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現背景,啟動工作,項目意義,不能馬上取代就診卡,2010年年度新詞語,
出現背景
近年來,北京地區各醫院紛紛自行發就診卡,這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病人到該院就診,但另一方面,由於卡片不統一,病人手中就會持有多張不同醫院的卡片。我們在2009年做的一項調查發現,73.1%的公眾對一院一卡造成就診不便表示不滿意,希望儘快統一就診卡。在近幾年的人大會、政協會上,人大、政協代表對統一醫院就診卡的建議和提案也是比較多,呼聲很高。
此外,目前衛生突發事件層出不窮,由於沒有統一的病人身份識別,無法在全市醫院門、急診全面、完整、準確地採集所有患者的基本信息和疾病症狀信息,因而無法進行有效的監測和預警。而市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所發社保卡也僅針對本市醫保病人,其他外地來京病人、農合病人等約占北京大醫院就醫人群40%以上,卻不包括在內,影響有效監測和預警。
衛生部等五部委聯合發布《關於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重點任務中提到,要提高醫院信息化水平,而《北京市2010—2011年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在重點任務中也將推進醫藥衛生信息化建設寫入其中,要求加強信息化標準建設,統一規範醫院信息系統數據接口和信息採集,逐步推進公共衛生、醫療、醫保、藥品、財務監管等信息系統互聯互通。 在
啟動工作
此背景下,市衛生局與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以及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進行充分溝通後,達成一致意見,對不同醫院的就診患者統一身份標識,進行患者索引是區域化衛生行政管理的基礎和必備條件。為此,2010年初我局啟動統一條碼號,採集門急診相關信息,方便病人就診的”醫聯碼”項目,採用”醫聯碼”與各醫院就診卡關聯的方式統一病人就診號,採集門急診相關信息。“醫聯碼”的發放對象是非醫保病人,醫保病人的信息採集採用社保卡,“醫聯碼”和社保卡共同組成所有就診患者的身份標識,並在適當的情況下逐步規範各醫院的就診卡。
項目啟動後,首先選取了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北京婦產醫院以及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三家醫院作為試點,進行了醫院信息系統接口改造以及聯調等工作,目前,在這些試點單位的大力支持下該項目已取得了較大進展,各試點醫院已基本完成“醫聯碼”技術部分的系統接口改造和調試工作,正在進行“醫聯碼”的試發放工作。由於“醫聯碼”就是統一編號的一維條碼,成本低,各醫院在通過社保卡實時結算之前,和醫保對接通過醫保手冊,都採購了足夠數量的條碼掃描槍,來讀取醫保手冊的條碼,這次推行“醫聯碼”讀碼設備不需要再採購。6月24日,北京市衛生局組織“醫聯碼”工作部署會,計畫9月份,在所有三級醫院和十一家區縣中心醫院,針對非醫保病人發放“醫聯碼”。
項目意義
項目建成後,首先可更好地方便患者就醫;其次,方便醫院管理。在院內用唯一身份識別的條碼號進行就醫、劃價、檢查、取結果、取藥,通過信息化管理手段,減少醫療差錯;第三,方便政府管理。通過統一就診號採集門急診信息,可以很好地了解醫療需求,了解疾病譜變化,科學合理地配置資源。同時,可支持突發事件的應對以及傳染病症狀監測。
不能馬上取代就診卡
啟用“醫聯碼”並不意味著能夠馬上取代各醫院的就診卡,這是一個逐步實施的過程。
“不能馬上取代的主要原因是各醫院就診卡的使用範圍不同,有的能掛號,有的還有儲值功能可以作為消費卡使用,有的只存有病人的基礎信息,有的則存儲了病人所有就診信息,包括檢查結果。各醫院就診卡採集的信息內容和標準都不一樣,所以還無法馬上統一在一起。”王暉介紹,目前“醫聯碼”在第一階段採集的信息包括患者個人的16項基本信息,這些信息將在各個醫院率先實現互通。下一步,衛生部門將出台規範,統一各醫院採集信息的標準,例如對患者症狀的描述等。這些標準統一後,才能取代各醫院的就診卡。
2010年年度新詞語
此詞經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等機構專家審定入選2010年年度新詞語,並收錄到《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中。
提示性釋義:一組可以貼在患者的就診卡或病曆本上的條形碼,方便一定範圍內的所有醫院共享患者的姓名、性別、家庭住址、藥物過敏史、疾病診斷結果等基本信息。