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港城,原稱阿里港城,位於今台灣屏東縣裡港鄉,於1835年興建,但只有南門保留到日據時期,後於1936年拆除,僅有留下南門與北門的門額,現存於里港公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里港城
- 地理位置:台灣屏東縣裡港鄉
- 原稱:阿里港城
- 興建時間:1835年
發展歷史,主要景點,
發展歷史
里港地區在乾隆廿九年(1764年)已發展成“阿里港街”,主要以閩籍移民為主,道光十二年(1832年)嘉義縣發生張丙事件期間,有閩南人許成在鳳山縣角宿莊舉事回響,而由於他以“滅粵”為號召,導致鳳山縣境內閩客關係緊張,後來有客家人李受假借六堆義民的名義攻擊今屏東平原的閩人聚落,阿里港街亦受到攻擊。
事件平息後,陣亡的閩南人被合葬於今里港鄉大平村北門埔的“萬人冢”,俗稱“紅廟”;客家人則被合葬於北勢街東邊王爺廟斜對面的墓冢,俗稱“白廟”。此外客家人被迫搬離阿里港街後,閩客關係依然相當緊張,基於安全考量遂有築城之議,由藍見元(藍鼎元五世孫)於道光十五年(1835年)出面號召當地仕紳並負責督工。
日據時期時里港城城垣已經殘破,僅有南門較為完整,但後來昭和十一年(1936年)10月15日拓寬道路時將南門拆除。而后里港城所留下來的主要遺蹟為南門與北門的門額。
事件平息後,陣亡的閩南人被合葬於今里港鄉大平村北門埔的“萬人冢”,俗稱“紅廟”;客家人則被合葬於北勢街東邊王爺廟斜對面的墓冢,俗稱“白廟”。此外客家人被迫搬離阿里港街後,閩客關係依然相當緊張,基於安全考量遂有築城之議,由藍見元(藍鼎元五世孫)於道光十五年(1835年)出面號召當地仕紳並負責督工。
日據時期時里港城城垣已經殘破,僅有南門較為完整,但後來昭和十一年(1936年)10月15日拓寬道路時將南門拆除。而后里港城所留下來的主要遺蹟為南門與北門的門額。
主要景點
里港城,原稱阿里港城,位於今台灣屏東縣裡港鄉,於1835年興建,里港城有東、西、南、北四個城門,使用恆春的硓 石築成,高一丈,寬一丈五。城垣則是用刺竹圍成,並有二尺深的壕溝圍繞{{r|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