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院建築

里院建築

在青島的西部老城區存在著一些建築形式別致的房屋,被人們親切地稱為“里院”。“里院”是東西方文化融合的體現,更是一種對城市文化和城市歷史的反映。然而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和城市發展重心的轉移,傳統的里院建築正處於逐漸衰落和消逝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里院建築
  • 歷史背景:清政府議決在膠澳設防
  • 建築特點:中西結合
  • 入住名人:曲藝世家傳人劉泰清
歷史背景,建築特點,入住名人,面臨問題,保護與更新的意義,保護與更新,結束語,

歷史背景

1891年(清光緒十七年)清政府議決在膠澳設防,青島自此建置。次年,政府調登州鎮總兵章高元率部進駐膠澳地區。1897年11月,德國以“巨野教案”為藉口強占膠澳地區,並於1898年3月6日強迫清政府簽訂《膠澳租界條約》。自此,膠澳地區淪為德國殖民地,德國開始了對青島16年的殖民統治。德國的殖民統治對青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自占領青島後,德國人將青島城市功能規劃為軍事基地、港口和商貿中心城市,並於1900年編制了《青島城市規劃》,將青島劃分出華人區和歐人區。華人區主要包括大鮑島區、台東區和台西區三大部分,其中大鮑島區占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在對大鮑島地區建設之前,德國殖民政府將原有的建築設施全部拆除,把土地劃分成小塊進行拍賣,準備籌建大鮑島新的中國城。當時,諸如工人、農民、漁民、小商販等青島底層市民大部分都集中在大鮑島區。由於受德國殖民者的城市規劃及商業政策等因素的影響,此時的商業區發展迅速,人們對居住的要求也有了新的變化,里院建築就在這個時期應運而生,成為了當時一種獨具青島特色的民居形式。

建築特點

里院建築是中西結合的一種特殊的建築形式,是一定歷史背景之下城市文化在民居上的反映。青島德式建築的樣板——迎賓館,老的市政府等眾多建築對里院建築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它非常巧妙地將西方的建築風格“主動拿來”,並融入了中國傳統的建築形式和符號,形成了獨特的青島本土裡院建築形式。里院建築大多建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從建築形式上來看,屬於院內天井式居住院落,單體建築多為兩層,也有三層或四層的。由於青島地勢起伏較大,里院順地勢而建,高低大小不一,造型上也各不相同,有“口,日,凸,目,回”等多種造型,院落形式上有獨院,兩進院,三進院,套院等等。里院建築多為臨街而建。受西方商住式住宅風格影響,里院臨街立面多採用傳統的三段式設計,一層窗台以下的牆基多採用青島出產的花崗岩斧剁石砌成,窗台以上以黃色牆面為主,並裝飾有精美多樣的山花和線腳。屋頂採用紅筒瓦鋪成的坡屋頂,屋頂外檐會設定排雨槽,與粗瓷質排雨管相連線。屋頂局部建有山牆,並開有天窗,達到了很好的採光效果。街道與內庭院以門洞相接.

入住名人

里院建築,如同大社會中的小社會一般,如同傳統的北京四合院一樣,形成了傳統的居住方式和市井文化。人們在居住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種親切、和睦、富有人情味的市井生活,形成了青島獨特的“里院文化”。同時,里院建築內向性的空間布局也為豐富多彩的“里院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從外部空間到內庭院,再通過內廊進入居室,這種由開敞空間到半開敞空間,再到私密空間的漸進空間序列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交流途徑,形成了鄰裡間家庭式的友好關係。里院居住人口眾多(根據青島市社會局1933年的統計,當時青島共有里院506處,房間16701間,住戶10669家),內庭院為居民的娛樂活動提供了場所。白天,家庭主婦在院裡做家務;晚間,勞作了一天的男人們回到家裡,吃完飯後聚在燈下打牌,聊天。這種氛圍給許多民間藝人提供了“串里”謀生的條件,像青島當時著名的劈柴院,院內設有書場、簡易戲院、舞台,成了最為熱鬧的地方。這些藝人以表演茂腔、柳腔、山東琴書、山東快書等居多。著名相聲大師馬三立在1932年秋天與搭檔劉寶瑞曾一起來到青島“闖碼頭”,在劈柴院裡憑藉一段妙趣橫生的相聲《對對子》贏得了滿堂彩。除此之外,“戲法大王”王傻子(王鼎臣)、評書演員葛兆洪、山東快書演員高元鈞、曲藝世家傳人劉泰清、琴書藝人李金山、高金鳳等都曾在這裡練過攤兒。同時,許多里院的票友們還自發形成了票社,像“季厚里”在過年過節時出的高蹺“跑耍”;“廣興里”的玉順茶社書場的評書等,一批里院也因此聞名。

面臨問題

(一)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口數量激增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青島人口數量激增,根據統計資料顯示,1933年青島人口數量不足40萬,1949年人口數量為405.655萬,到1999年激增到702.97萬人;而里院建築從1933年到1949年僅僅從506處增長到513處從1949年開始反而呈現出一種遞減的趨勢。里院建築也陷入了住房供不應求,人口密度增大的困境。在許多大院,一間十多平方米的房間中居住著老少三代,由於房間陰暗狹小,許多居民按照自己的需求 隨意開門開窗,在里院院井內部進行無規劃的擴建、插建、亂建,造成了許多安全隱患。(二)里院居住環境惡劣,全面堪憂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逐漸開始重視生活的私密性與舒性,有近百年歷史的里院建築已經無法滿足人們對生活的要求。首先,里院內部居住空間狹小,缺乏完善的公共配套設施,下水系統年久失修,公共衛生間、公用水龍頭已經不能滿足人們日常生活的需要。其次,現今許多里院都“飽經風霜”,建 築各部分老化現象嚴重,大部分建築都出現了牆皮脫落,院內木走廊、樓梯塌陷和腐爛的現象。有的建築甚至結構外漏,樑柱鬆動,留下了嚴重的安全隱患。(三)里院居住人口老齡化,複雜化為了滿足城市發展的需要,青島的經濟重心由西部老城區轉向了東部新城區,各種配套完善的現代化小區拔地而起,許多市民也從里院遷出,剩餘的居民大多以中老年人為主。作為社會特殊群體的老年人在年齡、身體狀況、文化水平等方面存在很多差異,導致社區公共配套設施的需求也有所不同。里院所在老城區的 里院建築環境雜亂 里院建築安全堪憂 建築裝潢 42 社區公共配套設施已經完全落後於社會的發展,老人缺乏關懷,遠離醫院、商店、市場等必要設施。此外,居民外遷後的大量住房租賃給外來務工人員,這也給社區的管理帶來了 “三難”問題:一是這部分群體成分結構複雜,管理難;二是流動性較大,管理難;三是缺乏健全機制,管理難。

保護與更新的意義

里院建築作為青島城市歷史建築的一部分,是歷史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不僅在建築、文化、藝術、科學、社會、精神等領域有重要的研究價值,而且在經濟、旅遊等方面也蘊含著潛在的價值。若不對其保護和改造,任其消亡,這將給我們造成無法估量的損失。我們應該重視里院建築的保護與更新,將種獨具特色的建築形式延續下去。

保護與更新

首先,我們應當處理好保護與更新之間的關係,對那些建築質量與結構保存完好且具有典型里院特徵的建築進行修繕修建,使其從外部形象到內部設施都能維持原來風貌;對那些建築質量較差、私搭亂建的里院特徵不明顯的建築或危房統一進行拆除,並按照傳統里院建築的格局進行重建。 其次,我們在保護與更新的過程中應當遵循同濟大學阮儀三教授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提出的四個原則:原真性,整體性,可讀性,可持續性。原真性,就是要求保持里院建築原有的歷史風貌,保護其遺存的全部歷史信息,堅持“修舊如舊,以存其真”的原則。整體性,就是要求不僅要保護里院建築本身,而且還要保護其周圍環境、人文文化等構成整體風貌的所有元素。在保護過程中,應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統一實施。可讀性,要求能夠使人們讀得出里院建築所留下的歷史痕跡與文化脈搏。可持續性,就是要求我們在保護歷史建築的過程中,堅持可持續 發展的原則,將保護工作作為一個長期的事業,做到人人有責,人人關心,這樣就可以把歷史文化持之以恆地延續下去。 第三,除了保持里院的建築與藝術形式外,可以還原部分里院的商業功能,就如青島劈柴院改造一樣,通過保留建築外觀,改造內部的設施和功能,並引進新生的生活內容,賦予其新的活力。青島市南區有大量的里院在地理位置 上靠近中山路、棧橋、火車站等地段,如果把里院特色的民居建築改造成為有歷史感的展覽館,地方小吃街,文化劇場等,就會充分展示里院悠久的文化歷史和青島的地方特色,同時還可以帶動里院周圍經濟的繁榮,促進旅遊事業的發展。

結束語

里院建築歷經了近百年的歷史,是青島一種獨特的民居形式,憑藉其獨特的建築形式和對市井文化的真實寫照,給後人 在建築、藝術歷史、文化等領域留下了重要的研究價值。里院建築是青島“紅瓦綠樹,碧海藍天”建築與環境和諧統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青島城市建築文化底蘊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我們應該在保護的前提下,通過合理有效的改造與利用,使百年老院重獲新生,延續文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