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史

《釋史》是王國維創作的一篇文章。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釋史
  • 作者:王國維
  • 創作年代:近代
  • 作品出處:《王國維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說文解字》:“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其字古文、篆文並作、從。”秦泰山刻石御史大夫之史,《說文》大、小徐二本皆如此作。案:古文中正之字作、、、、諸形,而“伯仲”之仲作,無作者,唯篆文始作。且中正,無形之物德,非可手持。然則史所從之中,果何物乎?吳氏大澂曰:“史象手執簡形。”然與簡形殊不類。江氏永《周禮疑義舉要》云:“凡官府簿書謂之中,故諸官言‘治中’、‘受中’,《小司寇》‘斷庶民獄訟之中’,皆謂簿書,猶今之案卷也。此中字之本義,故掌文書者謂之史,其字從又從中。又者,右手,以手持簿書也。吏字、事字皆有中字,天有司中星,後世有治中之官,皆取此義。”江氏以中為簿書,較吳氏以中為簡者得之。簡為一簡,簿書則需眾簡。顧簿書何以雲中?亦不能得其說。案《周禮·大史》職“凡射事飾中、舍筭”,《大射儀》“司射命釋獲者設中,大史釋獲。小臣師執中先首坐設之,東面退。大史實八筭於中,橫委其餘於中西。又釋獲者坐取中之八筭,改實八筭,興執而俟。乃射,若中,則釋獲者每一個釋一筭,上射於右,下射於左。若有餘筭,則反委之。又取中之八筭,改實八筭於中,興執而俟”云云。此即《大史》職所云“飾中、舍筭”之事。是中者,盛筭之器也。中之制度,《鄉射記》云:“鹿中髤,前足跪,鑿背容八筭。釋獲者奉之,先首。”又云:“君國中射則皮樹中,於郊則閭中,於竟則虎中,大夫兕中,士鹿中。”是周時中制皆作獸形,有首有足,鑿背容八筭,亦與字形不類。余疑中作獸形者,乃周末彌文之制,其初當如形,而於之上橫鑿空以立筭,達於下橫,其中央一直,乃所以持之,且可建之於他器者也。考古者簡與筭為一物。古之簡策,最長者二尺四寸;其次二分取一,為一尺二寸;其次三分取一,為八寸;其次四分取一,為六寸。詳見余《簡牘檢署考》。筭之制,亦有一尺二寸與六寸二種。射時所釋之筭,長尺二寸;投壺筭長尺有二寸。《鄉射記》“箭籌八十,長尺有握,握素”,註:“箭,筿也。籌,筭也。握,本所持處也。素,謂刊之也。刊本一膚。”賈疏云:“長尺復雲有握。”則握在一尺之外,則此籌尺四寸矣。雲刊本一膚者,《公羊傳》僖三十一年:“膚寸而合。”何休云:“側手為膚。”又《投壺》“室中五扶”,注云:“鋪四指曰扶,案:《文選·應休璉與從弟君苗君胄書》注引《尚書大傳》曰:“扶寸而合,不崇朝而雨天下。”鄭玄曰:“四指為扶。”是扶、膚一字。一指案寸。”皆謂布四指,一指一寸,四指則四寸。引之者,證握、膚為一,謂刊四寸也。所紀筭之長短,與《投壺》不同。疑《鄉射記》以周八寸尺言,故為尺四寸。《投壺》以周十寸尺言,故為尺有二寸。猶《鹽鐵論》言“二尺四寸之律”,而《史記·酷吏傳》言“三尺法”,《漢書·朱博傳》言“三尺律令”,皆由於八寸尺與十寸尺之不同,其實一也。計歷數之算則長六寸,《漢書·律曆志》:“筭法用竹徑一分長六寸。”《說文解字》:“筭長六寸。”計歷數者尺二寸與六寸皆與簡策同制。故古筭、二字往往互相。《既夕禮》“主人之史請讀賵,執筭,從柩東”,註:“古文筭皆作。”《老子》“善計者不用籌策”,意謂不用籌筭也。《史記·五帝本紀》“迎日推”,《集解》引晉灼曰:“,數也,迎數之也。”案:無數義。惟《說文解字》云:“算,數也。”則晉灼時本當作“迎日推筭”,又假筭為算也。漢盪陰令張遷碑:“八月民。”案:《後漢書·皇后紀》:“漢法常以八月算人。”是“八月民”即“八月算民”,亦以為算,是古筭、同物之證也。射時舍筭,既為史事,而他事用筭者,亦史之所掌。《周禮·馮相氏》、《保章氏》皆大史屬官。《月令》乃命大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是計歷數者史之事也。又古者筮多用以代蓍,《易·繫辭傳》言乾之策、坤之策,《士冠禮》“筮人執”,又周、秦諸書多言龜策,罕言蓍龜,、筭實一字。而古者卜筮亦史掌之,《少牢饋食禮》筮者為史,《左氏傳》亦有筮史,是筮亦史事。筭與簡策本是一物,又皆為史之所執,則盛筭之中,蓋亦用以盛簡。簡之多者,自當編之為篇。若數在十簡左右者,盛之於中,其用較便。《逸周書·嘗麥解》:“宰乃承王中,升自客階。作、執,從中,宰坐尊中於大正之前。”是中、二物相將,其為盛之器無疑。故當時簿書亦謂之中。《周禮·天府》“凡官府、鄉州及都鄙之治中,受而藏之”,《小司寇》“以三刺斷民獄訟之中”,又“登中於天府,鄉士、遂士、方士獄訟成,士師受中”,《楚語》“左執鬼中”,蓋均謂此物也。然則史字從又持,義為持書之人,與尹之從又持象筆形。者同意矣。
然則謂為盛之器,史之義不取諸持筭而取諸持,亦有說乎?曰有:持筭為史事者,正由持為史事故也。古者書皆史掌之,《書·金縢》:“史乃冊祝。”《洛誥》:“王命作冊逸祝冊。”又:“作冊逸誥。”《顧命》:“大史秉書,由賓階,御王冊命。”《周禮·大史》:“掌建邦之六典,掌法掌則,凡邦國都鄙及萬民之有約劑者藏之,以貳六官。六官之所登,大祭祀,戒及宿之日,與群執事讀禮書而協事。祭之日,執書以次位常。大會同朝覲,以書協禮事。及將幣之日,執書以詔王。大師抱天時,與大師同車。大遷國抱法以前,大喪執法以蒞勸防。遣之日讀誄。”《小史》:“掌邦國之志,奠系世,辨昭穆。若有事,則詔王之忌諱。大祭讀禮法,史以書辨昭穆之俎簋。卿夫令之貳,以考政事,以逆會計。凡命諸侯及公卿大夫則冊命之。凡四方之事書,內史讀之。王制祿,則贊為之。以方出之。”《內史》:“掌書王命,遂貳之。”《外史》:“掌書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書,掌達書名於四方,若以書使於四方,則書其令。”《御史》:“掌贊書。”《女史》:“掌書內令。”《聘禮》:“夕幣,史讀書展幣。”又:“誓於其竟,史讀書。”《覲禮》:“諸公奉篋服,加命書於其上,升自西階,東面,大史是右,侯氏升,西面立,大史述命。”註:讀王命書也。《既夕禮》:“主人之史請讀賵。”又:“公史自西方東面,讀遣卒命。”《曲禮》:“史載筆。”《王制》:“大史典禮,執簡記奉諱惡”。《玉藻》:“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祭統》:“史由君右執策命之。”《毛詩·靜女傳》:“古者後夫人必有女史彤管之法,史不記過其罪殺之。”又周六官之屬掌文書者,亦皆謂之史,則史之職專以藏書、讀書、作書為事,其字所從之中,自當為盛之器,此得由其職掌證之也。
史為掌書之官,自古為要職。殷商以前,其官之尊卑雖不可知,然大小官名及職事之名,多由史出,則史之位尊地要可知矣。:“事,職也,從史,省聲。”又:“吏,治人者也。從一,從史,史亦聲。”然殷人卜辭皆以史為事,是尚無事字。周初之器,如毛公鼎、番生敦二器,卿事作事,大史作史,始別為二字。然毛公鼎之事作,小子師敦之卿事作,師敦之嗇事作,從中,上有斿,又持之,亦史之繁文,或省作,皆所以微與史之本字相別,其實猶是一字也。古之官名多由史出,殷、周間王室執政之官,經傳作“卿士”,“是以為大夫卿士”,“謀及卿士”,又“卿士惟月”,“卿士邦君”,“降予卿士”,是殷、周間已有卿士之稱。而毛公鼎、小子師敦、番生敦作“卿事”,殷虛卜辭作“卿史”,卷二第二十三葉,又卷四第二十一葉。是卿士本名史也。又天子、諸侯之執政通稱“御事”,:“我友邦冢君御事。”:“大誥猷爾多邦,越爾御事。”又:“肆余告我友邦君、越尹氏,庶士、御事。”:“厥誥毖庶邦庶士,越少正、御事。”又:“我西土棐,徂邦君御事、小子。”:“王其效邦君越御事。”:“誥告庶殷越,自乃御事。”又:“王先服殷御事,比介於我有周御事。”:“予旦以多子越御事。”:“即我御事,罔或耆壽,俊在厥服。”多以邦君、御事並稱,蓋謂諸侯之執政者也。而殷虛卜辭則稱御史,卷四第二十八葉。是御事亦名史也。又古之六卿,謂之“六事”。司徒、司馬、司空,謂之“三事”,又謂之“三有事”,謂之“三吏”,此皆大官之稱事,若吏即稱史者也。“有正有事”,又“茲乃允惟王正事之臣”,“立政立事”,“正”與“事”對文。長官謂之正,若政,庶官謂之事,此庶官之稱事,即稱史者也。史之本義為持書之人,引申而為大官及庶官之稱,又引申而為職事之稱。其後,三者各需專字,於是史、吏、事三字於小篆中截然有別,持書者謂之史,治人者謂之吏,職事謂之事。此蓋出於秦、漢之際,而、之文尚不甚區別,由上文所徵引者知之矣。【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王國維,1877年12年3日生於浙江海寧,字靜安,一字伯隅,晚號觀堂,中國近代學術的開拓者,20世紀獨步史壇的巨擘。其學淹博,幾無涯略,舉凡甲骨金文、鐘鼎彝器、齊魯封泥、漢魏碑刻、流沙墜簡、敦煌寫經、西北史地、宋元戲曲、版本目錄、典籍校勘等領域,無不卓有建樹,令人至今不敢望其項背。其所創立的以“紙上之材料”與“地下之新材料”相互印證的“二重證據法”,堪稱史學研究之革命,至今為學界遵奉。1927年6月2日,自沉於頤和園昆明湖。編者簡介彭林,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導,中國禮學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學術研究部主任,京都大學、香港城市大學、中正大學客座教授,巴黎人文之家、台灣“中研院”文哲所等單位訪問學者。著有《周禮主體思想與成書年代研究》、《中國禮學在古代朝鮮的播遷》、《中華傳統禮儀概要》、《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三禮研究入門》等。曾獲寶鋼優秀教師獎、北京高校教學名師獎、清華大學首屆“十佳教師”等獎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