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永惺

釋永惺

釋永惺,香港佛教界德高望重、仁慈可親的法門龍象釋永惺大師,少年時遁入空門追尋如來足跡和貝葉遺文,青年時弘法香江,轉眼六十載。他以香港為基地,修建佛寺、傳承佛法、捐資助學、救濟眾生,將菩提善業延伸至內地和世界各地。走在這條菩提路上,他有過披荊斬棘的辦道歲月,也嘗過人生的辛酸苦辣,卻始終如一荷起“弘法利生”這擔如來家業。

永惺長老,熱河喀左旗(今遼寧省喀左縣)人,俗姓劉。法名演霖。遼寧省海岱營子村人,生於1926年,家中排行第五。1942,於長春般若寺受具足戒。先後就學於哈爾濱觀音佛學院、青島湛山佛學院、香港華南佛學院。先後於香港創辦東林念佛堂、西方寺虛雲和尚紀念堂、菩提學會、東林安老院、菩提佛學院、華夏學院,及美國德州佛教會等,並經常組團訪問美、加、日、韓及東南亞諸國,以促進佛教文化之交流。歷任西方寺住持、香港菩提學會會長、香港佛教會常務董事、香港佛教僧伽會董事、美國德州佛教會主席、華夏學院董事長等職。著有菩提文選一書行世。

香港佛教聯合會榮譽會長、香港菩提學會會長、香港西方寺開山、傳天台宗第四十五代教觀總持上永下惺老和尚,功行圓滿,於公元二零一六年五月六日(農曆歲次丙申年三月三十日)上午八時零七分安詳舍報示寂,世壽九十一歲,僧臘七十八載,戒臘七十三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克勤
  • 別名:永惺,法名演霖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遼寧
  • 出生日期:1926年
  • 逝世日期:2016年5月6日
  • 職業:僧人
  • 信仰:佛教
人物生平,長老圓寂,

人物生平

遼寧來港 闢建4道場
現任香港菩提學會會長、荃灣西方寺方丈、香港佛教聯合會副會長的永惺大師,來自東北遼寧而久居香江,是天台宗法脈第45代教觀總持。在香港共創建了4間弘法道場:荃灣東林念佛堂、荃灣西方寺和菩提學會、虛雲和尚紀念堂。東林念佛堂和西方寺為教演天台、行歸淨土的道場。菩提學會則是一間非牟利慈善機構。大師在內地和國外也修建了多間寺廟,在美國休斯頓創辦浴佛寺、佛光寺,波士頓創辦千佛寺,馬來西亞創建普陀寺等;並多次代表香港佛教界出席“世界佛教大會”、“世界佛教僧伽大會”,以及多次主持天台宗傳法大典。
釋永惺
12歲出家 歷經戰亂
大師12歲出家,不久即遭逢八年抗戰和國共內戰,從東北遼寧一直南下逃難,於1948年初抵達香港,從此落地生根。他在荃灣華南學佛院修讀了3年,畢業後,便立即投入披荊斬棘的辦道歲月,立志開荒創建弘法道場。
回想初建第一座道場“東林念佛堂”時,當年的辛酸仍然歷歷在目。“開始修建時,口袋裡只有2千元。辛苦了好幾個月才建好,誰知山洪暴發,佛堂被沖刷得支離破碎。那天是八月初四”。錢花光了,房子倒了,幾個月辛苦付諸流水。大師嘆了口氣接著說,“當時人生地不熟,也不懂講廣東語,感覺十分辛苦。手裡拿著由政府派發的難民救濟飯,飯里只有牛肉,沒有菜。出家人只能要了飯,回來再拌著豆腐乳一起吃”。永惺大師曾在東林念佛堂當了18年監院,現任方丈是聖懷法師。
60年代初籌建西方寺
到了60年代初,大師繼續在荃灣三疊潭買地籌建西方寺。當時由於經濟困難,寺院多採用舊木料和鋅鐵等蓋搭,在大師親自督工下於70年代建成。寒來暑往,寺院久經日曬雨淋,白蟻蛀蝕,木料漸漸腐爛,隨時有倒塌之危險。加上信眾與日俱增,殿堂不敷套用。
大師遂於98年初重建西方寺,以70歲高齡親自發起了8次大型籌款活動。“寺院邀請本港歌星獻唱,舉辦粵劇表演、僧人禪修、水陸法會、義賣活動、大型齋宴,還有獎券義賣及愛心曲奇義賣。後來,寺院又陸續發起由信眾認捐石柱、供奉寺院佛像”,大師指著寺院內壇續說,“當年所有認捐者的名字全部可以看得到”。重修歷經多年完成,大師之後在西方寺後山還興建起東林安老院和佛教菩提護理安老院。
西方寺以仿宋宮殿建築為主要格調,建築群包括大雄寶殿、萬佛寶塔、藏經樓、天王殿、地藏殿、鐘樓、鼓樓、寮房、山門等。全寺紅牆黃瓦,雕樑畫棟,飛檐斗拱,古色古香,既為香江名剎,也是聞名海內外的佛教淨土道場。
寬運法師接掌西方寺
現在西方寺每月舉辦的“佛七法會”是全港道場之最,其餘還有諸佛菩薩聖誕法會、浴佛法會、盂蘭法會、水陸法會。每年吸引數萬名善信、遊客及海內外高僧大德參拜。為了發揮寺院之現代化多元功能,寺院構思舉辦大專佛學夏令營活動。
西方寺今年3月10日將由監院寬運法師升任為第二任方丈,他近年來已逐漸接掌寺內大小法務和事務。他生於1964年,21歲時跟隨永惺大師出家和修習佛法,是本港佛教界較年青而熟習法務的僧人。寬運法師則透露,永惺上人將退而不休,繼續潛心於佛學。
少年出家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占據中國東北,1937年爆發“七七事變”,中國開始艱苦的八年抗戰。1945年9月日本投降後,國共開始內戰。在這種持續戰火下,生長在東北的少年永惺被迫展開十多年的逃難之旅。他在無情戰火中尋求生死意義,在艱苦磨難中不忘追求佛法,為他後來弘法香江奠定堅實的基礎。
戰火離亂 頓悟生死
1926年農曆三月十四日,他出生在東北遼寧省喀喇沁左旗。俗名劉克勤,家中排行第五,與母親李氏一樣長得臉相飽滿,雙目炯炯有神,性格卻與父親劉德一樣敦厚老實。1937年3月,12歲那年,家中遠親、增福寺常修老和尚覺得他是可塑之僧材,遂問“跟我出家好嗎?”他從此便出了家,改法號演霖(後再改永惺)。問及當年出家理由,大師說:“當年出家是不懂事。既然出家了,便繼續向前走。經歷過日本侵華、中國抗戰和國共內戰,我一路上在摸索中前進,漸漸點燃一盞佛燈。”
12歲出家後,常修老和尚對他愛護有加,經三數年悉心調教,永惺舉凡誦經念佛、敲擊和執持法器都能板眼如法。在寺院的工作不外是趕經懺、做法事,漸漸地他開始反覆自問“出家所為何事?”為了上求佛法,他萌生了受戒參訪之心。
青年受戒 深研佛理
1943年,他聽說長春般若寺召開傳戒活動,按照規定,戒子須滿20歲。年僅17歲的永惺決定前往,具一定經懺和佛理造詣的他竟被取錄。受戒後他深感佛學淵如大海,為求真正的領悟,決心深入經藏研究佛理,遂往哈爾濱觀音寺佛學院正式接受佛學教育,直到1945年。
這年日本戰敗,國共開始內戰,觀音寺遭遇百年不遇的水災,迫使永惺返回增福寺,因途中染上致命的傳染病,他回家養病。不料,有晚劫匪進入家中搶劫後槍傷母親, 最後返魂無術。不到一個月,常修老和尚也同樣遭遇槍傷搶救無效。慈母、恩師的雙雙離世,使他更加篤定本心追求生死解脫之法。
永惺決心南下雲遊四方,先後到過上海普濟寺、舟山定海竹隱庵、杭州靈隱寺、青島湛山寺。數年間,他親近無數高僧大德的經座,接受正宗叢林教育,更要求自己“自度度人”,深入經藏,不斷解答“出家所為何來”的疑問,一步一腳印走在菩提路上。
自度度人 輾轉來港
1948年初,永惺南下至廣東曲江南華寺,後輾轉至香港,進入由倓虛老和尚創辦的荃灣弘法精舍華南學佛院。3年後畢業,他逐步在香江開展菩提善業,弘法60載。
出家所為何事?兩眉發白的大師說:“荷擔如來家業,既是自己的志願,也是自己的工作,更是自己的事業。”回望走過的菩提路,他緩緩嘆了口氣說,“唉!辛苦!人生在世,每個人都要奔波勞碌。出家人以弘法為家務,利生為事業,更要忍苦耐勞。”
創辦東北佛學院
佛教所以能夠流傳千古,除了般若文字的傳遞外,具有佛陀示教利喜精神的僧才也是十分重要的。這位來自東北的高僧常常思及家鄉,一直望能在家鄉開設佛學院,專門用作培養弘法之才。
購朝陽博物館改建
去年4月,永惺大師與寬運法師接受遼寧省朝陽市宗教局及文化博物館之邀請管理使用朝陽佑順寺。大師發現臨近佑順寺有一間博物館,重新修建後可以成為佛學院,“我當時決定買下來,改建成佛教活動中心,並以此與東北著名學府遼寧大學合作創辦專上佛學院,考慮命名為東北僧伽佛學院”。
大師指,佛教活動中心早已動工修建,估計今年10月可以落成,屆時便會正式開班。首屆招生對象主要為當地或內地的出家人,未來更會面向世界各地的出家人。首批學生約在50至100名內,年齡介乎20至40,需要具備初、高中文憑。一旦被錄取後,所有的學費和生活雜費全由佛學院供養。
傳授文學佛學課程
他續指,佛學院課程主要是傳授文化文學和佛學課。根據辦學經驗,第1、2年主要是傳授文化文學,之後4年再傳授佛學。他解釋,佛學精深浩瀚,學生要先打好文學基礎後才能深入明了佛學。或需10年或以上,他們便可弘法於世間。
大師早年曾說過,“開設佛學院是我多年的宿願,當自己身受前輩法師的栽培才能有今天。所謂薪火相傳,努力栽培年青一代的弘法之才,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他對東北僧伽佛學院順利開辦寄予厚望,並計畫將來逐步發展為一所設備更完善、更具規模的佛教法界大學,達成平生夙願。
曾資助20餘希望學校
大師也深感教育的重要性,早已在香港創辦九龍牛池灣彩輝菩提幼稚園、九龍慈雲山慈正?菩提幼稚園。還與洗塵法師合辦能仁書院,又按照大學本科制在西方寺創辦菩提佛學院、華夏書院和華夏中醫學院等,並曾資助內地希望學校20多家。他還在家鄉興建了4所高中、10多所中國小和幼稚園。大師感嘆地說,曾經為此收到很多贊助信,希望他能贊助家鄉發展。“家鄉很窮困,心裡很想為家鄉做事。可我不是生意人,平時惟有省吃儉用,把攢下的錢用來資助家鄉”。
通三藏曉雜學
永惺大師除了通曉經、律、論三藏外,對建築設計、印刷出版、財務管理、縫紉、廚藝……也都是手到拿來,無一不能,贏得了“萬能法師”之美名。這位東北僧侶說起剛到港的生活時指,“那時在華南學佛院讀書,生活環境不是很好。我和同修到學佛院後山種菜、伐柴、織手襪、制肥皂、釀醬油、開印刷廠……什麼都做”。
後來,他為了修建東林念佛堂和西方寺,常常親自覓地,之後負起策劃督工,每天到工地指揮。道場修好了,他又負起全部僧侶的生活事務和道場法務。“你知道嗎?西方寺的布局全是我一人設計”,大師深感自豪地說。
創學會辦月刊
大師於1965年創辦“菩提學會”,學會每年印贈佛經,廣結法緣,如編印《菩提叢書》,出版高僧或學者所著之佛學入門書籍十數種,接引初學佛者;為保存香港寺院歷史,禮聘多位專業人士拜訪各大道場,蒐集資料及拍照,出版《香江梵宇》大型畫冊。
他更親自於86年3月創辦《菩提月刊》,內容涵蓋佛法義理、生活套用、寺院介紹、高僧傳記、教界新聞等,圖文並茂,至今已出版至240期,廣受海內外讀者歡迎,發行量還在不斷增長。學會亦整理、出版永惺大師之開示,歷年出版有《永惺法語錄》、《永惺上人開示錄》、《菩提隨筆》、《菩提文集》、《佛學問答》、《永惺上人開示錄(三)》,均大受好評。
大師如今高壽80,雙眉早已發白,身體行動日漸不便。他說,“辛苦勞累了一生,如今走起路來腰酸腿也疼,眼睛也不太看得清東西”。話雖如此,大師還是力所能及地出席佛教界舉辦的活動,為菩提事業殫精竭慮。
只講國語
“大師居港半個多世紀,粵語說得很好吧?”大師不禁說起了一個小笑話:有一次,有本地客人到訪,他以粵語與之交談。期間有位訪客說,大師您還是講國語吧。您講國語,還有一半人聽得懂,您講廣東話,全部人都聽不懂。自此之後再也不敢開口講廣東話。大師最後補充說,“不過,我全部都聽得懂”。

長老圓寂

香港佛教聯合會榮譽會長、香港菩提學會會長、香港西方寺開山、傳天台宗第四十五代教觀總持上永下惺老和尚,功行圓滿,於公元二零一六年五月六日(農曆歲次丙申年三月三十日)上午八時零七分安詳舍報示寂,世壽九十一歲,僧臘七十八載,戒臘七十三夏。老和尚示現無常,住世緣盡而舍報,誠為佛門之悲,教界之痛。其行事佛跡,難以詳述,惟祈老和尚以慈悲宏願,慈航倒駕,乘願再來,廣度有情。
香港特區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和署理教育局局長楊潤雄5月6日對永惺長老圓寂深表哀悼。香港荃灣老圍西方寺5月12日於寺內舉行“永惺老和尚圓寂追思讚頌大典”暨封館儀式,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中聯辦主任張曉明、特區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特區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特區行政會議召集人林煥光等多位政商界名人出席封棺儀式弔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