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茄子溪中學

重慶市茄子溪中學

重慶市茄子溪中學(原重慶市第82中學)有一支基礎紮實、敬業愛崗、開拓進取具有現代觀念和技術的研究型、專家型教師隊伍,全校現有教職工108人,教師中本科生學歷占79人,研究生型教師7人,中高級教師47人。

近年來教師在參加市、區級優質課大賽中先後有12人次獲得各類獎項,教師撰寫的教育教學論文在市、區論文評比、發表、交流的有89篇。學校結題和立項的國家、市、區級科研課題、子課題4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重慶市茄子溪中學
  • 創辦時間:1957年
  • 教職工:108人
  • 特點:具有現代觀念和技術的研究型
學校歷史,學校現狀,

學校歷史

重慶市茄子溪中學的歷史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創辦時期的初級中學階段、逐步發展的完全中學階段和頗具規模、有一定知名度的爭創市重點中學階段。
1957年,由重慶市九龍坡區建勝國小戴帽國中班經四川省教育廳批准設立重慶市茄子溪初級中學校。由於當時的戴帽國中班校址在觀音店(現建勝國小校內),交通不便,水、電無法解決,經重慶市教育局會同重慶市城建局多次勘查、選址,最後擇定在茄子溪陳家壩。陳家壩水電、交通方便,校址適中,布局合理,學生來源南起吊二嘴,西至伏牛溪,北達庹家坳、馬桑溪一帶。茄子溪、陳家壩是地區中心,學生集散方便。重慶市教育局自1957年起,對新建校均以所在地命名,十年動亂期間,學校曾一度改名為“延安中學”。1969年又由重慶市教育局統一編號,我校改為八十二中學校。1986年經四川省教育廳中學[1986]3號文批准,將重慶市82中改為“四川省重慶茄子溪中學”。1997年重慶直轄後,正式定名為“重慶市茄子溪中學”。
在建勝國中班時,只招收國中2個班,學生約110人。1957年學校建設落成後,招收國中60級2個班。1958-1965年期間均為4個班規模,200名學生左右。1956-1965年期間學校基本定為12個班的初級中學。1966-1968年因文化大革命曾一度停止招生。1969年秋複課。
重慶市茄子溪中學
重慶市茄子溪中學校長楊毅
由於歷史的耽誤、地區人口的增長,當時入學的新生猛增到35個班,1800餘人,校舍不敷,乃至採取半日制。當年並增招高74級新生4個班,以後每年均同時招收國中和高中學生,從此,茄子溪中學就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完中。每年初、高中班數在10-15個班左右,後逐漸增長到20-30個班之間。1957年建校時學校只有教室(平房)2幢,480平方米,廚房120平方米,辦公用房410平方米,廁所22平方米,占地面積不足1100平方米。
學校建校初期只開設文化課,國家三年自然災害期間曾一度進行半工半讀,開窯燒磚,飼養豬、兔,以此增收,改善辦學條件。
隨著地區人口增長和教育事業的發展,作為初級中學的重慶市82中也不能滿足地區教育的要求。1985年7月九龍坡井岡山民辦國中併入我校。1986年經四川省教育廳中字[1986]3號文批准,改初級中學為完全中學。2001年7月經重慶市大渡口區人民政府批准,重慶木材綜合廠子弟中學校,重慶肉聯廠子弟中學校又同時併入重慶市茄子溪中學,2005年8月原建勝學校國中部併入重慶市茄子溪中學,使學校規模不斷擴大。隨著學校不斷擴大,使之保有建築面積10000平方米,學校占地面積達到26000平方米(41.46畝)。
1977年學校辦起了校辦工廠,生產稀硫酸、胱胺酸。當時生產的胱胺酸填補了西南地區的空白,因產品質量好,不但國內有名,還遠銷海外、以後又先後開展過塑膠加工、金屬加工、飲食加工和木業加工等,既為改善辦公條件提供了經濟支持,又為學生參加社會勞動實踐提供了場所。1991年以後,隨著國民經濟的好轉,學校添置了公務用車,修建了田徑足球球、籃球場、游泳池、健身房,改建了教學用房、生活用房和辦公用房,擴大了草坪及綠化地面積。1994年經四川省和重慶市決定,開始招收少數民族學生,辦起了少數民族班和中專班,建起了學生宿舍、中西畫室、微機室、形體藝術練功室、圖書、閱覽、實驗室及標準的師生食堂、浴室等。
重慶直轄後,學校發展加快,學校舊貌換新顏,改建了全部教學用房,新修綜合樓2幢 近5000平方米,增添了微機126台,更新了實驗儀器,改善環境設施和辦公設施。1995年以來,政府和學校投入了700餘萬元改善辦學條件,學校教學手段、教學設施更趨先進。

學校現狀

2000年以來,學校辦學硬體不斷規範,現有嶄新的綜合樓兩幢,學生宿舍兩幢(其中公寓式與普通宿舍各一幢),600餘平方米的現代化食堂實行打卡用餐;現代理、化、生實驗室五個,可供200多名學生同時進行實驗操作。有寬敞明亮的微機室、語言室、形體室、中西畫室、階梯教室、大小會議室;足球運動場、籃球場、羽毛球、桌球場等素質教育場地一應俱全。特別是2005年上期得到大渡口區教委的大力支持,投資近100萬元,對現有教學大樓進行了裝修,硬化了現有操場並增設塑膠跑道,使學校硬體建設日臻完善。
建校先後有付哲民、張玉瑛、盧文珍、苟子云、唐良澤、汪小川、劉本玉、唐天權、楊富強在校擔任校長;歷任黨支部(總支)書記為:張佩林、馮保才、張德鳳、唐天權、劉春華、唐洪峰。
2004年以來,原任校長楊富強凝聚全校師生精神和力量,致力於提升學校的形象、聲譽度、美譽度;著力於提升教師的整體素質、可信度、知名度,致力於提升學生的能力,自信度、成功度,完成四“重”任務--重建班子、重組隊伍、重聚人心、重鑄輝煌,帶領學校走上快速發展之路。
在班子內部,形成“團結、和諧、信任”的民主氣氛。團結進取,分工協作,互相信任、互相補台。經過磨合,學校班子進一步端正辦學思想,明確辦學目標。堅持“科研興校、發展個性、創造成功”的辦學理念,積極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通過政策導向,嚴格管理,感情投入,學校建立起了一支思想過硬、善於管理並有獨創精神和能力的幹部隊伍。
學校有一支基礎紮實、敬業愛崗、開拓進取具有現代觀念和技術的研究型、專家型教師隊伍,全校現有教職工108人,教師中本科生學歷占79人,研究生型教師7人,中高級教師47人。近年來教師在參加市、區級優質課大賽中先後有12人次獲得各類獎項,教師撰寫的教育教學論文在市、區論文評比、發表、交流的有89篇。學校結題和立項的國家、市、區級科研課題、子課題4項。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以德育為核心,以創新精神培養為重點,提供適應不同學生的教育服務。根據學生差異,幫助學生成功、引導學生成功、鼓勵學生成功,創造條件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成功的舞台和體驗。把學生培養成學有專長、人格健全、和諧發展的學生。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校歷年的高考上線率均穩居全市同類學校前列,尤其是我校的高考上線率保持在56-64%的較高水位,每年為高等學校輸送大量的學生。
在重視學生的文化知識的同時,學校十分注重學生的特長和興趣的培養、注重素質教育,曾先後被九龍坡區和大渡口區授予田徑運動,射箭運動特長學校,培養的運動員多次在區運動會上奪冠,並代表區參加市級運動會且取得較好的成績。學校的學生小提琴班(隊)時常活躍在各種舞台上。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搭建平台,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合格人材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