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園街社區

醬園街社區位於餘姚城區商貿鬧市中心,距街道駐地1.5公里,由原醬園街、淡竹弄兩個居委會合併而成。

東至三江口,南臨姚江,轄區面積0.7平方公里,現有樓群112幢,常住人口8835人,外來人口437人,沿街商鋪317家,轄區內有市中醫院、市防疫站等市屬企事業單位7家,結對單位4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醬園街社區
  • 西接:三官堂路 
  • 北倚:陽明東路
  • 住戶:2945戶
  • 常住人口:8835人
社區介紹,精神建設,設施,歷史,社區名勝,四明閣,中憲第,滑壽路,姚江驛,社區古蹟,誥命坊,岳王廟渡,毛忠襄祠,

社區介紹

精神建設

社區圍繞建設“科教文化型”特色社區總體工作思路,以創建省文明社區、省科普示範社區為目標,初步形成了一個安定、舒適、整潔、優美的美好家園。社區先後榮獲省百佳示範社區、寧波市和餘姚市文明社區,餘姚市精品社區、寧波市和餘姚市科普示範社區、寧波市社區文化宮等榮譽。社區管理
醬園街社區
社區按照“四位一體”原則,自2003年成立以來,建立了社區“居民委員會”執行機構、“社區居民代表會”權力機構、“社區議事監督委員會”監督機構和“社區黨支部”領導機構。社區居委會專設有綜治調解、環境衛生、計畫生育、宣傳文教、群團工作等5個常設服務機構辦公室,自覺接受社區黨總支的領導、監督,“兩委” 關係協調。
醬園街社區
社區現有黨總支1個,下轄黨支部7個(其中4個非公制企業支部),共有在冊黨員149名。現有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7人,居民小組長85名,負責組織和動員居民民眾,共同參與社區建設和社區管理。健全社區老年人協會、關工委、婦代會、計生委、僑聯、科普小組等組織,發揮各自的作用。社區建立腰鼓、桌球、拳劍、合唱、戲曲等興趣小組,參加全民健身晨練者達300餘人。

設施

醬園街等區塊是餘姚城區比較大的低洼地之一。2001年5月開始對醬園街區塊進行改造,建造了舜江名苑住宅小區,這是我市建國以來實施的規模最大的舊城改造項目。如今社區擁有東風國小、舜江幼稚園、社區活動中心、游泳池、中心花園、健身路徑等系列文體設施,周邊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綠草茵茵、是理想的人居地。舜江名苑現是四星級住宅小區。轄區有電子信息螢屏、科普長廊、科普畫廊、宣傳窗共8隻,閱報欄1隻,黑板報35塊,宣傳標語牌30塊。建有圖書閱覽室1個,藏書3000餘冊,並配有8台電腦供讀者查閱信息。社區圍繞“四自”原則,統籌社區建設,加大力度,不斷增進社區居委會建設整體水平,初步形成一個科教文化型特色、創新、服務的新社區。

歷史

醬園街名來源於致和醬園。致和醬園創建於清乾隆元年(1736),迄今已有260年歷史,是餘姚最古老的企業之一。自清嘉慶至道光(1796-1850)年間,致和醬園曾數易其主,早年的致和醬園僅占衙弄口西側臨街朝南的一段,至鹹豐年間,一王姓經理因經營有方,業務不斷擴大,經濟實力漸強,遂購置棧房和曬場用地。致和醬園的地段和房屋從後門跨過后街延伸,產業連成一大片,其面積要占和鳴橋以東街道的三分之一。嘉慶四年(1799),致和醬園的西鄰開設了鼎和醬園,後又在鼎和醬園的毗西開了貝美醬園。由此醬園街之名也隨之誕生,社區以街為名叫醬園街社區。

社區名勝

四明閣

——位於醬園街節制閘西首,建於清同治初年,南臨姚江,西約20米即為朱蘭故居探花牆門(中憲第)。四明閣坐北朝南,整座建築平面呈長方形,通面闊21.55米,分三間,通進深9米,歇山頂、翼角起翹。明間梁架為抬梁式,用8檁5柱,樓上四周有窗。遠望此閣,突兀高聳,如展翅飛翔的大鵬。因醬園街地塊改造,已遷往龍山西麓的文化廣場,現為餘姚市文物保護單位。

中憲第

——位於醬園街中段,面臨姚江,東與四明閣為鄰,是朱蘭故居。朱蘭(1800——1873),字久香,晚號耐庵,清道光九年(1829)考中一甲第三名進士,稱探花,因此當地百姓又稱中憲第為“探花牆門”。朱蘭累官至內閣學士。全宅通面闊23.80米,分7間,結構嚴謹,通進深達92.35米,有5進,如此大進深院落,在浙東地區是少見的。醬園街改造工程中拆除。

滑壽路

——在高階沿路中段,為紀念醫學家滑壽而命名。滑壽(1304——1386)字伯仁,號櫻寧生,元明之際著名醫學家。他不僅醫術高明,而且高尚醫德,至今尚有較多的傳說流傳於民間,滑壽路因地塊改造而消失。

姚江驛

——姚城歷來為浙東交通要口,官員往來文書傳遞頻繁,特在醬園街中段設定驛站,大約始於唐代。到宋代姚江驛有馬20匹、船20隻,這裡有一條卵石嵌鋪的官道,沿江碼頭羅列,官船商舟輻湊,迎送了無數赴任或卸任的官員和將軍,眾多的學士與墨客,傳遞著無數的軍報和信使。姚江驛的左右,店鋪林立,客商摩肩;岸上人聲喧譁、江中舟船穿梭,市面極為鬧猛。在缺少公路交通的當時,姚江驛成了餘姚對外交往的樞紐。

社區古蹟

誥命坊

——在醬園街中段,是清初鄔景從為其父母受誥命而立。誥命坊坐東朝西為4柱3間,面闊7.40米,殘高4.50米,用材粗壯,明間石彌板上刻:“誥贈行人司行人加一級鄔恩武,妻誥贈孺人俞氏,子已醜科進士,提督河南學政鄔景從立”字樣。額場上浮雕有蝙蝠、梅花鹿、仙鶴等,諧音“福、鹿、壽”的吉祥動物圖案。

岳王廟渡

——俗稱岳廟渡口,正對東嶽廟大門,跨姚江主流呈南北向,在東嶽廟進香的日子比較熱鬧。清代張羲年《姚江竹枝詞》里有一首詩:“中流簫鼓競春雷,風送帆檣雪片來,穩渡黃橋三尺浪,方從岳廟進香回。”

毛忠襄祠

——位於醬園街和高階沿路之間,毛忠襄即是毛吉(1424-1465)字宗吉,忠襄是他的諡號,明景泰五年(1454)進士,官至廣東按察副使,為官清廉秉公,廣州百姓懷念他也建有紀念祠。餘姚人把毛忠襄祠稱作“忠襄里”,明正德九年(1514),新任縣令劉宋達首次“秉虔謁奠”毛忠襄祠時,覺得應在祠內立塊介紹毛吉生平事跡及祠堂建造始末的碑記,以備欽佩毛吉者考證。於是特請倪宗正秉筆撰寫了《忠襄毛公祠堂碑記》一文,勤石為碑,樹於祠內。清鹹豐十一年,祠被毀。後於同治初期毛氏後裔建復,現已無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