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之蛙

重慶之蛙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於1938年開始播音。珍珠港事件爆發後,遠東反法西斯各盟國電台盡落入日本人手中,該電台成為盟軍在遠東唯一可利用的短波電台,當時在重慶的國外記者都利用這個電台轉播、發稿。它讓日寇深感頭痛,儘管制訂了周密的轟炸計畫,但該電台依然躲過重重劫難,雄鳴不止。無可奈何的日寇,謔稱此電台為“重慶之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重慶之蛙
  • 外文名:無
  • 開始播音:1938年
  • 類別:中國國際廣播電台
簡介,歷史發展,結構,面臨拆除現狀,

簡介

抗戰時期,沙坪壩區曾有一處被日寇稱為炸不死的“重慶之蛙”秘密電台。當時,它不僅是盟軍在遠東惟一可利用的短波電台,也是駐渝外國記者轉播、發稿的陣地。

歷史發展

1938年,民國時期著名無線電專家馮簡一親手創建的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是陪都重慶對外宣傳最重要的渠道。珍珠港事件後,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成為盟軍在遠東惟一可利用的短波電台,中國的不屈之聲也從這裡源源不斷地傳到了全球,使其成為一座堅不可摧的精神豐碑。
戲劇性的是,在二戰史上赫赫有名的“重慶之蛙”———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它的代稱居然是日本人所取。在日軍為時5年半的轟炸中,“重慶之蛙”每次都躲過劫難,“蛙聲”不斷,一直堅持到抗戰勝利的那一天。
重慶解放後,“重慶之蛙”被用作重慶市房管局檔案館,後又為一牛奶廠職工宿舍。在之後的半個多世紀裡,很少有人還注意到它的存在。直到展開的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它的顯赫傳奇才逐漸浮出水面。
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發現後,調查組建議將其公布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收回產權,對建築進行修復,對外陳列開放。

結構

外表上看,這只是一棟青磚灰瓦的小平房,但它的基部卻是石砌牆體、鋼筋混凝土梁架的防禦工事。工事頂部還有18個通風口,每口間隔1米,結構合理緊湊,非常適合長期隱蔽。 小平房內還別有洞天,穿過一扇圓拱形條石門,進入掩體內部,每面牆體上都有通風窗連線通風口,窗上還鑲有磚質菱形花窗,兼具美觀與實用。

面臨拆除現狀

重慶之蛙是抗戰時遠東唯一倖存短波電台,有炸不死之譽的“重慶之蛙”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發電站舊址,正面臨拆除厄運。“重慶之蛙”所處地塊已被圈占,即將進行房地產開發。現場人員證實,該棟小平房即將被拆除。附近居民介紹,其實“重慶之蛙”依山而建,處於要開發地塊邊角地帶,保存該建築難度不大,還能為樓盤增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