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恆彪

釋恆彪

馬剛,男,漢族,1975年10月生,民眾,大專學歷,項城市官會鎮昌福學校校長。

馬剛自幼學習武術,學成後先後在美國、香港做武術教練。2001年初,為盡孝道,他從香港回到家鄉,用自己多年的積蓄專門興辦一所留守兒童學校。他堅持以打工養校,免去了學校里貧困、孤殘學生所有的學費、生活費。13年來,他共資助600多名貧困和78名孤殘兒童圓了讀書夢,28名受他資助的學生先後考上了大學。為了籌集辦學經費,保障孩子們的正常學習、生活,他隱姓埋名悄悄跑到工地上做起了農民工。後來,他又組建起施工隊,帶領民工們四處打工,他和民工們一起扛水泥、拉材料、提灰桶、爬腳手架。母親病危撒手人寰時,他還身在工地上,沒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他的感人事跡先後被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人民網、新華網、中國文明網、河南電視台、黑龍江電視台等數十家新聞媒體報導。

馬剛曾獲中國好人榜·助人為樂類、河南好人、周口道德模範、感動周口十大人物、周口好人、周口市優秀校長等獎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剛
  • 法號:釋恆彪
  • 性別:男
  • 民族:漢族
  • 所獲榮譽:中國好人、河南省青年五四獎章
  • 所獲稱號:最美農民工校長、最美少林弟子
馬剛,人物簡介,主要事跡,媒體報導,《新華網 河南頻道》,《中國新聞網》,《東方今報》,

馬剛

人物簡介

1985年,馬剛在親友的幫助下,進入少林寺深造,拜素有“鐵羅漢”之稱的少林寺武僧總教頭釋果林為師,賜法名釋恆彪,正式成為少林寺第三十五代弟子。在從師學藝期間,他多次隨少林寺方丈釋永信大師、少林武僧團及武打童星釋小龍等先後出訪台灣、香港、澳門等地區。曾連續參加1991年、1992年、1993年、1995年“國際少林武術節”比賽,並在“醉棍”、“散打56KG”、“鐵布衫”等比賽中多次獲得大獎。1995年又回少林寺拜少林寺禪師、作家、導演釋延王(現任少林寺影視公司董事長)為師。在以後的日子裡,他經常隨團出訪香港、澳門、台灣,開展少林武術文化交流,並結識了許多港台商界、政界知名人士。
2001年,正當馬剛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家鄉年邁的母親卻身患重病,為盡孝道,他毅然離港返鄉。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母親的病情得到緩解。2002年春節,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看到一些留守兒童跟著爺爺奶奶居住,常年得不到父母的疼愛不說,還受不到良好的教育。他回想起自己的成長經歷,深知農家孩子沒有知識的苦處,經深思熟慮之後,決心用自己多年的積蓄籌辦留守兒童學校。2002年8月,在項城市各級領導的支持和親友們的幫助下,他終於趕在秋季開學前經項城市教育部門批准,在項城市官會鎮投資近200萬元興辦了官會鎮昌福學校,成為附近十里八村留守兒童、貧困孤兒的家園。
13年來,他共資助600多名貧困和78名孤殘兒童圓了讀書夢,28名受他資助的學生先後考上了大學。為了籌集辦學經費,保障孩子們的正常學習、生活,他隱姓埋名悄悄跑到工地上做起了農民工。後來,他又組建起施工隊,帶領民工們四處打工,他和民工們一起扛水泥、拉材料、提灰桶、爬腳手架。母親病危撒手人寰時,他還身在工地上,沒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他的感人事跡先後被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人民網、新華網、中國文明網、河南電視台、黑龍江電視台等數十家新聞媒體報導。
馬剛曾獲中國好人榜·助人為樂類、河南好人、周口道德模範、感動周口十大人物、周口好人、周口市優秀校長等獎項。

主要事跡

馬剛和他的團隊秉承“立足農村,心繫慈善,造福社會,不圖回報”的辦校宗旨,用“點滴之愛”來傳播愛、奉獻愛,無償資助貧困兒童、孤兒、單親家庭兒童的事跡,吸引了人民網、浙江衛視、黑龍江電視台、遼寧電視台、河南電視台、周口電視台、《東方今報》、《河南經濟報》、《周口日報》、《周口晚報》等媒體目光,成為各媒體爭相採訪的對象。

媒體報導

《新華網 河南頻道》

我為勞動者點讚之馬剛:為貧困孤殘兒童圓夢
馬剛自幼學習武術,學成後先後在美國、香港做武術教練。2001年初,為盡孝道,他從香港回到家鄉,用自己多年的積蓄專門興辦一所留守兒童學校。他堅持以打工養校,免去了學校里貧困、孤殘學生所有的學費、生活費。13年來,他共資助600多名貧困和78名孤殘兒童圓了讀書夢,28名受他資助的學生先後考上了大學。為了籌集辦學經費,保障孩子們的正常學習、生活,他隱姓埋名悄悄跑到工地上做起了農民工。後來,他又組建起施工隊,帶領民工們四處打工,他和民工們一起扛水泥、拉材料、提灰桶、爬腳手架。母親病危撒手人寰時,他還身在工地上,沒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他的感人事跡先後被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人民網、新華網、中國文明網、河南電視台、黑龍江電視台等數十家新聞媒體報導。
馬剛曾獲中國好人榜·助人為樂類、河南好人、周口道德模範、感動周口十大人物、周口好人、周口市優秀校長等獎項。

《中國新聞網》

訪“最美”農民工校長馬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記者 成展鵬
馬剛在工地上馬剛在工地上
“孩子沒錢上學,我把學費給他免了;沒錢吃飯,我讓免費他們吃飯;孩子沒衣服,我們免費發衣服。”9月5日,在合肥某工地打工的中國好人、河南昌福學校校長馬剛接受記者採訪時如是說。
辦學12年來,馬剛先後資助貧困兒童、孤兒、單親家庭兒童500多名,累計投入善款近600萬元。其中,有不少孩子自幼失去了父母,大多與爺爺奶奶相依為命,由於年老體弱,他們已喪失勞動力的爺爺奶奶根本無力照顧孩子們。
記者了解到:今年,馬剛又免費收養了50多名孤兒。馬剛說,這些孤兒的確很苦,但還有比孤兒更苦的,學校里有兄弟倆,大的王海生,今年6歲,小的王海俊,才4歲,他們的父親患有間歇性精神病,一發病就打人,孩子的媽媽被打跑了,可憐的孩子跟著失去勞動能力的爺爺奶奶,不僅衣食沒有保障,而且時不時還會遭到患病父親的毒打。
在昌福學校,像孫肖南、王海生這樣的孤殘貧困兒童還有很多,他們都在心中稱馬剛為“慈父”。馬剛表示,我收留了這些孩子,就要對他們負責,學校不僅給他們免去所有學費和生活費,而且還要資助他們以後上高中,讀大學,培養他們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隨著貧困學生的增多,開支明顯加大,學校開始出現負債運轉。為了學校和孩子,無奈之下,他找來當地一些有愛心的農民工,組建了施工隊伍,因缺少資金,他不能置辦機器,只能幹些牆壁粉刷之類技術含量小的粗活、重活兒。為了多掙點錢,他和其他工人一起,扛水泥、運材料、爬腳手架,累得實在受不了了,就躺在沙土堆上打個盹兒。他常常在心裡暗暗告誡自己:在這裡,你只是一個為別人打工的農民工,為了學校那些可憐的孩子們,你必須堅強。這些年,馬剛就是靠組織農民打零工維持學校的開支和貧困孤兒的生活的。掙到錢後,他立即脫掉又髒又破的工作服,把臉洗乾淨,到商店買回孩子們所需的生活、學習用品,滿臉笑容地出現在孩子們當中。就這樣,工地、學校,農民工、校長,位置和角色周而復始地輪換著,一輪就是12年。

《東方今報》

周口項城市官會鎮一所學校創辦11年來,無償資助貧困兒童、孤兒、單親家庭兒童400多名。11年來,該校已花去善款100多萬元,這一義舉在當地被傳為佳話。中秋來臨之際,東方今報記者走進該校,見到了一場別開生面的中秋團圓會。記者 田林
有了新衣服,孤兒們幸福地笑了
家外之“家”的中秋團圓
9月26日中午,官會鎮昌福學校食堂內,幾十名孩子、老人聚集在8張餐桌前,領月餅和新校服。一些孩子迫不及待地撕開了月餅的塑膠包裝,把月餅塞向嘴中。在孩子們中間,一名頭髮花白的老人放聲大哭,讓人心酸。
校長高自宣看著這一場景,淚水在眼眶內打轉。他說:“學校選在放假前為這些孩子過一個簡短的中秋節,目的是讓他們感受到一點節日的溫暖,學校就是他們的家外之‘家’,讓孩子們正視自己的情況,鼓勵他們堅強起來。”
看著食堂內的場景,昌福學校董事長馬剛背過臉抹起了眼淚。馬剛說 :“這40個孩子每個孩子背後都有一個辛酸的故事,孩子的父母或離異或重病或出了車禍,大都由爺爺奶奶照顧。但無論如何,孩子都是無辜的,都有受教育的權利。辦這個學校的目的就是為了資助這些貧困的家庭和孩子,所以11年來,學校對於孤兒和貧困家庭的孩子都免學費,對實在困難的孩子還要免生活費、住宿費。”
●“他們哭的時候不喊媽媽”
馬剛是一名俗家弟子,法號釋恆彪,自幼愛好武術,1985年春,進入少林寺深造,從師學藝期間,多次隨少林武僧團出訪,結識了眾多商界人士。
馬剛說:“當時我看到家鄉教育條件很差,就勸一些人來家鄉投資辦學。香港昌福房地產公司董事長何燕芳女士被我勸說後,決定來這投資。2001年,在昌福公司的大力資助下,昌福學校開建,2002年春落成。”
馬剛說:“建學校先後花去了900多萬元。11年來,資助了400多名學生,已經花去了100多萬元。我發現,這些孤兒和其他兒童打鬧的時候,有時難免會失手,但他們不是像其他孩子哭著找媽媽,而是哭喊著找爺爺奶奶,每聽到這我都感覺到心酸。他們的父母已經在孩子的心靈中缺位了,作為學校,我一定努力讓這些孩子受到更好的照顧。”
●“感覺那裡就像一個溫暖的家”
今年正在鄭州大學旅遊管理專業讀書的李亞芳是通過昌福資助讀完國中的學生之一。昨日上午,東方今報記者電話聯繫上了李亞芳。
“我家姊妹三個。讀國小的時候,我父親患上了肝癌,為給父親治病,我不得不輟學,而妹妹則在昌福的資助下繼續讀書。後來老師知道我家的狀況後,讓我在學校免費就讀。於是,大妹妹兩歲的我從六年級開始便和妹妹同班讀書,一直讀到九年級。今年高考,我妹妹考了587分,我考了578分。現在,我和妹妹在鄭大一個班裡讀書。在昌福的4年裡,學校老師對我和妹妹非常好,感覺那裡就像一個溫暖的家。”李亞芳說。
正在昌福讀九年級的李建波是李亞芳的弟弟。他說:“我希望能像兩個姐姐一樣考上大學,通過知識改變命運。”
記者手記
武而有德
採訪昌福學校期間,我一次次想到本報曾連續報導的另一人物,登封希望武術學校校長劉剛。這兩所學校的創辦人均是少林弟子,中華武術博大精深,武德更為博大精深,而且這種武德緊隨時代發展而發展,和社會發展緊密相連。兩個從事武術的人在和平年代的今天,通過辦學,資助孤兒、貧困兒童,正把中華武德精神在武術之外發揚光大。
馬剛和他的孤兒學校
在項城市官會鎮有一所學校——昌福學校,該校多年來接收、資助貧困兒童、孤兒多達400多名,在當地被傳為佳話。
馬剛,項城市政協常委、少林寺弟子、官會鎮昌福學校董事長。自創辦昌福學校以來,該校一直秉承“立足農村,心繫慈善,造福社會,不圖回報”的宗旨,十餘年來,已資助貧困兒童、孤兒、單親家庭兒童400多名,累計資助善款達100多萬元。
“父母責,須順承!”當記者走進學校的時候,學生們正在晨讀,朗朗的讀書聲傳遍校園。在昌福學校的學生大都是自幼失去親人,多數跟隨爺爺奶奶生活,他們的爺爺奶奶也都是六七十歲高齡了,有的甚至都已喪失了勞動能力。在昌福學校,這些孩子拋卻了飢餓和寒冷,盡情地享受本該屬於他們的童年,盡情地汲取知識,逐步強大自己,讓自己能夠依靠自己的雙手和肩膀擎起屬於他們自己的那片天空。
孫肖南,今年12歲,8年前媽媽離家出走,父親又身患重病,在醫院接受治療,由爺爺和姑姑照顧。釋恆彪知道情況後,專程從外地趕回來,去醫院看望了肖南的爸爸,並送去醫療費。懂事的肖南在一旁給爸爸擦拭眼淚:“爸,我好好學習,以後不貪玩了……爸,別哭,別哭……”小小的雙手,拭去父親的淚珠,也點燃了全家的希望。
校園中年齡最小的馬銘成,今年才5歲。在他1歲時,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奪去了他父親的生命,後來母親也走了,從此他和奶奶相依為命。在記者詢問小銘成是否想媽媽時,他告訴記者:“想。但是我現在要在這好好上學,學校的老師對我很好,我會聽老師和奶奶的話,好好學習,長大了,好好報答他們!”質樸的童音詮釋著這個世界上最純潔的真情。
“我叫劉軍傑,今年在昌福學校上學,爸爸已經去世了,媽媽很早就走了……我在學校感到很溫暖,長大以後如果我能考上大學,一定會記住母校對我的關心。如果考上大學,也讓父親含笑九泉了。”劉軍傑,今年11歲,5年前爸爸患病去世了,從那以後,小軍傑就沒見過媽媽了。小軍傑是個非常爭氣的孩子,學習成績一直很優秀,她有一個理想就是要好好學習考上大學,以後回報她的母校和老師。
在昌福學校像肖南、軍傑、銘成這樣的孤兒還有很多,同樣,他們都有著令人心酸的身世。這是一群苦難的孩子,他們歷經艱辛,必定會健康成長;經歷風雨,他們必將擁有屬於他們的明天。在昌福學校,他們都找到了昔日家庭的溫暖,學校不僅給他們免去了所有學費和生活費,而且還要資助他們以後上高中、上大學。
據馬剛介紹,昌福學校辦學已經11年了,這些年中,每年都有大批貧困孩子和孤兒來到學校,他們都接收了。馬剛說:“我自身是一名佛門弟子,也是一名政協委員,濟善救貧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我會儘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幫助他們,同時也希望我這一點綿薄之力能帶動社會上更多的人去關愛他們、幫助他們。”
愛因無私而珍貴,生命因希望而永恆。一股股關愛的暖流,一份份真摯的情感,馬剛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人間大愛,讓這些失去父母之愛的孤兒們真切感受到世間有情、人間有愛,他也以自己的善舉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去關注、關心、關照這些可愛的孩子。我們相信,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