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東莊音樂老會是一種古老的傳統古典音樂。創建於明代嘉靖年間,至今已有近500年歷史。其古典音樂源於北京智化寺。智化寺是明代正統八年(1443年)宦官王振創建的。原為家廟,後改為寺廟。他把宮廷中的慶典、祭祀和喪葬等儀式上演奏的樂曲傳給寺內僧侶,從而使宮廷音樂轉移到佛教寺院。
2019年11月,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組織開展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檢查和調整工作,認定里東莊音樂老會保護單位為河北省文安縣文化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里東莊音樂老會
- 分類:民樂
- 地區:河北省廊坊市
基本信息,詳細介紹,歷史沿革,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里東莊音樂老會
遺產編號:1—3-16
遺產類別:民間音樂
申報日期:2008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廊坊文安縣
遺產級別: 國家
詳細介紹
文安縣地處環京津環渤海腹地,被京津保三大城市環抱其間,北距北京120公里,東鄰天津80公里,西距保定90公里。
據考證,里東莊音樂老會源自明朝寺廟音樂,嘉靖年間由本村“觀音廟”主持和尚傳授音樂,距今已有500年的悠久歷史。樂隊編制自清朝中後期無有固定。演奏時,樂手們齊圍長桌而坐,持管者坐在中間,單獨演奏打擊樂。合奏時鼓居中,鈸、鐃及鐺子、小鑔分坐在鼓手兩側。樂手在演奏翻調方式上(也稱背調),變調基本上不改換樂器,這種背調在河北省是少有的,如:古樂《背調琵琶令》、《背調辭曹》等。音樂會編制不固定,一般有管兩支、笛一支、笙最少十攢、支鑼一架、小鑔一副及鼓、鈸、鐃、鑔、鐺子等。以笙管樂器為首帶領樂隊演奏,笙的數量不限。管在樂器中為主奏樂器,其它旋律樂器隨管齊奏。打擊樂器中鼓統領其他樂器。
里東莊音樂老會是古老而文明的傳統藝術瑰寶。該村先民經過幾百年天災人禍、饑荒戰亂的侵襲而保全了幾乎失傳的曲譜。里東莊音樂老會曲目豐富,套曲完整,樂手技藝精湛,並有較嚴格的傳承方式。在相對封閉的狀態下保存至今,具有原汁原味之特點,對研究中國古樂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及學術價值。
歷史沿革
里東莊村位於文安北部,距離縣城7公里,屬蘇橋鎮管轄。該村自北宋天聖五年(1027年)建村,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悠久的歷史孕育著豐厚的文化底蘊,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勤勞、文明而又多才多藝的人民。音樂老會就產生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
一
明代嘉靖年間裡東莊觀音寺的住持僧人(失名)就來自北京智化寺,他創建了里東莊音樂老會,是里東莊古典音樂的始祖。而後經口傳心授,代代相傳,由寺院轉移到民間,至今大約歷經20代。
現今仍保存完好的打擊樂器雲鑼,據專家考證為明代嘉靖年間製作,它是里東莊老會初建時的樂器,伴隨著老會歷史發展的全過程;另有九孔管和紫檀木鼓槌,經專家考證均有三四百年的歷史;還有清代鹹豐年間第5次續譜時,邵伯勛大先生所續的譜本。它們都是老會歷經滄桑的見證。
二
里東莊音樂老會自建立至清代道光時的300年間,一直靠觀音寺的僧侶化緣維持,古樂曲也一直由僧侶傳承,並有部分村民參與其中。這期間在僧侶之間共傳承十幾代。因年代久遠,又無記載,無法道出其法名及傳承佳話。只是相傳其演奏技藝“名震畿南”。
鴉片戰爭前夕,聰明好學的安永發等村民經常出入於觀音寺之門,成了學習古音樂的佼佼者。鴉片戰爭後,列強入侵,國家積貧積弱,民不聊生,觀音寺難以維持。眾僧雲遊四方,只剩下一位老僧和一個看廟人。老僧圓寂,村民用一對荷花缸裝殮葬於村北(俗稱“老和尚墳”),看廟人將音樂老會的桌、椅、樂器等古董倒賣一空。從此,里東莊音樂老會的大旗自然就落到安永發肩上,古音樂的傳承也由寺院轉移到民間。
這一時期,安永發等村民雖然在老僧在世時打下演奏古音樂的基礎,但那時畢竟是老僧主領。當他們自己扛起里東莊音樂老會的大旗時,卻感到力不從心,困難重重。於是招來社會上一些人的歧視和非議,以為老會不久就會解散。音樂老會從此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清代光緒元年(1875年)仲春,蘇橋古鎮舉辦宋代文安縣主簿蘇洵建橋紀念慶典,邀請各地音樂會匯演助興。演出開始,各地音樂會都依次就座,唯獨里東莊音樂老會沒有座位。等到各地音樂會曲終樂盡時,站立的里東莊藝人竟然吹奏起難度最大的《錦堂月》,井峰彩、馬喜延等人出神入化、如醉如痴的演奏,博得了眾人陣陣喝彩。從此,里東莊音樂老會重振旗鼓,名聲遠揚。
1939年,座落在里東莊村東南的觀音寺被洪水沖塌,音樂老會也從此失去了排練場所。可古典音樂卻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就是抗日戰爭和“文化大革命”也沒有間斷。
邵樹平就是眾多傳承者的典型。他是里東莊音樂老會造詣深厚的領軍人物。其擊鼓動作與身段表情和諧統一,維妙維肖地表現出外柔內剛的特徵。1989年,85歲的邵樹平臨終前將自己一生追求的武場絕技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後人,並把名曲《大走馬》製成錄音帶留給後人。
從鴉片戰爭後村民接過里東莊音樂老會大旗,至今又傳承了6代。其重要人物是:第一代,安永發;第二代,井峰彩、馬喜延;第三代,邵貴成;第四代,邵樹平;第五代,邵中慶;第六代,邵樹桐、邵大昌。
三
里東莊音樂老會的音樂傳承方式,採用古代流行的“工尺譜”,其形式屬北京智化寺譜,又有自創。古譜由筆畫簡單的俗字、數字和符號組成:有的俗字(如“凡”字)不僅代表某個音,還代表抑揚頓挫及聲音的高低起伏變化,有的俗字(如“舌舌”,讀作“個個”)則代表演奏時的身段動作;數字有的代表某個聲音,有的則代表吹奏管樂器的指法;符號有的代表樂曲的腔調,有的代表節奏、停頓和板眼。學者如果單憑“工尺譜”,是永遠體驗不到其中的奧秘的。只有通過老藝人的口傳親授,才能學會古樂特有的哼、哈唱法;也只有背會曲牌、學會唱法,方能接觸樂器。
雖然單憑“工尺譜”學不會古樂曲,但它卻是古樂曲代代相傳的依據。歷代藝人都延續古譜所表示的曲調及其所賦予的約定俗成的特殊含義,代代傳抄保留,代代口傳心授,古樂曲才一代一代得以傳承。
里東莊古典音樂在這種嚴密的傳承方式下,在相對封閉的狀況下保存下來,具有“原汁原味”的特點。這對於研究中國古代音樂,以及寺廟音樂、宮廷音樂與民間的交融、演變都具有很高的價值。
四
里東莊音樂老會尊崇春秋時晉國樂師師曠為祖師。在樂曲傳承歷程中,逐步形成佛、道、儒3家並用,朝(朝廷)、野(民間)、寺3種音樂交融的一種雅俗共賞的吹奏打擊樂。
里東莊古音樂曲譜保留完整,曲目豐富。現存六支大套曲、七支小散曲和四支打擊樂曲。
六大套曲有《大走馬》、《錦堂目》、《青吹山坡羊》、《關公辭曹》、《背調關公辭曹》和《玉芙蓉》。每支大套曲大多包括前奏曲、正曲和續曲,均有曲名:《大走馬》包括前奏曲《倒提銀燈》、正曲《大走馬》和續曲《川撥棹》、《七弟兄》、《梅花酒》、《望江南》、《耍孩兒》、《妻上夫墳》、《四季鵝郎》(此曲共4段)、《撼動山》、《兩頭尖》9支;《錦堂月》包括前奏曲《天花勝序》、正曲《錦堂月》和續曲《傍妝檯》、《僥倖令》、《醉公子》、《拾貳月》、《堯民歌》、《四季鵝郎》(此曲共4段)、《撼動山》、《勸金杯》8支;《青吹山坡羊》包括前奏曲《山荊子》、正曲《青吹山坡羊》和續曲《喜迎燈》、《醉太平》、《小梁州》、《氣不忿》、《四季鵝郎》(此曲共4段)、《撼動山》、《清江引》7支;《關公辭曹》包括前奏曲《垂慈調》、正曲《關公辭曹》和續曲《四季鵝郎》(此曲共4段)、《撼動山》、《勸金杯》3支;《背調關公辭曹》包括前奏曲《背調合四拍》、正曲《背調關公辭曹》和續曲《四季鵝郎》(此曲共4段)、《撼動山》、《勸金杯》3支;《玉芙蓉》包括正曲《玉芙蓉》和續曲《哭城》、《逃軍令》、《張公趕子》3支。6大套曲共包括44支曲目。其中5大套曲都包括《四季鵝郎》、《撼動山》等續曲,但相同續曲在每個套曲中的曲調卻各不相同。
七支小散曲是:《流水三歸贊》、《滴落金錢》、《山東歌》、《弦子令》、《背調弦子令》、《琵琶令》和《背調琵琶令》。
四支打擊樂曲是:《小河西》、《大河西》、《長三拍》和《粉蝶兒》。
這些樂曲內容豐富,大致分為七類,即關於宮廷慶典和祭祀的儀禮;宗教佛事;自然界時令、景致;軍政事務;儒家人物、事跡;民間哀樂;故事傳說等。
樂曲所表現出來的音樂形象更是豐富多彩。有的如行雲流水,高亢奔放,典雅悠長,令人回味無窮;有的雖不及黃鐘大呂,但莊嚴肅穆,明潔誠敬,展示一種虔誠和悼念之情;有的表現儒家忠義思想的代表人物,如《關公辭曹》,時而雄渾激越,時而迂迴幽婉,令人盪氣迴腸。
特別是反映民間悲歡離合的曲目,音樂形象令人叫絕。如《大走馬·妻上夫墳》和《玉芙蓉·哭城》(即孟姜女哭夫崩城故事)兩個曲目,都是描寫的痛哭亡夫的婦女形象。但前者曲調纏綿悱惻,悲愴淒婉,催人淚下;後者慟哭欲絕,聲震山川,響遏行雲。《青吹山坡羊》則描述了一個思念從軍遠征丈夫的新婚少婦形象。每年三月初三,這位少婦都踐約驅趕羊群上山,登高遠眺,企盼丈夫歸來。曲調低回婉轉,如泣如訴,情真意切。這些曲目,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表現了豐富生動的民俗內容,是研究民俗文化的珍貴資料。
五
里東莊音樂老會的演奏樂器主要有九孔管、曲笛、笙、鼓、鈸、鑔、鐃、鐺子、小鑔、大鑼和雲鑼。其中九孔管是吹奏樂的領奏,鼓是打擊樂的統領。老會開始有固定編制,24名樂手為“滿棚”,12名樂手為“半棚”。後來樂手不定,一般10幾名,但武場不能少於4人。演奏時樂手圍繞長桌而坐,吹管者坐在中間;打擊樂合奏時,擊鼓者居中,其他樂手坐在兩側。
老會樂手技藝精湛。在演奏過程中,由正調變翻調(亦稱“背調”)不用改變樂器。如《關公辭曹》是正宮調,《背調關公辭曹》用小宮調,變換時只改變翻奏手法,不改變樂器。另外,在演奏難度大的曲目《錦堂月》時,採用“啞一靠凡”的演奏方法,即用E調,把笙的17簧都充分運用起來。這些精湛的演奏方法,在全省乃至全國,都絕無僅有。因此,里東莊古音樂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根植於鄉土上的一枝奇葩。2006年6月被河北省政府批准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6月又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六
里東莊音樂老會的演出,自創立以來大致分3種情況:一是每年元宵節觀燈之時,老會都要圍繞邵、王、楊3個裡東莊轉街演奏,以祈禱當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二是參加村鎮廟會,為廟會助興。三是參加喪禮。三個里東莊哪家發生喪事,或者會員樂手的親戚朋友家出現喪事,老會都要前去演奏,以誌哀悼之情。這些演出,一般都在家門附近,而且依據祖訓,從不收取報酬。
20世紀90年代,里東莊音樂老會漸漸走出家門,多次來縣城參加春節文藝匯演。尤其在1996年春節期間,老會參加了全縣“古窪之春”大型文藝演出,受到同行和廣大觀眾的好評。2006年3月,在文安縣行政中心禮堂舉辦的有省市有關部門領導和專業研究人員參加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中,老會的演出,得到有關領導的重視和肯定。2007年3月2日,老會又到廊坊市人民公園參加由廊坊市委、市政府組織的首屆“溫馨家園”廊坊文化藝術節演出,取得圓滿成功。
里東莊音樂老會今天能夠生存並成功演出,除了樂手們的精湛技藝和頑強的意志外,組織者邵振舉會長(俗稱“管事”)和熱心扶持者楊吉峰、李國強功不可沒。當然更離不開各級領導和文化藝術界的關注、支持。縣文化部門曾多次派精幹人員到里東莊考察,為申報河北省乃至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做了大量工作,2006年,為了光大這一民族文化,縣文化體育局又與鎮村商議,制定了《五年計畫》。2006年5月31日,河北省團委宣傳部部長韓立群在市團委副書記侯貴松的陪同下,來里東莊進行考察。同年,廊坊市民眾藝術館領導多次來里東莊調研指導。2007年3月,河北省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研究保護中心專業研究人員,多次來電話進行調研,詢問老譜的含義,準備編印關於里東莊古音樂的書籍。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所長、《中國音樂學》主編張振濤博士,對里東莊古音樂產生極大興趣,並給予充分肯定。2007年8月26日至28日,張振濤博士的學生、中央音樂學院研究生王先艷來里東莊,把音樂老會現存所有古樂曲的音像都錄製下來,準備製成光碟、編印圖書。
里東莊音樂老會雖然引起各方面的關注,但在新形勢下卻面臨著很大危機:一是傳承無著。音樂老會的主要樂手只有邵樹桐、邵大昌、劉山、邵文祥、於鳳瑞、李耀庭等六七人,且均屆花甲;年輕人多為利益驅動,不願學習古樂。二是缺乏練習場所。觀音寺倒塌之後,樂手們每晚擠在一家香油坊排練。三是樂器老化。因此,里東莊古音樂這枝奇葩處於將要凋謝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