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人民大禮堂

重慶市人民大禮堂

重慶市人民大禮堂,位於重慶市渝中區人民路173號,於1951年6月破土興建,1954年4月竣工,是一座仿古民族建築群,是重慶十大文化符號,是中國傳統宮殿建築風格與西方建築的大跨度結構巧妙結合的傑作,也是重慶的標誌建築物之一。

重慶市人民大禮堂由大禮堂和東、南、北樓四大部分組成。占地總面積為6.6萬平方米,其中禮堂占地1.85萬平方米。禮堂建築高65米,大廳淨空高55米,內徑46.33米,圓形大廳四周環繞四層挑樓,可容納3400餘人。

1987年,英國皇家建築學會和倫敦大學編寫的《世界建築史》中,首次收錄了新中國建國後的43項工程,其中重慶市人民大禮堂位列第二位。2013年5月,被國務院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9月,重慶市人民大禮堂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點美圖,歷史沿革,建築特點,結構,特點,文物遺存,牌坊,地面,照片,價值意義,所獲榮譽,組織機構,文化活動,交通信息,地理位置,交通路線,

歷史沿革

1951年春,時任西南軍政委員會的主要領導劉伯承、鄧小平、賀龍決定,籌建一座能夠容納數千人集會的大禮堂和一個附設招待所,並隨即形成檔案下發到重慶地區的各設計部門。據此任務書,先後形成10餘個設計方案,其中5個正式送審,均未獲通過。
1951年6月上旬,張家德正式代表西南建築公司設計部呈送大會堂設計方案。7月,行政區正式作出決定:西南軍政大會堂工程採用張家德工程師設計方案,並成立西南軍政委員會工程處,任命張家德為總工程師,負責主持大會堂工程設計和施工。8月,張家德正式到任。
1952年5月中旬,大會堂基礎開始施工,隨著鋼筋混凝土澆入地槽,宣告了主體工程施工的正式開始。隨後,張家德的主要精力移至工地。
1954年年初,大會堂主體工程竣工,進入場地整修和室內陳設布置。4月,大會堂更名為大禮堂,正式交付使用。賀龍同志親筆題名“西南行政委員會大禮堂”。
1956年,西南行政委員會大禮堂更名為重慶市人民大禮堂。
重慶市人民廣場與大禮堂重慶市人民廣場與大禮堂
1989年,按照高星級酒店標準建設的東樓完工,大禮堂建築面積由20世紀五十年代的1.85萬平方米增加到3.22萬平方米。
1997年,重慶直轄,市委市政府採納民意,決定拆除大禮堂圍牆,建設了人民廣場,成為重慶市的市政、文化休閒廣場,與人民大禮堂融為一體,成為重慶市旅遊和接待的場所。
2006年,重慶市市政府收購原人民賓館資產(人民大禮堂南、北、東樓)並交由重慶市人民大禮堂管理處統一管理、統一經營;同年8月,重慶市人民大禮堂建成以來最大規模的大修工程開工,重慶市市政府將其列為慶直轄十周年重點工程之一。
2007年5月,重慶市人民大禮堂大修主體工程基本完工。

建築特點

結構

重慶市人民大禮堂占地總面積為6.6萬平方米,其中禮堂占地1.85萬平方米。禮堂建築高65米,大廳淨空高55米,內徑46.33米,圓形大廳四周環繞四層挑樓,可容納3400餘人。重慶市人民大禮堂由中心禮堂和南樓、北樓、東樓四大部分組成,占地面積達2.5萬平方米,其中中心禮堂占地1.85萬平方米。
重慶市人民大禮堂中心禮堂,正對中軸線,是圓形主體建築,中心禮堂三層圓頂由大紅廊柱支撐,綠色琉璃瓦,中心禮堂正中的金色“頂子”,參照了北京天壇的“祈年殿”設計。中間的半圓形球殼頂架為雙層鋼架結構,將中國古典建築風格與現代西方建築設計融為一體。舞台高14.36米,寬23.2米,舞台上方繪有民族彩繪。大禮堂中間三列設堂座加四層樓座共有3388個座位,最頂上一層為空調的出風口。
重慶市人民大禮堂的牌坊整體以橘紅和紅色為主色調,上覆碧綠琉璃瓦,里外兩面嵌以金色圖案;造型四列三跨,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築風格。初建時期的牌坊為木結構,因曾經歷兩次火災,後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仿木建築形式。
重慶市人民大禮堂全景重慶市人民大禮堂全景

特點

重慶市人民大禮堂的設計,仿明、清的宮殿形式,採用軸向對稱的傳統手法,結構勻稱,對比強烈,布局嚴謹,古雅明快。主體部分的穹廬金頂,脫胎於北京天壇的祈年殿,由大禮堂和東、南、北樓四大部分組成。圓形的主體建築正前方還有一排精緻的門樓,其外觀似北京的天安門城樓,故有“小天安門”之稱。
重慶市人民大禮堂仿天壇有禱祝“國泰民安”之意。正中的圓柱望樓,是北京天安門的縮影;南北兩翼,鑲嵌著類似北京紫禁城四角的塔樓;廣袤的庭院中,前階寬闊平展,梯次六重。
重慶市人民大禮堂夜景重慶市人民大禮堂夜景

文物遺存

牌坊

重慶市人民大禮堂的牌坊立在人民廣場中間,初修建人民大禮堂時,其外圍有一圈圍牆,牌坊的兩側連著紅色的圍牆,牌坊是出入口,有士兵常年站崗,民眾無允許不能進入到圍牆內。重慶直轄建廣場時拆除了圍牆,廣場的範圍由原來的圍牆內拓展到圍牆外。牌坊上的題字為中國書法家、原《四川日報》總編輯李半黎先生所書。

地面

重慶市人民大禮堂內部的走廊上鋪設修建大禮堂時的彩色水磨石地面,水磨石的地面初建時表面粗糙,經長期打磨(如人走、拖把拖擦),地面光潔。

照片

重慶市人民大禮堂環廊上掛有修建大禮堂並審定設計方案時各位領導人的合影,從左至右依次為劉文輝、龍雲、熊克武、劉伯承、賀龍、王維舟、鄧小平。還有最終被領導們選定的大禮堂設計效果圖,是設計者張家德手繪的一幅高1.63米,長3.91米,命名為《西南軍政大會堂彩繪圖》的作品,該圖是翻拍的照片,原件已由張家德的子女捐贈重慶市珍藏。

價值意義

重慶市人民大禮堂是重慶市舉行大型集會和演出活動的中心,重慶市的黨代會、人大會、政協會、直轄掛牌揭幕大會等重要會議和國際性會議都在此召開。中國內外知名的演藝人員及團體在大禮堂獻藝,豐富了重慶人民的文化生活。
重慶市人民大禮堂飽含了深厚悠遠的中華文明,體現了鄧小平劉伯承賀龍的宏大氣概,代表著重慶人民建設美好未來的堅定決心,是重慶人民艱苦奮鬥的象徵,在重慶市的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重慶人民大禮堂是中國傳統宮殿建築風格與西方建築的大跨度結構巧妙結合的傑作。

所獲榮譽

重慶人民大禮堂作為重慶市的標誌性建築和中國最宏偉禮堂建築之一,中國內外有較大的影響,被評為“亞洲二十世紀十大經典建築”。中國建築界梁思成先生評價重慶市人民大禮堂為“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國古典建築劃時代的最典型的作品”。
1987年,英國皇家建築學會和倫敦大學編寫的《世界建築史》中,首次收錄了新中國建國後的43項工程,其中重慶市人民大禮堂位列第二位。
2002年11月,國家旅遊局批准重慶市人民大禮堂及人民廣場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2016年5月,重慶市人民大禮堂入選“重慶十大文化符號”。
2016年9月,重慶市人民大禮堂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

組織機構

重慶市人民大禮堂管理處成立於1991年,隸屬重慶市機關事務管理局(重慶市接待辦),負責大禮堂及人民廣場的統一管理、統一經營,是自收自支、自負盈虧的正處級事業單位。
重慶市人民大禮堂管理處內設行政辦公室、財務審計部、經營服務部、保全部、物業服務部、黨群工作部、人力資源部7個部室,截至2019年2月,共有員工442人(含酒店)。

文化活動

2007年11月5日,中國(重慶)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論壇在重慶市人民大禮堂舉行。
升旗儀式升旗儀式
2017年10月1日,慶祝中國68歲華誕,重慶市人民大禮堂廣場上千市民觀禮升旗儀式。
2018年1月5日,明日之子全國巡迴演唱會-重慶站在重慶市人民大禮堂舉行。
2018年4月22日,陳鴻宇"與荒野"音樂會重慶站在重慶市人民大禮堂舉行。
2018年5月18日,“絲路狂想”馬克西姆跨界鋼琴演奏會·重慶站在重慶市人民大禮堂舉行。
2018年12月31日,德雲社——岳雲鵬·孫越相聲跨年專場重慶站在重慶市人民大禮堂舉行。
2019年1月1日,李雲迪·雲指蕭邦新年音樂會在重慶市人民大禮堂舉行。

交通信息

地理位置

重慶市人民大禮堂位於重慶市渝中區人民路173號。
重慶市人民大禮堂

交通路線

乘坐重慶軌道交通2號線,在大溪溝站下車A出口出站,步行約510米即到。乘坐重慶公交112路、145路、152路、181路、262路、322路、338路、421路、457路、829路、862路、881路、觀光巴士T480路、機場快線K01路,在大禮堂站下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