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黔江區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重慶市黔江區氣象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的通知
各鄉、鎮人民政府,各街道辦事處,區政府各部門,有關單位:
《重慶市黔江區氣象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已經區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重慶市黔江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6年10月19日
重慶市黔江區氣象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
一、黔江區氣象事業發展現狀及形勢
(一)“十二五”期間取得的成績
“十二五”期間,我區氣象工作緊緊圍繞氣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和“在全市率先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這個目標,以渝東南氣象信息服務中心建設為載體,加強“三平台一基礎”(公共氣象服務平台、預測預報會商平台、綜合氣象觀測平台、基礎設施建設)建設,提升了氣象探測的密度和精度,完善了氣象災害防禦體系,提高了氣象預測預報和氣象服務的準確率,積極當好黔江經濟社會發展的氣象參謀。
1﹒持續推進氣象制度建設,促進我區氣象事業快速發展。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氣象工作,積極貫徹《氣象法》《氣象災害防禦條例》《重慶市氣象條例》《重慶市氣象災害防禦條例》等法律法規和市政府有關檔案精神,加強對氣象工作的領導,加大地方氣象事業投入力度,推動落實雙重計畫財務體制,使我區氣象事業步入了持續、健康發展的良性軌道。相繼出台了《重慶市黔江區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黔江區氣象災害防禦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的通知》《重慶市黔江區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黔江區氣象災害防禦規劃編制工作方案的通知》《關於進一步做好防雷減災工作的通知》《重慶市黔江區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重慶市黔江區突發氣象災害應急預案的通知》《重慶市黔江區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進一步加強氣象為農服務工作的通知》《重慶市黔江區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氣象災害防禦規劃的通知》和《重慶市黔江區人民政府應急辦公室關於開展氣象災害應急準備認證工作的通知》等規範性檔案,進一步明確了氣象及相關部門在氣象災害防禦、為農氣象服務、防雷安全管理、應急管理等方面的職能,納入區政府安全生產、應急管理等工作進行考核;將防雷行政審批納入全區建設領域並聯審批統籌實施,切實推進氣象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
2﹒氣象現代化建設和氣象改革有序推進,氣象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按照建設“四個一流”台站總體要求和《黔江區在全市率先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實施方案》具體部署,在夯實硬體基礎和軟體實力上下功夫,不斷提升氣象現代化水平。跑馬山黔江國家基本氣象站遷建工作基本完成,並於2014年底正式投入業務運行;渝東南氣象防災減災中心正陽業務樓已於2015年底正式開工建設。按照進一步明確職能職責和最佳化業務流程“兩個清單”的工作思路對崗位職能職責進行調整,有效解決了機構分離、人員重組等相關事宜,形成權責更加明晰、人崗更加適應、運行更加高效的工作格局。
3﹒氣象綜合監測網路不斷完善,氣象預測預報水平不斷提高。“十二五”期間,依據國家綜合觀測網路總體布局和黔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不斷完善綜合監測網路建設。截至2015年,基本形成以黔江國家基本氣象站、新一代天氣雷達站、八面山高山無人自動觀測站為依託,以覆蓋全區鄉鎮的26個區域氣象觀測站、25個山洪站、6個土壤水分監測站、5個特色農業監測站和4個校園自動觀測站為輔助的氣象災害監測網路,區域綜合監測能力進一步增強,基層綜合氣象防災減災能力進一步提升。完善了災害性天氣警報、短時臨近預報、常規天氣預報、延伸期預報和旬、月、年短期氣候趨勢預測等業務,充分利用衛星資料、數值天氣預報等各類資料製作發布不同時效的天氣預報產品,預測預報能力和水平特別是災害性天氣監測分析和預警預報能力顯著增強,預報準確率得到有效提升。
4﹒加強氣象災害防禦體系建設,氣象防災減災成效顯著。建成了自然災害預警信息發布中心,在農業、林業、國土、水務等涉農涉災部門建立了分中心,在鄉鎮、街道和部分村(社區)建立了氣象防災減災應急工作站,“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禦機制基本建立;進一步加強與應急救災、民政、國土、林業、農業、廣播電視、交通、旅遊、衛生、教育等部門建立合作機制,建立和完善了多部門參加的自然災害聯席會議制度及災害會商制度,制定和完善了氣象災害應急預案,並納入公共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範疇;依託電視、報紙、黨政辦公網、電視天氣預報、96121、電子顯示屏、農村大喇叭、手機簡訊、微信公眾號等渠道發布信息,預警信息發布的時效性、專業性、豐富性明顯提高;加強了災害性、關鍵性、轉折性天氣的監測預報預警及突發災害性天氣、強對流天氣的短臨預警,抓好了中小河流域防洪區、山洪地質災害易發區氣象監測預報預警服務;加強極端氣候事件以及旱澇冷暖等氣候趨勢預測服務,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突出做好地質災害、森林火險、電力、交通、旅遊等重點領域的專業專項氣象服務;逐步豐富預報服務產品,形成了決策服務、公眾服務、為農服務、專業服務、保障服務等五大類10多種產品,以滿足不同需求。
5﹒加強氣象為農服務體系建設,氣象為農服務成效顯著。一是建立農情、農需調研機制和為農服務專家聯盟機制,增強服務的針對性和指導性。二是完成農業氣候區劃的繪製和特色作物指標體系的建立,出版《黔江區氣候與災害精細化圖集》和《黔江區氣象災害防禦工作手冊》,建立烤菸、蠶桑、獼猴桃等本地特色農業氣象服務指標體系並逐年完善相應氣象服務方案。三是加強氣象物聯網技術在現代農業中的套用,連續四年實施了中央財政“三農”項目,聯合高校在沙壩鄉十字村特色農業園區、太極鄉李子村天禹人農業專業合作社、中塘鄉仰頭山農業園區開展特色農業智慧型化信息採集及控制系統項目。四是農業氣象精細化智慧型服務平台本地化運用加快,逐步將農業、菸草、蠶桑、獼猴桃等重點領域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專業合作社、種養殖大戶農田邊界地塊信息納入平台,實現點對點的氣象科技服務。五是積極推進並率先實現“兩個標準化”建設,實現80%以上農業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能夠科學運用農業氣象信息指導農業生產,全區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村級覆蓋率、重大氣象災害預警應急回響率顯著提高。2013年以來,我區共有13個鄉鎮獲得中國氣象局標準化氣象災害防禦鄉鎮認證,共有26個鄉鎮獲得市氣象局標準化氣象災害防禦鄉鎮認證,成為全市獲得認證鄉鎮最多的區縣,同時黔江區也被認定為全市第一批標準化農業氣象服務區縣。
6﹒積極履行氣象社會管理職能,氣象行政執法水平不斷提升。一是按照氣象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方案的要求,重點加強探測環境保護氣象行政執法工作,以《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條例》等氣象法律法規為重點,加強氣象法制、科普宣傳教育工作。二是強化防雷規範管理,紮實推進防雷服務“三基”示範建設和防雷體制改革,加大督促監管力度和防雷業務系統使用力度,建立健全防雷工作安全風險防控體制機制。保持安全生產態勢,重點開展學校、重點企業、易燃易爆場所、危化品倉庫、煤礦及非煤礦山防雷安全檢測,將日常檢查與專項檢查有機結合,與區安辦聯合通報檢查結果成為常態。三是主動融入生態保護髮展理念,積極開展黔江生態氣候旅遊資源品牌認證工作。
7﹒加強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及時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黔江近年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發生,乾旱、冰雹等氣象災害影響突出。圍繞全區產業發展布局,完成了水市、阿蓬江、白土、中塘、鄰鄂、鵝池等6個固定炮站的建設和示範升級改造,做好相關硬體設施、作業人員保障,每年在烤菸、糧食生產的關鍵期,適時開展人工增雨消雹作業,有效減輕了我區冰雹及乾旱帶來的危害。
(二)“十二五”期間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隨著我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民民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氣象工作的作用日益突出,對氣象服務的期望和要求也越來越高。與此同時,我區氣象事業與全區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還不適應,尤其是距建成與區域性中心城市相適應的渝東南氣象防災減災中心的要求還有不小差距,主要表現在:氣象災害防禦體系及應急回響機制不夠完善,突發氣象災害防禦能力不夠,預警信息在防災抗災中尚未充分發揮作用,氣象服務能力難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日益增長的需求;氣象預報預測準確率和精細化水平還不能滿足需要;綜合氣象觀測系統還有待進一步完善,技術保障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氣象科技整體實力、自主創新能力亟待加強;氣象科技高素質人才隊伍建設還需要下更大功夫;氣象現代化水平距離“四個一流”的要求還有差距;氣象現代化建設成果套用效率還有待提升。
(三)“十三五”面臨的發展形勢
1﹒黔江區氣象事業發展面臨的總體形勢。“十三五”時期是黔江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基本建成渝東南中心城市、武陵山區重要經濟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的重要時期;是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全面深化氣象改革、全面推進氣象法治建設、全面加強氣象部門黨的建設和全面落實“十三五”規劃,將黔江氣象事業建成結構完善、功能先進的氣象現代化體系,在全市率先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和建成渝東南氣象防災減災中心的重要時期;是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氣象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保障生態文明建設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戰,從而進一步促進黔江氣象事業深化改革、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大力發展公共氣象、安全氣象、資源氣象,著力推進氣象事業科學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按照重慶市氣象局和黔江區委區政府的統一部署,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全面提升氣象現代化、信息化、法制化水平,顯著提高氣象災害防禦和氣象服務能力,緊緊圍繞“工業強區、旅遊大區、城市靚區”三大戰略,做好氣象服務於黔江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為黔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氣象保障支撐。
2﹒黔江經濟社會發展對氣象事業發展的需求。黨的十八大提出,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氣象、地質、地震災害防禦能力,這是黨中央認真分析我國防災減災面臨的新形勢,是積極防禦和減輕自然災害的重大部署,強化氣象防災減災是新時期黨和國家對氣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加劇,影響我區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呈現突發、頻發、重發的特點,加之黔江地理環境條件複雜,人類活動與自然承載力之間矛盾凸顯,氣象災害及其衍生、次生災害給我區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城鄉生產生活秩序所帶來的影響越來越嚴重,氣象防災減災的形勢十分嚴峻。增強我區氣象防災減災能力,迫切需要建立與三大發展戰略相適應的氣象防災減災體系,以提高氣象及其衍生、次生災害預警預防及其管理水平,尤其需要提高鄉鎮(街道)、社區及企業、學校等基層組織和機構的氣象災害防禦水平;提高重點行業安全運行、以及重大活動的氣象保障水平,尤其需要提高氣象高敏感行業運行的氣象服務水平;提高公眾防禦氣象災害的意識和能力。在這種形勢下,無論對天氣預報、氣象災害預警的技術與服務發展,還是氣象災害防禦管理,都提出了新的挑戰。
公共氣象服務的需求。黔江各類自然災害隱患點多面廣,重大氣象災害頻發重發、難預難防的形勢仍將長期存在,需要進一步提高氣象災害防禦能力和應急管理水平。農業現代化對氣象服務專業化水平提出更高要求,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改革對氣象為農服務機制創新發展、氣象為農“兩個體系”轉型升級提出新挑戰。推進新型城鎮化,需要將防禦極端氣象災害和化解氣候風險作為城鎮氣象服務的重要任務。
應對氣候變化的需求。應對氣候變化是關係到我區未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應對氣候變化與經濟社會發展及人民生活等密切相關。提高應對極端氣候事件的能力,科學減排和綠色發展,減緩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增強氣候變化適應能力,這些方面均要求我們要強化應對氣候變化的業務能力建設和科學研究,為我區應對氣候變化提供科學支撐。
生態文明建設的需求。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黔江位於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迫切需要加強對暴雨洪澇、高溫酷暑、空氣污染等災害的防禦。強化防禦的源頭管控,加強城市規劃、重大市政建設項目氣候可行性論證,為發展綠色、低碳的生態城市提供氣象決策諮詢服務。隨著城市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迫使氣象服務將面對不同的技術領域和差異化的需求,這對氣象服務技術發展提出了新課題。
深化改革的需求。“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全面深化氣象改革、全面推進氣象法治建設、全面加強氣象部門黨的建設”是氣象部門的戰略目標,是為了讓氣象工作更加滿足保障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推動落實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地方政府屬地責任、氣象部門的綜合監管責任、其他行業部門的直接監管責任和社會單位的主體責任,實現由部門管理向社會管理的轉變。加強氣象發展戰略、規劃、政策、標準等的制定實施力度和行政執法,實現由事前監管向事中、事後監管的轉變。最佳化調整氣象管理機構設定、職能配置、工作流程,提高氣象管理效能,確保權責一致,完善依法發展氣象事業的制度體系。強化氣象標準實施套用,推進氣象標準化、規範化管理,完善氣象標準體系。加強執法隊伍建設,明確執法責任,完善行政執法體系。
二、“十三五”時期黔江氣象事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及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十三五”期間我區氣象事業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和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戰略的總體要求,深入落實重慶市氣象局、區委區政府的各項部署,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緊跟科技發展新步伐,堅持公共氣象發展方向,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全面深化氣象改革、全面推進氣象法治建設、全面加強氣象部門黨的建設。突出科技引領創新驅動,最佳化人才發展環境,以提質增效為中心,以信息化為基礎,著力發展智慧氣象。面向民生、面向生產、面向決策,為保障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人民民眾福祉安康提供更加優質的氣象服務,實現我區氣象事業持續又好又快的發展。
(二)基本原則
根據上述指導思想,“十三五”時期氣象事業發展必須堅持以下原則:
——面向需求,服務引領。以經濟社會發展、生態文明建設、人民福祉安康提出的氣象服務需求為牽引,堅持公共氣象發展方向,努力提升氣象服務能力和水平。重點圍繞氣象防災減災體制機制不完善、氣象服務能力不足、氣象預報預警不精準、氣象管理履職不全面、公共財政保障機制不健全等突出問題,明確在挖掘氣象服務發展潛力、推進業務現代化、提高行政管理效能等方面的發展目標。
——一流目標,科學發展。引進、消化、吸收國內先進的氣象科學、業務技術和管理經驗,瞄準“一流裝備、一流技術、一流人才、一流台站、一流服務”目標,加快氣象現代化建設步伐,提升氣象事業整體實力,努力建成與渝東南區域性中心城市相匹配的氣象台站。
——依靠科技,人才強業。不斷提升氣象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和氣象科技成果的套用水平,努力造就一支適應氣象事業發展的人才隊伍,充分發揮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保障作用。
——深化改革,加強合作。全面深化氣象改革,開創氣象工作新局面。加強與區內外氣象相關部門、科研機構、高等院校、重點企業合作,促進社會資源和氣象信息充分利用和共享,合力推動全面實現氣象現代化。
(三)發展主要目標
到2020年,基本建成集現代氣象業務體系、現代氣象服務體系、現代氣象管理體系為一體的結構完善、功能先進、保障有力的更高水平的氣象現代化體系。公共氣象服務能力明顯增強,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大幅提升,氣象預報預測精準水平穩步提高,氣象體制機制更加完善,氣象現代化建設邁上新台階,若干領域達到全市先進水平。充分發揮氣象事業的基礎性、現實性和前瞻性作用,實現對全區範圍內的各種天氣、氣候監測的全覆蓋和氣象預報預警服務水平、災害預警的時效性、氣象服務的主動性、科學性上新台階,為黔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加優質的氣象服務。
公共氣象服務:預警信息覆蓋率達95%以上,決策氣象服務滿意率進一步提高。氣象應急服務能力、氣象專業專項服務能力有明顯提升,能夠對高影響行業提供專業化、精細化氣象預報服務,氣象信息員隊伍延伸到社區、企業和行政村。
預測預報:區域性暴雨等災害性天氣預報時效達到3天,短期重大災害性天氣預報質量在現有基礎上提高5%,突發中小尺度氣象災害預警時效1小時以上,準確率達90%;災害性天氣預警準確率提升度要達到2%,強對流短時臨近預警準確率提升到90%;晴雨預報準確率達88%,最低最高溫度準確率分別達到75%和82%;部分精細化預報達到行政村級別。
綜合氣象觀測:大範圍災害性天氣監測率達95%以上,中小尺度突發災害性天氣監測率達85%以上,初步建立起3~5個生態氣象觀測系統,新建移動氣象站2套,在部分旅遊景點和國有林場建立旅遊氣象觀測站和森林觀測站。提升農業氣象觀測能力,在重點烤菸、獼猴桃基地建立農業氣象觀測站。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培養造就一支思想政治素質高、業務管理能力強、專業知識豐富、結構合理、善於推動氣象事業科學發展的氣象管理人才隊伍。其中本科以上文化程度要達到80%,中級以上技術職稱比例達80%,高級以上技術職稱比例達15%。
科研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業務人員整體素質及業務服務水平、科研創新能力適應我區新型氣象事業發展需要,不斷健全氣象人才培訓體系和考評機制。要在氣象信息化的基礎上高度整合各種氣象信息和相關社會信息資源並加以開發、共享和利用。通過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等新興技術與氣象信息系統的結合,發展智慧氣象,實現氣象信息高度共享和智慧型管理,更有效地發揮氣象保障作用,為決策、生產、民生提供精細化、專業化、個性化的普惠氣象服務。
台站建設:按照“四個一流”的要求,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業務運行條件,到2020年建成渝東南氣象防災減災中心,區域氣象信息中心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不斷提高氣象文化軟實力。
三、“十三五”重大發展任務
(一)不斷完善公共氣象服務體系
堅持公共氣象發展方向,以改革為動力,以創新驅動發展,大力推進氣象服務現代化,努力提高公共氣象服務的能力和效益。一是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水平。發揮新一代天氣雷達站、國家基本站、區域自動站等觀測資料,充分利用國土、水務等相關職能部門監測數據,建立集高時空解析度天氣實況和天氣預報、點對點預警推送、基於用戶請求回響、自動適配為一體的精細化氣象服務系統。二是提高氣象災害預警服務能力。提高氣象服務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服務意識、責任意識和服務的主動性,前瞻性,實現區內氣象災害防禦部門聯動以及拓寬災害預警服務信息傳播渠道,擴大信息覆蓋面,推廣使用我區蠶桑、烤菸、獼猴桃三大特色農業專業氣象服務指標體系。三是開展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管理工作。制定災害評價指標和災害風險區劃,為政府提供城鄉規劃、重大工程等的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和氣候可行論證。四是提高氣象災害防禦意識,提升氣象災害應急保障能力。依託“兩個標準化”創建,完善氣象信息員隊伍及氣象災害應急隊伍建設,不斷提高基層氣象服務覆蓋面,提升公眾應對氣象災害的意識和防禦水平。五是建立快速回響的決策氣象服務業務流程。建立滿足精細需求、傳播快速、滾動更新等要求的公眾氣象服務業務流程,建立專業用戶全程參與、互動反饋和按需提供的以用戶為中心的專業氣象服務業務流程。
(二)不斷提高氣象預報預測水平
堅持把提高預測預報業務水平作為現代氣象業務的核心任務,加強對雷達、衛星、GPS/MET等多種觀測資料的深度套用。完善以數值預報為基礎的現代天氣預報業務技術路線,提高常規性、高影響性天氣預報和專業氣象服務能力。進一步提高氣象要素預報的準確率和針對性,實現暴雨、大風、冰雹、雷電、高溫、強降溫、霧等災害性天氣的精細化預報;提高對暴雨、強對流天氣的短時臨近預警能力。進一步做好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和信息發布工作,努力提高監測預報的準確性、災害預警的時效性、氣象服務的主動性、防範應對的科學性,將氣象預警信息在第一時間發布出去。建立智慧型化互動的新一代會商系統,提高天氣預報預測會商水平,加強部門應急聯動,為政府和各部門防範各類氣象災害提供有力支持。
(三)大力提升氣象防災減災能力
完善“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禦機制,完善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台建設,加強重大氣象災害、極端氣候事件的監測、預報預測工作,提高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的超前度和精準度,做到預警及時、信息傳播快速。加強涉災部門信息共享和應急聯動,建成自上而下、覆蓋城鄉的氣象災害防禦組織體系,不斷完善氣象災害應急回響體系。建立預警信息快速發布和運行管理制度,建成橫向聯接各部門,縱向貫通市、區、鄉鎮,相互銜接、規範統一的突發事件預警發布系統,擴大氣象預警信息公眾覆蓋面。強化依法履職意識和責任,紮實推進氣象防災減災的相關法律法規的有效實施,推動建立政府主導下重大氣象災害預警的社會應急回響機制,強化對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重點單位極端天氣公共安全的依法監督職責。
(四)增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氣象保障能力
開展生態旅遊氣候資源評估,挖掘獨特的生態旅遊氣候特徵,促進氣候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做好旅遊生態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和評估能力。加強幹旱、暴雨及城鄉積澇監測預警與評估,水體生態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與評估,城市生態氣象監測預警與評估等技術研究能力。建設市區一體化的生態氣象保障業務平台。建設以森林生態保護、山洪地質災害防治為主的氣象科普基地,加強防災減災科普知識教育,提升人們保護生態、防範山洪地質災害的能力和水平。
(五)不斷提高氣象現代化水平
以信息化、集約化、標準化的理念和方式推進氣象業務現代化。全面實現黔江國家基本氣象站地面氣象觀測設備自動化,提高綜合觀測保障能力。建設渝東南片區移動應急分系統,提高渝東南片區應急裝備保障能力。
(六)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理念,以公共氣象服務為引領,現代氣象業務體系建設為主線,緊緊圍繞“加快、率先”和“四個一流”的目標和現代氣象業務發展的需要,落實強化科技創新驅動業務發展的意見,促進科研與業務緊密結合;加強科研項目管理力度,加強精細化的預報服務業務系統平台的開發和套用,鍛鍊和培養青年技術骨幹人員並積極爭取科研項目;加強團隊建設,建立團隊帶頭人和成員的動態管理機制;提升基層人才隊伍綜合素質,積極推動《重慶市氣象部門區縣局綜合氣象業務技術帶頭人培養制度(試行)》的實施,加強對綜合氣象業務技術人才的培養和使用;不斷盤活人才智力資源,堅持以用為本,完善人才交流的長效機制;加強人才交流的力度,選派業務骨幹到市級氣象部門交流學習,促進氣象人才隊伍區域協調發展;開展人才隊伍和人才工作調查和評估,健全完善人才工作機制和人才考核評價機制,為構建渝東南氣象防災減災中心和氣象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七)紮實推進氣象工作法治化建設
全面深化氣象改革,紮實推進氣象法治化建設,以氣象服務體制改革為重點、以防雷體制改革試點為突破口、以氣象科技體制改革為抓手,紮實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依法推進政府、氣象部門、其他行業主管部門和社會單位在氣象防災減災相關責任的機制建設,按照國家財稅體制改革關於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要求,列出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信息發布災害調查、科普宣傳和行政管理等氣象防災減災公共服務事權清單,按照氣象防災減災責任劃分,建立地方政府、相關部門氣象防災減災公共服務事權及相應的支出責任機制,督促指導社會單位建立與其氣象防災減主體責任相適應的投入機制。堅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將氣象業務、服務和管理等各項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依法履行氣象職責,依法管理氣象事務,推進氣象社會管理的信息化和標準化建設,進一步完善氣象法規和標準化體系,努力實現氣象工作法治化。
四、重大工程
(一)基本公共氣象服務城鄉一體化工程
公共氣象服務是政府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信息化、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發展,各級政府、部門以及公眾對公共氣象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氣象服務能力與經濟社會和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需求不相適應的矛盾日益突出,需要不斷加強公共氣象服務的覆蓋面和均等化。推進基本公共氣象服務均等化,縮小我區城鄉之間、群體之間享受氣象服務差距,促進全社會更好地套用氣象信息,提升生產生活質量,有效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建設目標: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得到較好實施,氣象預警信息發布盲區基本消除,基本滿足保障城市安全運行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需要;完善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布局,進一步完善農業氣象觀測體系、建立集約化的農業氣象精細化服務支撐平台、構建多元融合的農業氣象服務組織體系,著力提高農戶利用氣象信息趨利避害水平;公共氣象服務的均等化、專業化、智慧型化水平明顯提高,基本滿足我區經濟社會發展、農業生產、人民安居樂業、城市最佳化布局、生態環境保護等需求,公眾氣象服務滿意率穩定提高。
主要建設內容:(1)黔江區現代農業氣象服務標準化區縣建設;(2)黔江區標準化氣象災害防禦鄉鎮建設17個;(3)黔江區氣象防災減災示範社區建設6個;(4)渝東南氣象影視製作發布中心建設。
(二)渝東南生態保護氣象科普文化教育基地建設
黔江區為“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將著力建設成為渝東南氣象防災減災中心,氣象科普宣傳在防災減災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而氣象科普基地則是進行氣象科普知識宣傳教育的重要載體。黔江區城南街道跑馬山已建成黔江國家基本氣象站,在此建設渝東南生態保護氣象科普文化教育基地,為宣傳氣象科普知識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對氣象防災減災生態保護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主要建設內容:渝東南生態保護氣象科普文化教育基地。包括室外景觀建設、室內科普館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和總控制室建設。充分利用當地自然景觀,結合氣象文化,因地制宜、依勢而建,通過氣象文化雕塑、生態環境設計、氣象景觀園林布局等將自然景觀、場館建設融為一體,突顯特有的氣象生態文化品位。
(三)技術裝備保障及信息網路能力建設
目前國家級台站的自動化還沒完全實現,相關的業務工作還需要人工進行觀測,不能完全滿足現代氣象業務對地面觀測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實現國家級台站全自動觀測勢在必行。為了具備本行政區域內各類突發事件的防範和應對,適度擴大氣象專業監測隊伍,適度增添設施裝備,形成在一定區域內防範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相適應的救援能力、檢測檢驗能力,充分發揮周邊區縣救援力量預備隊的作用。
建設目標:在黔江國家基本氣象站內實現所有觀測項目全自動觀測。將建立氣象應急移動系統作為渝東南應急氣象服務的重要手段,既能單獨進行本區域應急氣象服務,又能作為渝東南氣象應急聯防中心,輻射渝東南地區開展應急氣象服務,並與市級氣象移動系統組網,實現對市級氣象移動系統的高效數據支撐。通過該項目的建設能夠提高渝東南片區氣象災害應急觀測、氣象裝備保障的能力,完善觀測手段,提高回響速度。
建設內容:(1)黔江國家基本氣象站全自動化:在黔江國家基本氣象站的基礎上升級改造,實現地面氣象觀測項目全部自動化觀測,實現包括溫度、濕度、氣壓、風向、風速、降水、地溫、天氣現象、雲高、雲量、蒸發和能見度等要素的全自動化觀測;(2)完善環境氣象監測網建設,完善大氣成分觀測項目建設;(3)建成GNNS/MET觀測站1個;(4)建立氣象應急移動系統:配置含應急移動車、應急觀測、衛星通訊、網路、服務、天氣會商、指揮、傳輸等功能設備。
(四)精準化預報預測業務能力建設
提升預報預測業務能力是氣象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氣象業務現代化是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的關鍵,全面提升預報預測業務能力,是氣象業務現代化的重要體現。當前的天氣預報業務已日趨精細化,針對各種包括中國氣象局早間視頻會商、衛星氣象數據、衛星雲圖、區域自動氣象監控站數據等的提取也更加複雜和精細,氣象部門對能夠無縫、高清高解析度顯示、智慧型化互動的新一代大螢幕需求也變得更為現實。實現會商系統改造建設,進一步提高天氣預報預測會商能力,一步強化社會管理職能,加強部門聯動會商,為各級政府和各部門防範各類氣象災害提供有力支持,最大限度減少因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充分發揮氣象災害預警聯動和應急聯動機制的重要作用。
主要建設內容及目標:氣象DLP大螢幕投影顯示系統。到2017年,全面改造天氣會商系統,建設氣象DLP大螢幕投影顯示系統,主要建設包括拼接單元組合牆體、圖形拼接控制器、大屏控制控制管理軟體、各類信號切換矩陣、接口設備、專用線纜等。
(五)氣象業務及服務現代化基礎設施支撐能力建設
按照落實中國氣象局氣象現代化建設、縣級氣象機構綜合改革和綜合氣象業務改革的決策部署要求,以推進基層氣象機構現代化進程、不斷夯實基層基礎設施保障能力為目標,把基層氣象台站建設成為政事分開、結構最佳化、職責明確、運行高效、保障有力的基層氣象機構。到2020年,基層氣象台站綜合能力顯著增強,強對流天氣監測能力不斷加強,現代化水平極大提升,基層氣象台站的業務水平和基礎條件滿足綜合化、集約化、現代化的基層氣象業務運行需求。建成渝東南氣象防災減災中心以及黔江國家基本氣象站,對已有的黔江新一代天氣雷達進行大修,建設標準化觀測場、值班用房和圍牆、堡坎、供電供水、通信、院內綠化等配套工程,同時改善黔江氣象局落後的業務及辦公業務環境;建設業務用房4730平方米,建設院內綠化、圍牆、氣象文化等附屬設施;建立區域公共氣象服務平台,滿足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氣象預測、預報、預警水平等公共氣象服務能力提升的迫切要求,切實提高氣象服務水平,為推動我區氣象事業及統籌城鄉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主要建設內容:(1)渝東南氣象防災減災業務用房4730平方米;(2)建設觀測場、值班用房552平方米,建設道路180米,建設標準化觀測場,建設圍牆、堡坎、供電、供水、通信、綠化等配套工程;(3)對防災減災中心業務樓二次裝修4730平方米,院內綠化、圍牆、氣象文化等附屬設施;(4)黔江新一代天氣雷達大修,更新現有設備,建成可靠性更高的雷達系統。
(六)氣象災害風險管理與控制工程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健全防災減災救災體制,並將其納入公共安全體系”,氣象災害風險管理是防災減災救災體制建設的重要內容,目前由於投入不足,導致氣象災害風險管理的基礎性設施不夠,技術能力不高,氣象防災減災服務的針對性不強,只有加大相關投入,才有利於提升全區的氣象災害防禦能力,降低因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通過該項目的實施,提升黔江區氣象防災減災能力,著力提高對交通、電力、人體健康、水文水利、森林火險等受影響領域的氣象災害影響預報和風險預警能力,有效減輕因氣象災害對經濟社會造成的損失。
主要建設內容:(1)煤礦氣象災害風險管理與控制工程5套;(2)城鎮供水系統氣象災害風險管理與控制工程5套;(3)學校氣象災害風險管理與控制工程6套;(4)高速公路安全營運氣象災害風險管理與控制工程10套;(5)菸草種植業氣象災害風險管理與控制工程10套。
(七)人工影響天氣服務保障工程
緊密結合黔江人影服務各類需求,緊密跟進當今科技信息網路技術發展腳步,實事求是,按需籌謀,加強人影業務能力建設、規範人影安全管理、提高作業人員積極性、最佳化人影作業服務內容,著力體現新時期人影服務現代化、信息化、智慧型化、效益化的特點。2017年前完成對陳舊的地面作業裝備淘汰更新;2018年前完成現有人影固定炮站的升級改造;2019年建立彈藥物聯網智慧型管理系統;2020年前在人影盲區新建1個人影固定炮站,提高人影保護面積覆蓋率。
主要建設內容:(1)標準化固定炮站建設;(2)地面作業裝備更新4門;(3)彈藥物聯網智慧型管理系統。
五、投資估算
表:“十三五”七大工程項目及投資估算表(單位:萬元)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氣象工作組織領導,落實規劃任務
堅持強化氣象部門與地方政府雙重領導的管理體制,結合黔江實際和發展需要確定氣象事業發展的目標任務,強化氣象部門職能職責和戰略規劃,加強統籌規劃和管理,建立氣象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與相關規劃的銜接和協調機制,統籌現代化氣象業務體系、氣象科技創新體系、氣象人才體系的協調發展。
(二)依法實施氣象法規與標準體系,提升氣象社會管理能力建設
加強對規範性檔案和標準化體系的建設、清理、公布、備案,全面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重慶市氣象災害防禦條例》等法律法規,強化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與風險評估、災情收集系統、應急管理信息發布機制、應急回響體系和隊伍建設為內容的氣象災害防禦和應急管理能力,強化氣象行政管理體系和依法行政工作,提升行業監督、指導、協調和服務為目標的氣象行業管理能力,推進氣象業務服務和氣象社會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規範化和制度化,協助市局和地方實現網上審批、網上監督和網上查詢,強化與政府、有關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建立完善的氣象信息服務、施放氣球活動、防雷設計審核和竣工驗收並聯審批等審批機制,建立完善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能力。加強法律法規的學習宣傳和普及力度,提高全社會氣象法律意識。
(三)加強合作與交流,推進氣象科技創新和人才隊伍建設
不斷加強與政府相關部門的合作,不斷完善氣象災害防禦、應急氣象服務、防汛抗旱、人工影響天氣、森林防火等方面的聯合協作機制,繼續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合作,完善內部人才體系建設,加強業務骨幹的培養,最佳化隊伍結構,提升整體素質,建立健全科技創新、科研與業務緊密結合的體制機制,實現氣象科技資源共建共享。
(四)加大氣象事業投入,保障氣象事業穩步發展
堅持雙重財務體制,按照多方籌措資金、統籌集約安排的原則,加強財政投入力度,推進綜合預算,最佳化氣象建設投資結構,統籌安排重點氣象建設項目資金,建立健全穩定增長的財政投入機制,確保氣象事業經費投入的增長與國民經濟的發展同步並適度超前。
(五)切實加強黨的建設和氣象文化建設
切實加強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設,充分發揮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加強氣象部門作風建設,建立健全監督和懲治並重的腐敗防治體系,加大政務、局務公開力度,提升透明度。
加快渝東南生態保護氣象科普文化教育基地建設,加強防災減災科普知識教育,弘揚黔江氣象文化傳統和精神。樹立和宣傳先進典型,提高氣象職工思想道德素質,為黔江氣象事業的科學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