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實施意見

《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實施意見》是由重慶市人民政府發布的地方政府規章,發文字號為渝府發〔2015〕10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實施意見
  • 外文名:Opinions of the people's Government of Chongqing Municipality on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 發文機關:重慶市人民政府
  • 發文字號:渝府發〔2015〕10號
  • 生成日期:2015-02-13 
基本信息,總體要求,主要任務,保障措施,

基本信息

渝府發〔2015〕10號
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有關單位:
生產性服務業已成為全球產業競爭的戰略制高點。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對促進產業融合創新發展,推動新型工業化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帶動擴大社會就業具有重要意義。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指導意見》(國發〔2014〕26號),現就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總體要求

(一)發展思路。
深入實施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緊緊圍繞生產發展需求和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重大工程為抓手,最佳化布局、創新機制、改善環境,加快生產性服務業創新、融合、集聚、最佳化發展步伐,大幅提升生產性服務業與生產製造的融合度,增強服務能力,推動全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二)基本原則。
堅持市場主導,最佳化發展。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最佳化生產性服務業資源配置,不斷提升產業規模化水平和服務功能。更好發揮政府規劃和政策引導作用,進一步規範市場秩序,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促進生產性服務業有序健康發展。
堅持開放創新,融合發展。充分發揮我市作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支點的作用,依託三大開放平台,加強生產性服務業國際合作,建立開放型生產服務體系,增強生產性服務業的集聚輻射能力。大力推動現代信息技術在生產性服務業中的廣泛套用,提升生產製造與信息技術融合廣度和深度。鼓勵生產性服務企業開展科技創新、產品創新、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全面提升生產性服務業現代化發展水平。
堅持突出重點,集聚發展。按照各功能區域定位,圍繞服務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著力推進生產性服務重點領域、重點平台、重點品牌和重點項目建設,打造生產性服務業全產業鏈。推動生產性服務業科學布局、集約發展,加速形成產業集聚區,構建資源集約、區域集聚、服務集成的現代生產服務體系,顯著提升產業整體素質和綜合競爭力。
(三)發展目標。
到2020年,全面構建起以研發創新、現代物流、專業服務、電子商務、售後服務及品牌行銷、人才支撐等為主的現代生產性服務體系,生產性服務業占服務業的比重達到60%以上;形成一批立足重慶、服務對內對外開放的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培育一批專業化、規模化、國際化的知名服務品牌,不斷增強國家級中心城市、內陸開放高地和長江上游地區金融中心、商貿物流中心、科教中心的集聚輻射功能,充分發揮“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支點以及西部中心樞紐的作用。

主要任務

以生產需求和轉型升級為導向,大力推動全市生產性服務業向高端化、融合式、外向型、專業化、集聚化發展,促進全市產業由生產製造型向生產服務型加快轉變。圍繞對產業發展具有全局性、支撐性的研發創新、科研孵化、大數據服務、公共信息服務等領域,實施四大平台建設工程;圍繞有一定發展基礎且有較大提升空間的特色金融要素市場、現代物流服務、融資服務、人才保障等領域,實施四大能力提升工程;對符合發展導向、需加快發展的商務諮詢、工業設計、節能環保、檢驗檢測等領域,實施四大專業服務扶持工程;對未來發展潛力較大、需著力培育的電子商務、外向型服務業服務、售後服務及品牌建設等關鍵領域,實施三大示範引領工程。
(一)四大平台建設工程。
1.研發創新平台。圍繞主導產業、關鍵技術和基礎領域,依託重點企業和科研院所,積極引進科技創新資源要素,加快建設一批研發創新平台。到2020年,力爭建成20個國家級、400個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個國家級、100個市級重點實驗室,增強產業研發創新能力。重點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通過併購、收購、與科研院所合作等方式,加快建設各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促進制造業向研發創新、系統集成等高端鏈上延伸,提升產業附加值。支持農業龍頭企業和涉農服務機構圍繞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套用能力,通過與科研院所合作,加快推進現代特色效益農業發展。
2.科研孵化平台。圍繞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力爭建成15個國家級、60個市級孵化中心,實現區縣(自治縣)及主要工業園區全覆蓋。建設和完善孵化資源共享等公共孵化服務平台和工業設計、微電子技術開發等專業孵化服務平台。完善研發、中試生產、經營場地、辦公場所等公用孵化環境與設施。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支持開展關鍵技術引進和重大成果轉化項目。加快技術市場體系建設,大力培育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建成全市技術服務大市場,加快科研孵化成果產業化步伐。
3.大數據服務平台。充分發揮國家級網際網路骨幹直聯點的通信樞紐優勢,推動大數據服務平台建設。加快推進兩江國際雲計算產業園數據中心建設,形成數據中心集群,打造國家級綜合性大數據服務平台。推進南岸區車聯網產業園建設,建成國家級物聯網產業集群。推動江津區以巴雲科技為引領,集數據中心、呼叫中心和客服中心等後台服務於一體的金融後援服務平台建設。推進巴南區雅森會展雲中心建設,打造會展業最大、功能最全的大數據服務平台。推進渝北區以跨境電子商務為特點的仙桃大數據谷建設。推進永川區軟體與信息服務產業園建設,打造集聲谷、智慧產業、文化創意等於一體的產業集聚區。促進大數據推廣套用,重點發展服務於產業集群和農業園區的數據託管、技術推廣、管理諮詢等方面的數據服務。
4.公共信息服務平台。圍繞現代物流、要素市場、專業服務等領域,打造一批基於網際網路的公共信息服務平台。整合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物流信息資源,建設重慶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搭建“工業雲”平台,促進工業研發設計、工業流程、智慧型裝備、過程控制、物料管理、節能降耗等管理模式創新,推動生產製造向智慧型化、柔性化和網路化發展。加快建設市、區縣級中小企業信息服務平台,為中小企業提供財務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電子商務等信息化套用服務。積極推進北斗導航、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網際網路等先進信息技術的套用,促進各類公共信息平台互聯互通。
(二)四大能力提升工程。
5.提升特色金融要素市場服務功能。推動重慶聯合產權交易所、股份轉讓中心、農村土地交易所、藥品交易所、航運交易所、再生資源交易中心、紗線產品交易中心等要素平台建設成為國家或區域性要素平台。積極籌建土特產品交易中心、金屬及礦產交易中心、石化產品交易中心、保險交易市場等,提高全市要素資源集聚輻射能力。與境內外證券交易場所開展戰略合作,完善擬上市企業儲備,發揮區域股權市場上市、掛牌資源培育作用,提升重慶在國內資本市場的影響力,促進金融資源要素集聚,打造西部特色金融要素市場中心。
6.提升現代物流服務水平。以“三基地三港區”國家級物流樞紐為核心,構建以“二環物流帶”重點物流平台為支撐,以萬州區、涪陵區、江津區、長壽區、合川區、秀山縣六大區域性物流節點為紐帶,以城鄉社區網點為末端的三級物流網路。強化物流樞紐平台和物流節點功能,加快推進白市驛涉農物流園、空港航空物流園、魚嘴果園港物流園、珞璜鐵路物流園、洛磧化工物流園等一批重點物流園區建設。依託物流網路,進一步最佳化完善城鄉配送網路,鼓勵統一配送和共同配送。統籌規劃建設公鐵水聯運基礎設施,推進大宗散貨公鐵水聯運、貨櫃多式聯運。推動長江沿線省市共同打造沿江多式聯運體系。研究推進在南彭貿易物流基地布局口岸功能,發展口岸物流、保稅物流。鼓勵中小型物流企業發展專業化、精細化物流服務。引導大型物流企業整合業務和資源,打造全程物流。積極推動物流標準化,逐步在重點物流園區和企業開展共用托盤標準化試點。培育和壯大物流市場主體,形成一批具有區域影響力的大型現代物流企業集團。鼓勵汽車、化工、醫藥等大型生產製造企業和商貿流通企業剝離物流業務,與第三方物流企業組建專業物流公司,提升供應鏈管理服務水平。以重慶航運交易所為載體,加快建設長江上游航運服務集聚區。
7.提升融資服務能力。大力發展融資租賃,積極推廣大型製造設備、施工設備、運輸工具、生產線等融資租賃服務。穩妥發展面向中小企業融資服務的擔保、小額貸款等創新金融機構。鼓勵融資租賃企業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研究北部新區等網際網路金融產業示範園支持政策。積極穩妥發展P2P、第三方支付、股權眾籌融資、網路保險、移動支付等新興網際網路金融業態。鼓勵大中型商業銀行積極發展涉農業務,引導金融機構網點布局向農村地區下沉;強化村鎮銀行“支農、支小、服務縣域”的定位,鼓勵發展農業保險及“三農”的融資租賃業務,創新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推進財政科技資金“撥改投”與科技金融緊密結合,籌建天使投資引導基金,擴大科技創業風險投資引導基金規模。設立開放式科技金融風險補償資金池,建立科技金融風險補償機制。加大市內科技企業改制上市政策扶持力度,力爭每年推進約10―15家科技型企業到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或境內外交易所上市。
8.提升人才保障能力。加快引進和培育專業的獵頭公司,瞄準國內外生產性服務業龍頭企業,積極引進各類高端人才。統籌利用高等院校、職業學校、科研院所、社會培訓機構和企業等各種培訓資源,開展創新型、套用型、複合型、技術技能型人才開發培訓。加快建成一批職業教育培訓基地和公共實訓基地,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培訓。依託重慶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打造產業人力資源基地。著力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造就一批生產性服務業領域的專業技術研發人才、高層次管理人才、科技型創業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完善區縣(自治縣)人力資源市場建設,健全勞動力市場體系,最佳化人力資源配置。
(三)四大專業服務扶持工程。
9.商務諮詢服務。圍繞提升產業競爭力,引導商務諮詢企業大力發展戰略規劃、行銷策劃、市場調查、投資、管理等諮詢服務,積極發展資產評估、會計、審計、稅務、勘察設計、工程諮詢等專業諮詢服務。在渝中區、北部新區等區域加快打造商務諮詢服務中心,開展各類商務諮詢專業服務,發揮示範帶動作用。鼓勵一批有實力、有品牌、有信譽的中介機構向綜合型、規模化、國際化發展。引導一般性中介服務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建立健全商務諮詢服務職業評價制度和信用管理體系。
10.工業設計服務。加快引進國內外知名工業設計機構、企業,積極培育壯大本土工業設計機構,研發具有重慶地域特色的設計產品,豐富工業產品品種和品牌,提高附加值。加快建設一批專業化、開放型的工業設計企業和工業設計服務中心,重點推動汽車、電子、機器人、智慧型裝備、信息網路、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家居生活產品等設計中心建設,積極推進工業設計協同創新體驗中心加快發展。支持重點工業企業建設國家級、市級工業設計中心。力爭建成10個國家級、30個市級工業設計中心,促進工業設計向高端綜合設計服務轉變。
11.節能環保服務。積極發展第三方契約能源管理,推進既有公共建築、公共機構和各類企業採用契約能源管理實施節能改造。培育一批具有系統設計、成套設備、工程施工、調試運行和維護管理能力的環保總承包企業,推行環保服務總承包和環境治理特許經營,開展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鼓勵重點用能企業依託自身技術優勢和經驗,開展專業化節能環保服務。加速發展能源計量審查、節能低碳產品認證等新型節能服務業及環境修復、環境金融等新型環保服務業。完善碳排放權管理和交易制度,建設區域性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積極發展再製造專業技術服務,建設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和區域性廢棄物逆向物流交易平台。建立重點用能單位能耗數據處理分析系統和信息平台,加強節能監測(檢測)標準化建設。
12.第三方檢驗檢測服務。建設一批產業計量測試中心,構建產業計量測試服務體系。圍繞支柱產業,依託兩江新區、西永微電子產業園區、重慶高新區等平台,重點建設儀器儀表、新材料、高端裝備、電子信息、套用工程、汽車機車、冷鏈食品等產品檢驗檢測中心,發展第三方檢驗檢測服務。加快發展農產品質量安全、食品安全檢驗檢測等服務,發展線上檢測。完善檢驗檢測認證服務體系。
(四)三大示範引領工程。
13.電子商務。以現有電子商務示範基地為基礎,加快建設上清寺電子商務產業帶、南岸區國際電商產業園、觀音橋網商產業園、高新區阿里巴巴電子商務園、北部新區電商集聚區、重慶(大渡口)移動網際網路產業園、渝北區臨空電子商務產業園等一批電子商務集聚區。著力推動大龍網“龍工場”、億贊普等跨境電商平台發展。積極推進制造企業電子商務套用,開展大宗原材料網上交易、工業產品網上定製,促進上下游關聯企業業務協同發展。依託保稅區,加快構建集商品通關、檢驗檢疫、物流分撥、金融結算於一體的跨境貿易電子商務綜合服務平台,構建完善的跨境電子商務產業鏈。支持企業建立海外倉、體驗店,創新B2B、B2C發展模式。打造重慶產品網上交易專區,幫助外貿企業拓展國際市場,做大交易規模。鼓勵有條件的區縣(自治縣)建設電子商務產業園。支持渝東北、渝東南各區縣(自治縣)依託網際網路技術大力發展電商經濟,實現綠色、生態發展。加強電子商務信用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和快遞服務評價體系建設。
14.外向型服務業集聚區。依託口岸體系和國際物流大通道,加快發展保稅(港)區內的離岸商品貿易和展示,支持有條件地區建設保稅商品延展中心。充分發揮重慶獨有的水、空、鐵交通樞紐,一類口岸,保稅(港)區“3個三合一”內陸開放平台優勢,推動保稅區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高端服務外包領軍企業入駐,加快服務外包產業升級,形成服務特色產業集聚區,努力在更高層面上參與國際分工。加快建設綜合性服務外包產業交易促進平台,整合服務外包資源,為發包方、接包方、專業服務機構等提供信息交流、協定簽署、契約執行、質量控制、人才培訓、資金支持等服務。
15.售後服務和品牌行銷。打造綜合性與專業性相結合的售後服務平台,創新售後服務模式,積極發展第三方售後服務。建設售後服務集中呼叫服務平台。打造汽車、家電、智慧型終端等支柱產業售後服務產業園,在服務標準化、服務便捷化、服務人性化等方面進行示範。探索完善平行進口汽車等進口商品售後服務體系。積極運用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發展遠程檢測診斷、運營維護、技術支持等售後服務新業態。提升專業維護維修服務能力,鼓勵工業企業將維護維修服務外包,支持具備條件的工業企業內設維護維修機構向專業維護維修公司轉變。拓展保稅區服務功能,發展進出口產品整機及重要零部件的保稅維修。完善售後服務標準,健全售後服務認證制度和質量監測體系。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品牌行銷機構開展第三方行銷服務,提升重點企業和產品行銷水平和品牌價值。鼓勵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積極創建知名品牌,引領消費、帶動製造。

保障措施

(一)加強政策引導。
1.放寬市場準入政策。貫徹執行國家生產性服務業領域市場準入政策,營造公平競爭環境。進一步減少生產性服務業重點領域前置審批和資質認定項目,除金融服務領域外全面落實“先照後證”登記制度。不得對社會資本設定歧視性障礙,允許社會資本參與套用型技術研發機構市場化改革。全面落實國家放開建築設計、會計審計、商貿物流、電子商務等服務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加快引導外商來渝投資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探索在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區域提高外商投資股份比重。鼓勵有條件的本地企業走出去,積極搭建生產性服務業境外投資服務諮詢平台。
2.加強財稅支持。貫徹落實國家生產性服務業“營改增”政策。支持研發設計、檢驗檢測認證、節能環保等科技型、創新型生產性服務企業享受高新技術企業15%的企業所得稅優惠稅率。全面落實生產性服務業出口退稅產品範圍擴大政策。大力爭取國家對生產性服務業公共基礎設施、市場誠信體系、標準體系、公共服務平台等方面的投資。建立並完善政府向社會購買服務的體制機制,完善政府採購辦法,制定政府購買服務的指導目錄,逐步加大政府購買服務的力度。發揮市現代服務業產業股權投資基金作用,引導和扶持成長性強、發展前景好、對增加稅收和擴大就業具有明顯成效的生產性服務業項目。各級財政要加大對生產性服務業公共基礎設施、市場誠信體系、標準體系以及公共服務平台建設等方面的投入力度。
3.創新金融服務。積極發展商圈融資、供應鏈融資等融資模式,支持節能環保服務項目以預期收益質押獲得貸款,支持符合條件的生產性服務企業上市融資、發行債券。落實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提供擔保服務免徵營業稅政策。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將生產性服務業貸款比例納入金融機構年度評價依據,引導金融機構逐步增加服務業貸款規模,加大對符合條件的重點企業的授信額度。鼓勵產業投資基金、私募股權基金(投資公司)、創業投資機構以及信用擔保機構積極面向中小服務業企業開展業務。探索建立生產性服務業債券基金、創投基金,幫助創新性、示範性、帶動性強的中小服務業企業解決融資難問題。
4.完善用地政策。鼓勵工業企業利用自有工業用地興辦促進企業轉型升級的自營生產性服務業,對提高自有工業用地容積率用於自營生產性服務業的工業企業,可按新用途辦理相關手續。選擇具備條件的區域,鼓勵通過對城鎮低效用地的改造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對市級服務業聚集示範區內的項目及列入鼓勵類的服務業重大項目,在供地安排上優先保障。鼓勵利用存量土地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在實施城鎮規劃和舊城改造中收購儲備的存量土地,優先用於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5.落實價費政策。建立完善主要以市場決定價格的生產性服務業價格形成機制,規範服務價格。全面落實生產性服務業用電、用水、用氣與工業同價政策。支持冷鏈倉儲、雲計算等大型能耗企業申請與發電企業直接交易用電試點。對生產性服務業企業行政事業性收費進行清理,嚴格執行國家行政事業性收費規定。
(二)加強統計調查。
遵循“誰主管、誰負責統計”和“統一制度、分級實施,部門分工、各負其責,統一核算、資源共享”的原則,強化部門統計職責與分工,健全生產性服務業統計制度。市統計局負責組織指導生產性服務業統計工作,按照國際慣例和通行法則,結合重慶實際,完善生產性服務業統計制度和指標體系,健全信息發布制度;開展全市生產性服務業單位清查,在全市統一的基本單位名錄庫框架下建立生產性服務業統計調查單位名錄庫。推動實施生產性服務業重點企業和市級集聚示範區的認定和統計直報制度。各行業主管部門負責建立行業生產性服務業統計調查制度,形成政府統計和行業統計互為補充的服務業統計調查體系。
(三)加強組織實施。
建立全市生產性服務業工作推進機制,由市政府分管領導負責,市發展改革委牽頭,研究制訂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戰略規劃和政策措施,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協調解決重大問題。市發展改革委會同市政府有關部門研究建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工作目標考核制度,將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中長期目標量化、分解,並加強督促檢查。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和有關單位要抓緊制定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配套實施方案和具體政策措施。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在生產性服務業行業規劃、決策諮詢、行業自律、標準及誠信體系建設、信息服務等方面的作用,助推全市生產性服務業加快發展。
附屬檔案:全市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重點任務分工
重慶市人民政府
2015年2月11日
全市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重點任務分工
分類
重點任務
牽頭單位
配合單位
四大平台建設工程
建設一批國家級、市級科研創新平台。
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委
市經濟信息委、市教委等
建設一批國家級、市級孵化中心,實現區縣(自治縣)及主要工業園區全覆蓋。
市科委
市經濟信息委等
打造綜合性和專業化大數據服務平台體系。
市經濟信息委
兩江新區管委會、市發展改革委等
打造一批基於網際網路的公共信息服務平台。
市發展改革委
市科委、市經濟信息委等
四大能力提升工程
完善聯交所等要素平台功能,籌建石化、金屬及礦產等交易中心。
市金融辦
市發展改革委等
完善物流樞紐網路,最佳化城鄉配送體系,提升重慶航運交易所功能,推進物流行業標準化。
市發展改革委、市商委
市交委、市經濟信息委等
發展融資租賃和網際網路金融,加強對小微企業、“三農”和科技型企業融資支持。
市金融辦
人行重慶營管部、重慶證監局、重慶銀監局、重慶保監局等
建設一批職教基地和公共實訓基地,大力開展創新型、套用型人才培訓。
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
市發展改革委等
四大專業服務扶持工程
打造一批商務諮詢服務產業集群。
有關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
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等
建設一批專業化、開放型的工業設計企業和工業設計服務中心。
市經濟信息委
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委等
推進碳排放權交易,加強節能監測標準化建設。
市發展改革委、市質監局
市環保局等
建設一批產業計量測試中心,發展農產品線上檢測,完善檢驗檢測認證服務體系。
市質監局
重慶檢驗檢疫局等
三大示範引領工程
建設一批電子商務集聚區、建立電子商務信用制度。
市商委、兩江新區管委會
市經濟信息委、市外經貿委、市工商局、有關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
打造北部新區、兩路寸灘、西永三大外向型服務外包集聚區,建設服務外包產業交易促進平台。
市外經貿委
市政府口岸辦、市發展改革委、市商委等
建設售後服務集中呼叫平台,完善售後服務標準體系,健全售後服務認證制度。
市質監局
市發展改革委、市工商局、市知識產權局
加強政策引導
認真貫徹執行國家生產性服務業領域市場準入政策,營造公平競爭環境。進一步減少生產性服務業重點領域前置審批和資質認定項目,除金融服務領域外全面落實“先照後證”登記制度。
市工商局
市發展改革委等
全面落實國家放開建築設計、會計審計、商貿物流、電子商務等服務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
市外經貿委
市發展改革委、市城鄉建委、市財政局、市商委、市工商局等
加快引導外商來渝投資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探索在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區域提高外商投資股份比重。
市外經貿委
市發展改革委等
鼓勵有條件的本地企業走出去,積極搭建生產性服務業境外投資服務諮詢平台。
市外經貿委
市發展改革委
認真落實國家生產性服務業“營改增”政策。支持研發設計、檢驗檢測認證、節能環保、第四方物流、電子商務等科技型、創新型生產性服務企業享受高新技術企業15%的企業所得稅優惠稅率。
市國稅局、市地稅局
市財政局、市發展改革委等
全面落實生產性服務業出口退稅產品範圍擴大政策。
市國稅局、市地稅局
重慶海關
制訂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指導目錄。
市財政局
市發展改革委等
加強政策引導
各級財政要加大對生產性服務業公共基礎設施、市場誠信體系、標準體系以及公共服務平台建設等方面的投入力度。
市財政局

積極發展商圈融資、供應鏈融資等融資模式,支持節能環保服務項目以預期收益質押獲得貸款。
市金融辦
人行重慶營管部、重慶證監局、重慶銀監局、重慶保監局等
落實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提供擔保服務免徵營業稅政策。
市地稅局
市金融辦
探索建立生產性服務業債券基金、創投基金,幫助創新性、示範性、帶動性強的中小服務業企業解決融資難問題。
市金融辦
人行重慶營管部、重慶銀監局等
鼓勵工業企業利用自有工業用地興辦促進企業轉型升級的自營生產性服務業。
市國土房管局
市規劃局
保障生產性服務業重大建設項目用地。
市國土房管局

全面落實生產性服務業用電、用水、用氣與工業同價政策。支持冷鏈倉儲、雲計算等大型能耗企業申請與發電企業直接交易用電試點。
市物價局、市經濟信息委
市電力公司
加強統計調查
健全生產性服務業統計制度。
市統計局
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及市級行業主管部門
加強組織實施領導
建立工作機制。
市政府辦公廳
市發展改革委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