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邑之醫舉十人,一人實能,而九人名不能。能者常任醫,不能者常任人。任醫者如何?曰:“某病也,是必砭;某病也,是必藥。”曰:“砭楚而藥苦奈何?”曰:“病必砭藥而已,如為置楚苦,則死未可諱也。”任人者如何?曰:“某病也,是宜砭;某病也,是宜藥。”曰:“砭甚楚,如可藥,易之。”曰:“是亦藥可也,惡在其砭?”曰:“藥甚苦,且奈何?”曰:“是亦有甘者爾,惡在其必苦?”以故而不能者常為用,能者常不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醫諭
- 外文名:暫無
- 地區:中國
- 語言:中文
- 分類:單位
簡介,原文,釋義,注釋,
簡介
選自:《寓林折枝》 作者:王令
原文
他日,邑長病,疇咨左右而可者,召其九人之一人焉,更數月而病無損,又召其一人焉,則又無損。更五六而不及能者。然後嘆曰:“邑無醫,後之者不尚前,不若復召初為者。”已而召之。
噫!是人也,何不思?使其有可療之道,則前固用之矣,不待數月後,徒已也。如為無益,雖召之,將如病何?
一日困且憊,其子有為能言者,則罵之曰:“醫召固在我,是故惡出夫彼?”
吁!乃人也,何其瘳,其於未死也幸!
釋義
一個縣的醫生總共有十個人,一個人有真能耐,而(其他)九個人徒有虛名沒有能耐。能者(治病時)總是醫生說了算,無能的醫生總是任由別人說了算。醫生說了算怎么樣呢?答:“某人病了,這人必須扎針;某人病了,那人就必須吃藥。”說:“扎針很痛吃藥很苦怎么辦?”答:“有病就必須扎針吃藥才能好,如果為了不受痛不吃苦,那么死就是不可避免的了。”任由別人說了算的醫生怎么樣?答:“某人病了,這人應該扎針;某人病了,那人應該吃藥。”說:“扎針很痛,如果可以吃藥,改吃藥吧。”答:“這樣吃藥也可以,幹嗎非要扎針呢?”說:“吃藥很苦,那怎么辦?”答:“還有甜的藥嗎,幹嗎非要吃苦藥呢?”這樣沒有能耐的醫生常常被人們接受,有能耐的醫生總是不被人們所接受.
一天,縣長病了,訪求周圍可以治病的醫生,召那九個(沒有能耐)中的一個來,過了數月病情不減,又召其中一人,還是不見減輕。換了五六個也沒找上那個有能耐的醫生。後來(他)嘆道:“本縣沒有醫生啊,後面的不會比前面的(更)高明,不如還是找最初的那個吧。”完了還是找了那個。
唉!這人啊,怎么不想想?如果他有治療的辦法,那么前面早就用了,也不等到幾個月以後來用,這不是冤枉嗎。如此做也無益,雖然叫他來了,能奈何得了病嗎?
一天(邑長)睏倦而疲憊,他的兒子有為有能耐的醫生舉薦的話,就罵他道:“召哪個醫生來在於我,是什麼原因要舉薦他是乾什麼?”
唉!這種人,病怎么能好,他還沒死真是萬幸!
注釋
[1]舉:全、總數。
[2]疇咨:訪求。
[3]尚:高於。
[4]瘳(chōu):病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