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徵
舌蠅又叫
采采蠅,約有30種,分布在非洲和
阿拉伯半島。它身體比蒼蠅小,體長6—13毫米,體呈黃色、褐色、深褐色至黑色,它的喙較長,向前水平伸出。雌、雄都吸食人和動物的血,晝夜都活動。停息時,兩翅互相重疊,覆蓋在腹部的背面。 所有的舌蠅均外形相似。體粗壯,有稀疏的
鬃毛,體型通常大於
家蠅,長6∼16公釐(0.2∼0.6吋)。黃褐色至深褐色。胸部灰色,常有深色斑紋。腹部可有帶紋。堅挺的刺吸
口器平時呈水平方向,叮咬時尖端向下。雙翅在靜止時平疊於背上。每個觸角上有一個鬃毛狀的附器——
觸角芒,觸角芒上有一排長而分支的毛,這點與其他蠅類不同。
繁衍
舌蠅的壽命長1~3個月。幼蟲單個地發育在雌體的
子宮內。卵在雌體內孵出幼蟲,幼蟲以子宮壁上一對乳腺分泌的營養液為食。幼蟲發育分3個階段,共需約9天。若雌蠅不能吸飽血液,則只能生出一隻發育不全的小型幼蟲。若雌蠅吸飽血液,則一生中每10天生出一隻發育成熟的幼蟲。幼蟲產出落地後,即鑽入土中,1小時內即化蛹。數周后羽化為成蟲。
生活習性
舌蠅一般見於林地,但為宿主動物所吸引時也會飛出短距離到開闊的草原。
中非舌蠅(Glossina palpalis)有重要的醫學價值,主要見於溪流邊濃密的植物叢中;東非舌蠅(G. morsitans)則反之,在更開闊的林地覓食。雌雄兩性均幾乎每日吸血,在較為暖和的時間內取食活動尤為活躍,日落後或氣溫低於15.5℃時大多數舌蠅種類停止覓食。吸人血的舌蠅中雄性占80%或許更多,雌性通常吸食大型動物的血液。
身長僅一厘米,但口器卻很銳利,能刺人人或動物皮膚,吸食血液。舌蠅體內帶有大量的微小錐形寄生蟲,叮咬人畜時,寄生 蟲隨之進人血液中,使人畜出現發燒、嗜睡、貧血等症狀,一旦蟲體進入中樞神經系統,便引起致命的昏睡症。如果及時發現並服用藥物治療還可得救,否則便會喪生。
基因組
2014年已完成對該物種的
基因組測序工作,並將結果發表在
Science 25 April 2014: Vol. 344 pp. 380-386。
疾病傳播治療
傳播
昏睡病(錐蟲病)
僅兩個種傳播致人類昏睡病的
錐蟲(一類帶鞭毛的原生動物)。
中非舌蠅是甘比亞錐蟲(Trypanosoma bruceigambiense)的主要攜帶者,該錐蟲所致的昏睡病遍布西非和中非。東非舌蠅是羅得西亞錐蟲(T. brucei rhodesiense)的主要攜帶者,該錐蟲所致的昏睡病見於
東非高原。東非舌蠅也攜帶可致牛馬非洲錐蟲病的病原體。
昏睡病是由寄生在人和動物血液中的
錐蟲引起的。錐蟲是單細胞的
鞭毛蟲,蟲體側面有波浪狀的
波動膜。當它在血液中大量繁殖時,錐蟲的身體變得細長,當因宿主抵抗力增強時血中錐蟲數量減少,此時大部分錐蟲的身體變得短粗。
在錐蟲侵入人體的早期,是寄生在淋巴液和血液中,引起人體大部分的
淋巴結腫大,脾腫大、心肌發炎。經過數年,到了晚期,有的經2~4周就侵入人體的腦脊液,發生
腦膜炎,病人出現無欲狀態,震顫、
痙攣,最後嗜睡以至昏睡,一般2年左右死亡。
當舌蠅吸了昏睡病人或病獸的血,錐蟲進入蠅的腸內大量繁殖,然後向口部轉移,進入唾液腺內,舌蠅再次叮人時,錐蟲隨其唾液進入人體。
治療
治療類型取決於疾病發展的階段,由於第一階段使用的藥物毒性較小,較易服用和療效較好,對疾病的確診越早,治癒的前景就越好。疾病第二階段治療的成功與否取決於一種能夠穿越血腦壁障達及寄生蟲的藥物。這種藥物使用起來更加複雜。為治療昏睡病已註冊了四種藥物並通過世衛組織與賽諾菲·安萬特公司(噴他脒、硫胂密胺和依氟鳥胺酸)以及
拜耳股份有限公司(蘇拉明)的私營夥伴關係向流行國免費提供。
第一階段
噴他脒:於1941年研製,用於治療布氏甘比亞昏睡病的第一階段。儘管存在著一些副作用,但是病人對它具有很好的
耐受性。蘇拉明:1921年研製,用於治療布氏羅得西亞
錐蟲病。它在尿道中產生一些副作用,並有過敏反應。用
青黴素G鹽按5公斤水體中加入藥物20-40國際單位,每天一次,每次浸浴2小時左右,第一、二天用高劑量(40萬國際單位),第三天后用低劑量(20萬國際單位)連續三天后出現明顯好轉,約7天后恢復正常,並出現攝食。早期治癒率可達100%。
第二階段
硫胂密胺:1949年研製,兩種類型的感染均可使用。它是一種胂製劑,副作用很多。最嚴重的是一種反應性腦病(腦綜合症),這種病可致命(3%-10%)。在幾個疾病聚集點,特別是
中非,觀察到對此藥抗藥性的增強。依氟鳥胺酸:這一分子式於1990年註冊。它只對布氏甘比亞
錐蟲病有效。它可作為硫胂密胺的替代品進行治療。治療方法嚴格且難度很大。
世界衛生組織的作用自70年代昏睡病重新流行以來,世衛組織加強了它的非洲人類錐蟲病規劃。目標是協調流行國的活動並調動廣泛的合作夥伴。世衛組織的規劃向國家控制規劃提供了支持和技術援助。建立了一個包括援助國、私人基金會、
非政府組織、區域機構、研究中心和大學在內的網路,以便參與監測和控制並為開發新藥和診斷工具開展研究項目。
防治方法
舌蠅分布在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37個非洲國家,人畜被它叮咬後會引起
錐體蟲病(
昏睡病)並導致死亡。有關統計顯示,非洲每年有300萬頭牲畜死於由舌蠅傳播的疾病,經濟損失高達40億美元;有6000萬人生活在舌蠅的危害之下,每年有50萬人被舌蠅傳播的疾病感染,5萬人因此死亡。
控制舌蠅最有效的措施一直是控制環境因素——殺滅舌蠅吸血的野生獵物、開墾林地、和定期焚燒以防灌叢生長。誘捕舌蠅、用來自自然的寄生物控制舌蠅,往家畜身上噴殺蟲藥等措施效果一直不大。往空氣中噴灑後效性殺蟲藥的效果如何尚無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