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2011年,一群關注中國發展形勢和世界格局變遷的青年學者發起建立了戰略研究網路刊物《經略》,逐漸形成一個思想活躍、學有專長的學人群體。2012年以來,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連續舉辦了四屆“法權秩序與中國道路”學術研討會,經略學人積極參與了歷屆研討會。2015年7月,經略研究院在重慶大學正式成立。
經略團隊 編委
海裔 :北京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德國柏林高研院(Wissenschaftskolleg zu Berlin)訪問研究員(2014-2015)。北京大學法治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學西方古典學中心學術委員。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政治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外國法制史,中國憲法與行政法、中國近代憲政史、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古希臘-羅馬歷史編纂學、法律與公共政策。著有《舊邦新造:1911-1917》(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殷之光: 英國埃克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助理教授,埃克斯特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劍橋大學亞洲與中東研究系博士,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學士與碩士。曾任阿聯扎耶德大學可持續發展科學與人文學院助理教授。阿聯阿中研究學會創始人。主要研究領域:中國近現代革命與思想史、國際法史、當代海灣國家政治經濟。
蕭武: 獨立學者,觀察者網編輯。
李廣益: 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助理教授。北京大學文學學士、清華大學文學碩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文學博士。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思想史、烏托邦文學與思想、科幻文學與文化。
賈晉京: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巨觀研究部主任,曾在國土資源部從事內參編輯撰稿、政策調研等工作數年,也曾從事管理諮詢工作。研究方向:國際金融;能源戰略;系統工程;產業鏈規劃與融資;世界史;地緣政治。
張曉波: 獨立學者, 媒體人。
陳頎: 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助理教授。中山大學法學博士。
唐傑: 《經略》編委。重慶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講師,復旦大學哲學博士。 研究領域:古希臘哲學、德國哲學;現象學、邏輯學與語言分析哲學。
歐樹軍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政治學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兼任北京大學法治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大學法學碩士(2005),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哲學博士(2009)。研究方向:政治經濟學、比較政治、財政與福利政治、國家治理理論、政治與法學理論、比較憲政、法律與公共政策。
研究專題 專題 1:網路主權與網路戰爭
網路空間已成為新的國際政治—法律的角力場。在“稜鏡門”事件導致網路安全成為全球關注的熱點問題的時刻,本期專題期待對網路主權和網路戰爭的學術討論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
專題 2:治理新視野下的法律與公共政策
中國改革“最好吃的肉都已經吃掉了,剩下的都是硬骨頭”(習近平語)。八十年代中央出台一個政策,全民喜大普奔的盛況,恐怕是一去不復返了。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利益與價值衝突,日益凸顯。在這種情況之下,國家治理必須從粗放進入到一個更為精細的階段。 這就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試圖回應的時代要求。在這一背景之下,將公共政策的價值與利益權衡和法律制度研究結合起來的“法律與公共政策”的路徑,既能模擬決策者的巨觀視野,又能為治理提供微觀制度手段,是真正為時代所需的學問。
專題 3:文明衝突、人民的分化與戰略願景
本期專題以劉慈欣作品為切入點,探討“人民的政治學”。“人民的政治學”不僅需要關注人民何以成為人民的人民性(peoplehood),以及關注作為“一”的全體人民,還更需要關注在不同的政治空間如何區分人民中的多數與少數,如何區分哪些是真實的需要、哪些是過高的要求,如何區分哪些是要命的多數、哪些是可以綁架多數的少數,以及能否識別並阻止那些一點點消磨人民政治正當性的力量的集結和結構的型塑。這些問題,都是在文明衝突背景下追求實現兩個一百年戰略遠景所不得不深思熟慮的。
專題 4:新工業革命:迷夢還是現實
西方媒體炒作一番“新工業革命”,中文思想界立刻就有人歡快地或憂心忡忡地跟進,高呼“‘第三次工業革命’可能終結‘中國崛起’”。但是,力量最終來自於真實生活中的偉大實踐。中國的工業實力在快速增長,不僅擁有笑傲世界的產量和產能,在研發方面也不斷拉近與領頭羊的距離,甚至已經並駕齊驅——例如我們的3D列印技術。成就一場工業革命,需要整個體系的支持,而陷入嚴重的產業空心化的西方,恰恰不再能夠提供這樣一個體系。如果新工業革命最終並非水月鏡花,書寫工業史和人類文明史新篇章的主筆也將是中國。換言之,新工業革命不是“中國崛起”的終結,而是“中國崛起”的印證。
專題 5:十字路口的日本
日本正處於十字路口上,一條路是不顧經濟疲軟財政困難繼續擴張軍備,乃至修改和平憲法,進一步追隨美國的全球戰略,將本國置於與中國等鄰國再次發生戰爭的危險中,另一條路則是維護和平憲法,控制軍隊規模,推行睦鄰友好的對外政策,減少對美國的依賴,努力在重振經濟的同時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讓日本成為亞洲的瑞典或瑞士,成為社會和諧、富裕文明的典範。可惜的是,從日本目前政治狀況來看,從後一種道路的可能性比較小。
專題 6:阿拉伯的寒冬
本專題以阿拉伯政治變局為主題,但選文卻並不單單集中在討論2010年之後所冒出來“新問題”上,也著力討論了巴以衝突這一“老問題”。我們的目的是希望能夠從一個更為完整的角度,深入理解中東,理解阿拉伯世界真正的困境,並藉此為當代中國的未來走向提供一種警示。
專題 7:重審“民眾路線”
今天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強調民眾路線。只有堅持一切為了民眾、一切依靠民眾,從民眾中來,到民眾中去,把民眾路線內化為對官員的績效考核、監督約束的基本政治制度,內化為推進民主政治的一種核心推動力,重建黨與民眾的血肉聯繫,辨析民意,凝聚共識,才能團結和帶領最大多數的人民民眾共同奮鬥,才能實現更廣泛的民主、更公平的自由和更有力的國家,才能實現全體國民的共同富裕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專題 8:1913年:從“大妥協”到“大決裂”
本專題討論1913年北洋集團與革命派的大決裂。1913年遇刺的宋教仁已被符號化,成為議會-政黨政治道路的人格化代表。在當代政治體系的危機背景下,許多人召喚宋教仁身上承載的十九世紀歐洲政治遺產,將之作為替代的方案。然而,宋教仁承載得起這種重量嗎?本專題既是關於歷史觀的討論,也是關於中國道路的討論。
專題 9:網路輿論中的資本與政治
本期《經略》專題將網路新媒體作為觀察對象,考察網路中的“資本與政治”關係。潘瑞可“網路輿論中的政治消費主義”一文,藉助大量案例考察資本與市場邏輯下的網路輿論如何訴諸“政治悲情”來自我行銷,利用、推高和加速著政治不滿情緒的發酵與傳播。賈晉京“FT中文網是誰家的媒體?”則通過公開可查詢的網路資料,珠絲馬跡、層層扣入,嘗試揭示FT背後資本集團的秘密,不啻為一種發人深思的探索。最後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所研究員劉瑞生的文章“商業資本的力量與微博熱象”,原是作者為《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1)》所作,梳理了微博的發展態勢、傳播功能及社會影響,在此經數據補充和論述調整,點明微博“熱象”背後的商業資本操縱。
專題 10:新團隊精神村莊
3月份,華西村黨委書記吳仁寶的去世,重新引發了公眾對於當代中國仍然堅持團隊精神經濟的村莊的關注。一個問題在媒體上被反覆討論:華西村這樣的團隊精神村莊,究竟是市場經濟汪洋大海中即將被淹沒的孤島,還是指引未來方向的燈塔?
專題 11:從“未來憲法學”到“當下憲法學”
本專題以三位年輕學者的美國憲政研究為例,來展現“當下憲法學”的可能性。劉晗的文章揭示了美國憲法看似穩定的文本表象之下驚心動魄的革命性變遷,指出美國憲政穩定性命題從歷史的角度來說是一個神話,但這卻是一個有用的神話。劉晗並由此提出了中國人研究美國憲政應採取的視角和態度問題。在對劉晗的評論文章中,田雷從美國憲法研究傳統內部的討論入手,指出了以司法為中心的憲法研究視角的局限性,並由此倡導“重新發現中國的憲法”。而葉蕤的文章則將“道恩斯訴比得維爾”這一案例置於美國國家結構及憲法中的共和國傳統和帝國傳統的背景下,將法官的判決理由上升到政治哲學的高度。放在中國國內,這三個研究都不能歸入主流的美國憲政研究。但放到美國,它們卻足夠主流。這或許可以說明,國內對美國憲法學術傳統的引介本身可能就存在一些片面性。
專題 12:儒家傳統與現代中國
儒家傳統與現代中國的社會主義、資本主義思想是否能夠兼容,抑或有主有次、各安其份?我們認為,新時代的“通三統”不是儒家傳統與現代中國其他思想傳統的簡單融合,那種認為儒家傳統中有現代“憲政主義”的“儒家憲政”,不過是儒家也曾有“自由民主”的淺薄思想的翻版,既誤讀了現代西方,也誤解儒家真諦。
專題 13:中國在非洲
中國在非洲的博弈之中,具有歷史積累的優勢。六百多年前鄭和船隊的和平遠航和豐厚饋贈,與歐洲殖民者的血腥殺戮和販奴的對比,至今仍被很多非洲人談起。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援建坦贊鐵路、派出援非醫療隊,以及“黑人朋友們把我們抬入聯合國”的往事,已經融化在中國和非洲人民共同的歷史記憶之中。當代中國在非洲的經略,既繼承了毛澤東時代的遺產,又有新的內涵。非洲近年來的發展進步,與中國在非洲日益增強的存在密切相關。中國經濟的騰飛對能源和原料的需求,中國不附加政治條件的援助,特別是交通等基礎設施的援建,都有利於增強非洲各國自力更生的能力和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
專題 14:美國人權觀察
美國作為人權模範國家的歷史並不長。這一神話很大程度是在冷戰以後樹立的。但在今日,這個“模範國家”的地位也在逐漸動搖。
專題 15:政治報告與文明型國家的現代整合
在對“政治報告”的現象解析中,我們實際上觸及的是“國家-政黨”模式在中國這樣的文明型國家現代化中的特殊作用問題。擔負這種使命的政黨,不可能是西方意義上處於黨爭中“部分式”的、代表某一利益集團的政黨(party),而必須是綜合性的、整體性的政黨,或者它乾脆就不能稱為一個“黨”,而是這個文明型國家中的“先進性團體”——無論其建立是基於傳統士大夫團體拯救中國的抱負與慣性,還是如上所述基於後發外生性、文明型國家興起的現實需要。
專題 16:中國崛起必須打贏的“三大戰役”
當前中國的國際形勢,有點類似當年的三大戰役之前,只是要決定的,已是世界經濟的主導權。資源、產業、金融三方面的大角逐,已是西方的“最後防線”,這是新的三大戰役。
專題 17:中國企業海外併購的困境與對策
無論是收購過程中,還是收購後,無論是談判,還是對對象的盡職調查,抑或收購完成後的改造和經營,中國企業顯然還很缺乏經驗。不妨說,這個來得有些早的機會讓中國企業有些措手不及,它們實際上還沒有準備好。
研究成果 各期刊物
《經略》輯刊
重慶大學高研院“經略研究院”
簡介:《經略》實體出版物,每年1-2輯。
《經略》網刊
重慶大學高研院“經略研究院”
簡介:經略團隊出品,每月一期,由編委輪流主編。設專題、編譯、時評、讀評、研究等欄目。
《戰略動態簡報》
簡介:經略簡報創刊於2011年3月,關注國內外戰略要事。初為一月兩期,從第38期開始,改為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