傳統法體系化的影響
論文
法律科學
2000-04
何瑛
17
重慶磁器口懷舊
論文
西部旅遊
2000-04
何瑛
18
重慶市第三產業的發展及其水平的提高
論文
渝州大學學院
2000-04
曾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