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定王台碑記

重修定王台碑記

該文由江西新清朝建人夏獻雲所著,描寫定王台時隔以久,文物有損,在崇尚氣節的湘地推行孝,從而促人愛戴君王。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重修定王台碑記
  • 創作年代:1849年
  • 作品體裁:碑文
  • 作者夏獻雲
  • 作品別名:定王台碑記
  • 作品出處:《漢書》
  • 作品題材:詞
原文,注釋,譯文,作者,

原文

湖湘人尚氣節,風俗敦厚。雖鄉愚僻壤,談某也忠、某也孝,輒勃然色動。蓋其崇根本,漸摩成化久矣。而其千古不磨者,忠莫著於賈太傅,孝莫著於長沙定王,一宅②一台,巋然獨存。
雲以同治九年庚子奉命來湘。光緒二年,修賈太傅祠成,議修定王台,有志未逮。今年春,郡紳李君興謨等以重修請。官紳俱有同志,立斥白金二千有奇,不日蕆③事,煥然一新。
考《漢書》,景帝二年,封子發為長沙王。以母微無寵,故王卑濕貧國。與程姬有共太后之稱,唐姬並無封號。而相傳定王築台,有雲望程唐二母者,有雲望唐母者。《長沙縣誌》稱雙女墓,地不可考。亦從《水經注》、《方輿勝覽》、《楚寶》、《通志》拾遺言,望唐姬為是。宋朱、張夫子登台有詩,元許有壬始言定王之孝。《楚寶》言定王載米博長安土築台,以志思親,說必不謬。《北海碑》④言:“炎漢太宗,長沙清廟。”光武中興,肇祀舂陵⑤,李碑⑥足補祀典之闕,亦文人尊崇之意耳。蓼園⑦見任昉《述異記》,尤為孝思之證雲。又考,宋時台為長沙學宮,今祀仍舊制。
窗牖洞開,風景殊勝。隙地復蓼園舊跡,台側得泉曰古澗泉。泉旁為東澗草堂,迤南為望雲山館。有池有館,雜植花竹,足以備流連,志景慕已。
夫整綱飭紀,守土之責;明倫尚孝,風俗之良。不忍薄於其親,則必有忠愛其君者。雲從政湖南,涓埃無補,見斯邦化行俗美,而知彝⑧倫秩敘之有由來。登斯台也,其必有聞風興起於百世下者矣。是為記。

注釋

①定王台:為古代長沙名勝,傳為西漢景帝之子長沙定王劉發所築。相傳劉發來長沙後,思念其母,派人運米去長安,再將長安的土運來長沙,築一高台以登臨望母。②宅:賈誼故宅。③蕆:完成。④北海碑:即麓山寺碑,唐李邕作。⑤肇祀舂陵:肇,開始。舂陵,湖南寧遠縣西北,劉發之子劉買封於此,稱舂陵侯;光武帝劉秀即為劉買後裔。⑥李碑:即李邕的麓山寺碑。⑦蓼園:定王劉發宮殿中的一處苑囿。⑧彝:常道,法度。

譯文

湖湘地方的人崇尚氣節,民風敦厚。即使是窮鄉僻壤的愚魯之人,談到某某忠義、某某孝順,往往神情突變、感動奮發。大概是這裡的人尊崇為人根本,浸染磨礪後,形成一種風氣很久了。那千古以來不可磨滅的人,忠義方面沒有比賈太傅更顯著的,孝道方面沒有比長沙定王更有名的,一幢賈誼宅,一座定王台,巋然獨立在湖湘大地上。
我在同治九年(庚子年)奉命來到湖南。光緒二年,修整賈太傅祠的工作完成了,就商議重修定王台,但心愿沒有實現。今年春上,地方紳士李興謨君等人拿重修之事請求(政府)。官府里和紳士中都有心愿相同的人,一下子就湊足白銀二千餘兩,沒過多久事情就完成了,定王台面貌煥然一新。
查考《漢書》的記載,漢景帝二年時,分封他的兒子劉發做長沙王。因為劉發母親出身微賤,沒有受到寵愛,所以他就被分封到低濕貧困的地方為王。他的母親與程姬都有太后的稱呼,但唐姬並沒有封號。相傳定王劉發修築高台,有的說是為了遙望程唐二位母親,有的說是為了眺望生母唐姬。《長沙縣誌》提到過“雙女墓”,但地方已經不能查考了。從《水經注》《方輿勝覽》《楚寶》《通志》等典籍里查考那留下來的記載看,遙望唐姬應是正確的。宋代朱熹、張栻兩位夫子登臨定王台時寫有詩作,元朝許有壬最先提到定王的孝思。《楚寶》記載說定王派人運米到長安,再換運來長安的土修築高台,以表示思親之情,這種說法一定沒錯。《北海碑》記載說:“炎漢太宗,長沙清廟。”光武帝劉秀中興後,開始到湖南舂陵祭祀先祖,李邕的北海碑足以彌補祭祀大典的缺失,也表達出文人騷客尊敬崇尚的心意。有關蓼園的記載見於任昉的《述異記》,修建蓼園更是劉發孝思的證明。又據考證,宋代時候定王台曾做了長沙學宮,現在我們仍照原來的構建情形祭祀。
如今明窗大開,風景特別優美。再在空地上恢復蓼園的原貌,高台側旁有一道細泉叫作古澗泉。泉流旁邊是東澗草堂,向南是望雲山館。這裡有泉池,有山館,又交雜種植著花草竹木,足夠當作流連停憩之所,可以在此表示崇敬仰慕之意。
整頓好秩序法紀,是把守一方土地的官員的職責;光大倫常崇尚孝道,這是風俗中優良的民風。不忍心對父母無情無義的人,那一定會忠於愛戴他的君王。我在湖南從政的這段時間,一點點貢獻都沒有,看到這地方教化流行、風俗純美,就明白這裡的倫常秩序法度綱紀大有來由。登上這個高台,那一定會在百世之後再聽聞到這種遺風而人心振奮。這些聊當作記。

作者

夏獻雲[約公元一八五六年前後在世]字芝岑,江西新建人。生卒年均不詳,約清文宗鹹豐中前後在世。道光二十九年(公元一八四九年)拔貢。官至湖南提邢按察使。獻雲工詩。著有《清嘯閣詩集》十六卷,《岳游草》一卷,(近代詩鈔)傳於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